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练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1.1方式为贫乏式管理:即用最少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和维系人际关系,对职工和生产都不关心。

1.9方式为俱乐部式管理,充分关心人,而不关心生产 9.1方式为“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只关心生产,不关心人 9.9方式为团队式管理,对生产和人都极为关心

5.5方式为中间式管理, 即对人与生产都有适度的关心,保持工作与满足人们需要的平衡。

④作用:对于培养有效的管理者是有用的工具,它提供了一个衡量管理者所处领导形态的模式,使管理者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领导方式,并指出改进方向。

七、论述题

1.联系中国实际,谈谈你对人性假设理论的理解及其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答案要点:

(一)对人性假设理论的理解

①人性假设理论由西方管理学家提出来的,其内容包括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它有其科学的成分,但也有其片面性。中国有自身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因此,不能对西方的东西照抄照搬,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扬弃。

②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分析是我们研究人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不能脱离社会和组织的影响来研究人的本性,更应该反对把人的本性说成是生来具有、一成不变的。由此可见、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都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复杂人的假设是辩证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③几种人性假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的看法,也说明了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在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上的变化,这对搞好领导工作有指导意义。

④几种人性假设都认为,应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和素质而采取不同的管理职能和领导方法,这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都是针对一定情况而提出的,不能绝对地说哪种好,哪种坏,都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

(二)人性假设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应用:(联系实际来谈)

①就中国当前的实际性况看,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共同的、迫切的需要仍然是改善生活状况。但人们工作的目的并不仅仅为谋生和金线,他们还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的层次也随人们的文化水平、生活水平以及地位和年龄而变化。

②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从整体和长远来看是一致的,但从局部和近期看也可能不一致。因此,组织和个人双方应做出努力,使个人目标更多地反映社会要求,组织也必须洞察群众的需要,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利益。从而增加积极性、提高效率。

③由于人是复杂的,管理方法应当因人、因任务、因环境变化而异。

④不论采取何种管理方式和方法,都应当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对职工应教育为主、发扬民主、适当参与,启发自觉。

⑤人的成熟度,需要层次和能力会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及生活水平提高而增长,相应地管理方式也应当发展和创新。

八、案例分析

答:1、我们不认为工人应该作出让步和同意削减工资,理由如下:

①大多数工人不同意让步。领导理论告诉我们,领导者的任务之一是尽可能满足员工需

- 29 -

要。因此,公司管理层应以大多数的利益要求为决策依据而不是违背他的们的意愿。

②该公司的工人对公司的困境是理解的,也是愿意承担责任和作出牺牲的,在工人同意有条件作出让步的情况下,管理层却不愿作出任何承诺。因此,双方矛盾的产生和激化是由领导者一方造成的。这说明该公司领导者缺乏民主的领导作风和对工人应有的尊重。

③该公司领导层对工人为公司分忧的可贵精神不仅没有予以积极响应,反而对工人削减工资的同时,大量增加管理层人员的报酬,使工人对他们失去了信任,这必然带来领导权威的丧失和影响力的降低。这实际上使领导者失去了其权力基础。这比公司的经济困境更可怕。

2、如果我是公司领导,应该:

①肯定和表彰工人的牺牲精神,从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

②重塑领导形象和威信,包括向工人公开道歉,削减管理层人员工资,树立民主作风,给工人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尊重,对管理层加强教育和培训,撤换不合格的管理人员,逐步恢复和提高领导的权威和影响力。

③权变理论告诉我们,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适应所处环境。因此,就该公司情况看,应着重从协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入手,顺应和改善公司环境。

第十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二、单项选择 1.(1、C )控制发生的实际变化过程之中。 A、前馈 B、后馈 C、同步 D预防 2.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2、B ) A、制定标准 B、纠正偏差 C、用标准衡量业绩 D、质量控制 3.在衡量业绩的过程中,(3、D )对于改变成绩毫无意义。 A、改变标准 B、全力运用反馈控制 C、保持现状 D、A和C

4.现场控制还可以被称为(4、C )

A、反馈控制 B、前馈控制 C、同步控制 D、预防控制 5.(5、B)期望在资源成为工作系统组成部分之前就能对其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A、标准控制 B、前馈控制 C、同步控制 D、反馈控制

6.控制过程中合理的顺序是(6、D ) A、制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 B、衡量业绩、制定标准、纠正偏差 C、衡量业绩、纠正偏差、制定标准 D、制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 7.(7、D )控制着眼于组织的产出情况

A、机械 B、同步 C、前馈 D、后馈 8.控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8、C )

A、寻找错误 B、衡量业绩

C、确保行为依循计划发展 D、使人们失去自由

9.对于控制全局的管理人员来说,重要的是现状所预示的趋势而非现状本身是指(9、C)

A、反映计划要求原理 B、控制关键点原理

- 30 -

C、控制趋势原理 D、组织适应性原理

10.对于主管人员的控制来讲,越将注意力集中于特例,则控制工作的效能和效率就越高。反映的是(10、B)

A、控制关键点原理 B、例外原理

C、组织适应性原理 D、直接控制原理

11.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要特别注意那些对于根据计划衡量业绩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反映的是(11、A )

A、控制关键点原理 B、例外原理

C、组织适应性原理 D、直接控制原理 三、多项选择

1.按照控制作用的环节来分,控制类型有(1、A、B、D )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更正控制 D、反馈控制

2.按照采用的手段来分,控制类型有(2、B、C) A、前馈控制 B、直接控制 C、间接控制 D、预先控制

3.按照控制来源来分,控制类型有(3、B、C、D ) A、现场控制 B、正式组织控制 C、群体控制 D、自我控制

4.控制的基本过程是(4、A、C、D) A、确定标准 B、改变标准 C、衡量业绩 D、纠正偏差

5.为了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要注意(5、A、B、C、D ) A、控制的目的性 B、控制的及时性 C、控制的经济性 D、控制的客观性等 6.控制的目的是(6、A、B)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考察人员工作情况 D、显示领导权威 7.预算分为(7、A、C、D )

A.经营预算 B.项目预算 C.财务预算 D.投资预算 8.经营比率包括(8、A、B、D )

A.市场占有率 B.投入一产出比率

C.存货周转率 D.相对市场占有率

四、填空

1.控制过程的第一个步骤是 建立标准 。

2.在组织行为发生过程中就进行控制的方式称为 现场控制 。 3. 反馈控制 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 4.控制的目的一是 维持现状 ,一是 打破现状 。 5.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 确定标准 、 衡量业绩 、 纠正偏差 。

6.按不同的内容可以将预算分为 经营预算 、 投资预算 、 财务预算 三大类。 7.盈亏平衡分析,是根据 销售量 、 成本 和 利润 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

- 31 -

系,对企业盈利情况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8.计划评审技术的核心是 寻找关键线路 。 五、是非判断

1.大部分组织仅仅只需要一种控制系统(错误) 2.衡量业绩是控制活动的唯一目的(错误)

3.对企业的一切业绩都要制定出以实物或以货币来衡量的标准(错误) 4.控制关键点原理与例外原理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点上的异常情况,后者强调点的选择(错误)

八、计算

1.企业计划明年生产某种产品,销售单价为500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为250元,预计明年总的固定成本为800万元,若该企业明年欲实现150万元利润,问:①该企业盈亏平衡点应为多少?②该企业为实现利润,应生产并销售多少?

八、案例分析 [弹性时间]

凯西是华盛顿某政府机关办公室的管理人员。最近,她的下属职工们士气低特派员,原因是他们原先实行了弹性工作制,现又恢复了上午8时到下午4时半的传统工作制。

上级批准她的办公室实行弹性时间时,他填重地宣布了弹性时间制度。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半为核心时间,每人必须上班;上午6时到下午6时可由个人自由选择上下班时间补足8小时。她相信职是诚实的并且已经被激励,因此没有制定新的控制系统。

一切工作进行顺利,士气旺盛。两年后,从中会计办公室来了位审计员,调查凯西产职工每人每天工作岗位小时,有两位雇员只要核心时间来工作已达两个月之久。凯西的部门经理看到审计员的报告后,命令凯西的办公室仍恢复一般传统工作制度。凯西非常不安,对她的职员很失望,她认为自己信任的人使压不下了台。

问题:

1.控制系统的制定是否与激励员工士气相对立,为什么?

2.凯西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什么?

3.凯西的部门经理无视弹性工作时间带来的好处,而要求恢复传统工作制度,是否有道理?

九、分析

A C G I ② ④ ⑥ 4 5 5 5 D F ① 8 7 ⑦ B E H ③ ⑤ 5 5 4 试用时差法找出关键线路图 第十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控制:是指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