《生物化学(上)》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C.这种物质是变构激活剂 D.这种物质是变构抑制剂 E.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在曲线中段最敏感

37. 给动物饲喂生鸡蛋清会引起下列哪种维生素缺乏: ( ) A.泛酸 B.硫胺素 C.生物素 D.叶酸 E.尼可酰胺 38. 下列不属于结合蛋白质的是:( )

A.核蛋白 B.糖蛋白 C.脂蛋白 D.清蛋白 E.色蛋白 39. 一般从组织提取液中提纯酶最好是获得:( D ) A. 最高的蛋白产量 B. 酶单位的数值最大 C. 添加辅助因子的需要量最小 D.最高的比活力 E.最低的Km 40. 下列哪种糖没有变旋现象: ( ) A.葡萄糖 B.果糖 C. 蔗糖 D. 乳糖

二.名词解释 1. DNA的一级结构

指脱氧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 亚基

有些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才能完整的表现出生物活性,其中每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单位称为蛋白质的亚基。

3. 蛋白质等电点

在某一pH值溶液中,蛋白质分子解离成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符,其净电荷为零,此溶液的pH值,即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4. 变构协同效应

变构酶分子中常含有多个(偶数)亚基,酶分子的催化部位(活性中心)和调节部位有的在同一亚基内,也有的不在同一亚基内。含有催化部位的亚基称为催化亚基;含有调节部位的亚基称为调节亚基。当第一个亚基与效应剂结合后,此亚基发生构象改变,并将此效应传递到相邻的亚基,使相邻的亚基也发生同样的构象改变,从而改变这一相邻亚基对效应剂的亲和力。这种效应称为协同效应。如果第一个效应剂与酶的结合,使第二个效应剂与酶的结合变得容易,这种协同效应称为正协同效应。相反,如果这种协同效应使第二个效应剂与酶的结合变得困难,即亲和力变小,则称此协同效应为负协同效应。如果效应剂是底物本身,则正协同效应的底物浓度曲线为S形曲线。如果第一个效应剂不是底物,第二个效应剂是底物,则其正协同效应是别构激活作用,第一个效应剂叫做别构激活剂;其负恸应是别构抑制作用,第一个效应剂是别构抑制剂。

5. 分子伴侣

分子伴侣是一类帮助新生多肽链正确折叠的蛋白质。它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的疏水部分结合随后松开,如此重复进行可以防止错误的聚集发生,使肽链正确折叠。分子侣伴对于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的正确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 29 -

6. 增色效应

当加热使DNA变性并达到一定温度时,DNA分子的两条链会快速的分开,成为单链,由于此时大量碱基暴露,使260nm的吸收值迅速增加,这叫做增色效应。

7. 底物饱和浓度

浓度增大而酶反应速度不再升高时的极限底物浓度,即为底物饱和浓度。在这浓度下,酶反应按零级反应进行。

8. 次级键

蛋白质分子侧链之间形成的氢键、盐键、疏水键三者统称为次级键。

9. Tm值

核酸在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与结晶体的溶解过程相似,又称溶解温度

10. 胆固醇逆向转运

HDL在LCAT、apoA工、CETP等作用下从肝外组织摄取游离胆固醇并酯化变为胆固醇酯使HDL逐渐成熟,最后为肝摄取降解,这种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向肝转运的过程称为胆固醇逆向转运。

11. 改性纤维素

将纤维素分子进行化学修饰,可得到具有特殊理化性质的纤维素衍生物称之为改性纤维素,如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DEAE-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CMC)、磷酸纤维素等均带有可交换的离子基团,在生化分析中非常有用。

12. 蛋白质一级结构

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13. DNA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DNA变性指的是双链变成单链的过程,是两条链之间的氢键的分开,而不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因此DNA的一级结构不变。

14. 固定化酶

.是将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但仍具有酶活性的一种酶的衍生物.固定化酶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并保持酶的高度特异性和催化的高效率。

15. 单体酶和单纯酶

单体酶是根据酶蛋白的特点分类提出的,指仅由一条肽链构成的酶称为单体酶。而根据酶的化学组成又将酶分为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其中单成分酶即是单纯酶,只由蛋白质组成,而不含其他成分。

16. 糖胺聚糖

为含氮多糖,具黏稠性,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等均是,存在于软骨、腱等结缔组织中和各种腺体分泌的黏液中,是一种黏多糖。

- 30 -

在糖胺聚糖分子上连接若干肽链后即生成了蛋白聚糖(黏蛋白)。

17. 复合多糖

复合多糖是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生成的复合物。如糖与脂结合生成糖脂或脂多糖,糖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糖蛋白或蛋白聚糖.

18. DNA的二级结构

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是两条方向相反的DNA链,脱氧核糖和磷酸朝外,碱基朝内,两条链之间靠A=T,G三C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右手螺旋,表面可见大沟和小沟,它们是蛋白质识别DNA的部位,这种分子模型揭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机制。 DNA二级结构具有多样性,即Z-DNA 、A-DNA等等。 19. 双缩脲反应

是指蛋白质和多肽分子中肽键在稀碱溶液中与硫酸铜共热产生紫红色络合物的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8. 糖蛋白

糖蛋白是指以蛋白质分子为主体,共价结合许多短链(2-10个以上)糖残基所形成复合物。

10. 活化能

反应物分子活化态与常态之间的能量差,即分子由常态转变为活化态所需的能量叫活化能。

1.肽键平面(肽单元)

因肽键具有半双键性质,只有α碳相连的两个单键可以自由旋转,在多肽链折叠盘绕时,Cα1,C,O,N,H,Cα2六个原子固定在同一平面上,故称为肽键平面。

2.变构蛋白

3.α-及β-型异头物 5.油脂 1. 构象

2.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3.酸败 4.核苷酸 5.G protein 6.夜盲症 7. 同工酶

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 9.结构域

10.单糖的异构化作用 1. 协同效应 2. 第二信使 4. 激活剂

- 31 -

5. 钙调蛋白(CaM)

三.填空题

1. 蛋白质可受酸 碱 酶作用而水解,最后彻底水解为各种氨基酸的混合物。

2. 在体内有三个主要的抗凝成分,它们是抗凝血酶Ⅲ 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3. 叶绿醇含4个异戊二烯单位属二萜萜化合物。 4. 结构域的组织层次介于超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之间。

5. 嘌呤环上的第9 1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1′位碳原子相连形成9-糖苷键,通过这种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叫嘌吟核苷。 6. 结合酶,其蛋白质部分称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称辅助因子,两者结合成复合物称全酶。 7. 自然界中重要的己酮糖有D-果糖、D-山梨糖。 8. 固醇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是环戊烷多氢菲。

1.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蛋白质是利用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阴离子交换层析在层析管内填充的交换树脂颗粒上带正电荷,可吸引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然后用带负电荷的溶液洗柱将蛋白质洗脱下来。

2. 蛋白质中的肽键是由前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后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而成。 3. 蛋白质是稳定的亲水胶体,其稳定因素是分子表面具有水膜、同性电荷。 4. 生物体内的糖脂主要有两类:甘油糖酯、鞘糖酯。

1. DNA分子中两条多核苷酸链所含的碱基G C间有三个氢键,A T之间只有两个氢键。 2. 谷胱甘肽的简写符号为GSH,它的活性基团是巯基。 3.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4. 组成核酸的元素有C H O N P等,其中磷的含量比较稳定,约占核酸总量的9%~10%,可通过测定磷的含量来计算样品中核酸的含量。

5. 心钠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后者再催化GTP转变成cGMP,然后再激活蛋白激酶G,而使效应蛋白质磷酸化,产生生物学效应。

1. 在pH6.0时,将一个丙、精、谷三种氨基酸的混合液进行纸上电泳,移向正极的是谷氨酸,移向负极的是精氨酸,留在原点的是丙氨酸。

2. 米曼二氏根据中间产物学说推导出V与[S]的数学方程式简称为米氏方程式,式中的Km为米氏常数,它的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到Vmax一半时的[S]。

4. 维生素B2分子中异咯嗪环的第1、10氮位可被氧化还原,在生物氧化过程中有递氢作用。 5. 淀粉分子中有α(1→4)、α(1→6)糖苷键,因此淀粉分子无还原性。 6. 哺乳动物的必需脂肪酸是亚油酸、亚麻酸。

7. 蛋白质在pI时以兼性离子的形式存在,在pH>pI的溶液中,大部分以负离子形式存在,在pH

9. 因为核酸分子中含有嘌呤 嘧啶碱基,而这两类物质又均含有共轭双键结构,故使核酸对260nm波长的紫外线有吸收作用。 10. 肌酸激酶的亚基分M型和B型。

1. 果糖与钠汞齐作用可产生D-戊糖和L-戊糖两种同分异构体糖醇。 2. 己醛糖分子有2个不对称碳原子,己酮糖分子中有1不对称碳原子。 3. 脂类化合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