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
济宁一中2013级语文组
【题目】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性质】今年山东卷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整合过去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特点:空间大,角度多,开放式。没有预测的主题定位,比过去材料作文更为多元,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给学生更多思维空间和发挥自己的机会,语料贴近青少年心理,使得考生有话可说。 【来源】作文题的语料来源于林清玄散文《无风絮自飞》,材料与原文的关系,有关联更是有区别的。最近舆论评价比较多,主要针对乡谚,议论比较大的点在“肉豆”这种植物,针对网评,作一介绍,藤蔓植物,扁豆同类,是一种南方植物,可入药。(出示图片)
此材料重心并不在此名称,而是借现象说人生,散文中引用此乡谚是说一个大家族大家兄弟分家,又何必要分清呢?其意在人间、社会、亲友,很多事不必分清。我们立意有自己独立性,截取修改后的材料有自己的内容,角度更多,带着一定丰富信息,乡谚,父亲,孩子,所以不能用原文限制作文立意。 【关于题意定位】9种角度符合立意
偏向孩子:3种。①关于探求事物,探求真理,追求创新。材料中“扯断”意味着失败,经历失败,怎么面对失败呢?
②质疑权威,挑战经验。对乡谚对父亲(前辈经验的表现)的态度
③追求新鲜事物和创新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或者至少并重。怎样的过程加了定语是由根据材料来说的。反对功利化(瓜豆),主张理想化。孩子的探索是一种快乐,快乐的追求是重要的。 功利化(父亲) 理想化(孩子)
偏重父亲:①抓住本质(本末研究,瓜豆为本,枝叶为末),分清主次(抓大放小),明确目标(目标应为事业性目标,人格理想,精神的实现,不忘本心。本心是理想人格)。
②顺从自然规律,反对人为破坏。顺从是让它自由生长,自然规律是指社会、自然、历史规律,人为是指孩子的行为。
③结果更重要,比行为、手段、方式更重要。白猫、黑猫(方式)逮耗子(结果)。 从材料整体立意:既不偏向父亲也不偏向孩子。3种 ①寻求孩子父亲都能满足的做法,折中
②关于教育。长辈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成长,父亲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应该如何做? ③就乡谚本身立意:
分辨,值不值分辨,如何来分辨,哪些事应该分辨,哪些不用分辨;有用,无用,分它有价值吗?分它无意义吗?求同存异。
关于相伴生长的现象,藤蔓如人生的芥蒂,相互牵连。 【关于评分标准】
分五等,一类60-53,二类52-46,三类45-36,四类35-26,五类25以下。切入分:43分。
等级划分标准的依据: 一类卷
总括:内容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包括9个角度立意的作文都可以进入一类卷。 具体:①选孩子选父亲的同时兼顾另一方,对另一方要有所分析,更具辩证性,使文章更贴近材料。
②论说文要不只在一个层面论述,至少要多深入一个层面,体现出思想深刻性,在57分以上。
③例证不但新鲜而且饱满,展开过程中饱满。
文体规范:议论文,记叙文,散文,书信。文体不要相混,议论不要插讲故事。 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46
内容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包括9角度,今年作文立意特点:角度多元,同一角度,同一立场,文章深浅不同,立意相同,深浅不一。
论述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有理或不当,兼顾性不够,辩证性略差。 表达:文体规范,结构上有不同程度的松散,语言通顺,较有文采。 三类卷:45-36
内容基本符合题意,立意有含混不明确处,观点有一定的错误或自相矛盾,比如:过程和结果,求同和存异,实践和理论,对此界定不清。例证陈旧或不充实,或不恰当。
表达方面:基本符合文体,结构松散,某些段落不衔接,语言一般,字体有些不清。 四类卷:35-26
内容偏离,宿构文章(观点跟材料无关的其它作文)。自己写好的文章改造可以。观点错误:没有对错可言,不需论对错,你的行为本身要有观点。或写的作文与材料相距甚远,例证与观点相对或无例证,提及材料也只是抄写。
表达:文体混乱,结构散乱。 五类卷:
内容与材料完全脱离,东拉西扯,字数不足,错别字又多。
扣分:缺题-2,错别字-1,重复不计,一般最多到-3。不足字数50字-1分,只写题目+2,大缺字数:600-400字,25分左右,;400-200字,15分;200字以下,10分以下。
【满分作文】 以赤子之心辨世间黑白
《麦田守望者》里有言: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我也始终相信,每个深谙世故的大人都曾有一颗分辨是非的赤子之心,只是俗世的荒流将它们易了辙。
就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与父亲,小孩执意分辨瓜豆之不同,父亲,却一笑了之,是太多的生活经验,让他放弃了对事实的探索与对是非的辨别吗?
诗人辛波斯卡发出这样的哀叹:我们的鹰隼贴地行走,我们的孔雀宣布放弃羽毛,我们的毒蛇在笼前打着呵欠,一颗赤子之心尽被暮气肢解,辨别是非之能力无处可寻,难道不是如此“生活经验”的世故之错?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锥心之问,当下更不该让一颗颗追求事实的心,辨别是非的信念被蒙上世俗的藩篱。
《小王子》中一句“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让我深思不已,也就像路遥提到过的“曾经的热忱被一点点消磨”。能否在俗世间生活而不妥协于生活,关键在于能否有一颗去伪向善,明辨是非的赤子之心。
且不谈魏晋名士,竹林贤士可酣高楼的纯结挚风度,近代大学士金岳霖养公鸡,斗蛐蛐之憨态亦让人喜从心来,同样,在学术上他仍保留一颗赤子之心,“让山是山,让水是水,”其治学风尚广为流传。或是真理之光躯顾准甘愿拆下自己的肋骨燃作火把,只为照亮一途通
往光明与真理。学术研究上葆一颗赤子之心,让他们分辨精神世界错综复杂的条框与限囿,让他们精神之不朽光芒熠熠生辉。
主持人白岩松曾道:“世间有一种永不落时的时尚,那就是明辨黑白。犹记得前几日的“路怒”事件,面对前方车辆的违规停泊,行人无一前去规劝提醒,反是一名中学生的勇敢果断解决一场纠纷,路旁的众多成年人果真就失了即颗明辨是非的良心吗?又如蒋方舟在文章中提过一个场景,那些功成名就,大腹便便的中年成功人士微笑着向你走来,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你还太年轻”。我想说的是,倘若整个社会中都是如此老练也俗风气,每一颗年轻激越的赤子之心都被刻意老化,我们何时重现东方红日从地平线上蓬勃跃起之姿?
就如《人民日报》写到的“或许善意的环境还需涵养,善意的刻度还需托举,我们首先要燃起心中那团熊熊的火。”是的,我们首先要坚守我们那颗赤子之心!
无论是学术钻究之精益求精,亦或改革发展之步步为营;无论是个人素养之明善深涵,亦或社会风气之融洽和谐,一颗赤子之心,一份明辨是非的概念,怎可缺失!
抛却牵绊,接受最后的收获
泰戈尔说:“你只管走过去,一路上鲜花自会开放。”在前行的道路纵使有太多的纷扰牵绊,也要怀有平和的心态,认清本质,实现最后的收获。
丝瓜与肉豆的须藤纠缠在一起,看似纠结错综,烦扰牵绊,但种植这两种植物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最后的果实,又何必因其生长过程中必然却无关紧要的牵绊烦恼?人生也正如此,无论在过程上是如何繁琐,只要认清自己真心需要的是什么,收获的结果才会令历久弥香。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毕业投身于建筑事业,用娇弱的身躯撑起中国建筑的桥梁。在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上,她以一颗满腔热血的心,怀无畏的坚定信念,在吴晗主持拆毁北京城区古建筑时,毅然挺身而出竭力痛斥谴责,守住了她内心对美好传统的坚持信仰。她的生命中被世俗牵绊了太多,但她毫无惧色,笃定地认准了自己的方向,以梦为马,无论在建筑方面还是文学领域都实现了自身价值。收获盈香满怀。
林徽因如一缕温暖,柔和的四月天的春风,生动地诠释了怎样坦然面对牵绊,收获最后的结果。
曼德拉说过,他要让这个世界记住他的温柔。在种族歧视色彩浓厚的南非,他以自己的一己之力,投身于实现南非人民平等自由的实践中,一生致力于实现南非的和谐,即使他的努力没有很快实现,收获最后的希望,他自己也羁绊于牢狱之中长达27年,但他没有被眼前的暂时纷扰所束缚,而是选择对待,他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曼德拉的努力最终使南非成为一个洋溢着民主、和谐平等的彩虹国。也许在他前行的道路上确实有太多的牵绊,但他没有因走了太远而忘记自己最初是为何出发,最后他选择抛却一切在前行道路上的牵绊纷扰,一路向前,直至收获人生的一片美好。
多少人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和爱。认清最终的目标,抛弃一切不必要的牵绊,一路以梦为马,直到最后,接受最后的收获,满怀芬芳。
向儿童致敬
因为一句人们所共知的一句谚语,就萌生出好奇之心试着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们这样做了。我不禁要笑了,瞧这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又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中,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的恩赐。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儿童的身上有许多成人所不具备的高贵品质。王开岭在书上写道:“向儿童学习。”那么,我也要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敢于质疑的求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
并接受众人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敢于说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被权威震慑,不曾被世俗玷污,他的心中是非分明,求真的天性也不曾被人群的潮涌吞没,当他如一颗闪亮的星辰照亮盲目的黑暗时,怎不值得向它致敬!
然而,现实离我们对儿童的高歌尚有发展的距离,当孩子试图分辨纠缠的茎蔓时,这高贵的求真却被其父视为可笑的一件事,仿佛在父亲眼中,所谓的定理取代了真理,眼中只有瓜豆的食用价值,仿佛在物质面前,孩子的求真黯淡无光。我们该为谁哭泣呢?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幼年的瓦特因跳动的壶盖疑惑,我们便从他的未来看到了儿童的“可笑”中的闪光点。
我们怎么能教那些美好的闪光点泯灭呢?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被称为“给成人读的通话”,作者借小王子之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是不是很值得思考?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的世界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为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啊!忘记了从他们口中传授的求真之理,又是多么令人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却权威一般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治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所谓成熟?
当一个孩子无平息的从瓜豆的茎蔓前走过,我们也失去了无瑕的天性,求真的执著,与不拘于时的自由灵魂,时代的精神短板被再度削短……
请住手吧,请向儿童致敬,请唤醒那自由的光辉!
我今年十八岁,步入了成人的行列可我知道,心灵中的求真与单纯无畏不死,我依然,也愿意是个孩子。
瓜豆为食,何须细辨?
好奇的孩子扯断纠结错综的茎叶只为分清瓜蔓与豆须,其实瓜豆本都是食物,何必为了分辨而破坏,反而不顾其食用之作用呢?诚然,人生有许多事难以细辨,那么何必细辨?物尽其用,人尽其美便是极好的。
古语有言:“变则通,通则久。”便是告诉我们莫要钻了牛角尖,谚语重在告知我们规律而非真理与实践圭臬,当金科玉律变为束缚人心的箠楚,何不回到最简单的根本上来?又何必惶惶纠结?
事事不去细辨是一种“难得糊涂”的智慧,留一点极简气,行千里快哉风。正如克里希那穆提,在纸醉金迷的国都没有深陷其中,也没有对未知的人生长叹何去何从,而是回归了最单纯的人性,如一个佛陀行走四方。“你必须去亲近自然,亲近橘子树上的橘子和破土而出的小草,亲近笼罩在山脉上的云。”人生本无太多是非计较需要细辨,克里希那穆提将自己的人生行至极简,无杂念,无妄为,依然在心灵宁静的彼岸孕育出《大自然的日历》这样不朽的文化结晶。
生命本是复杂的多面体,荆棘丛生的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确困难,可荆棘亦是玫瑰。何不在荆刺上开出玫瑰?不由得想到张岱从“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的高台之上到“鸡鸣枕上,碎几破床”的落魄之下的动荡人生,也许换作别人,要么就消极避世一心寻死,要么就幽愁忧思却深陷多虑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可张岱没有,西子湖畔折鼎焚琴,一张琴,一壶酒,一点湖心亭足以让他震撼千年。一个人,只消活得精彩,又何必纠结人生呢?张岱极尽其美,将生命的原味品尝得如痴如醉。
然而莫去细辨人生确实不易,那么如何人尽其美呢?首先要有平静淡然的心境,不纠结,不固执,如苏轼在人生逆境中煮一壶闲茶,品过了“且将新火试新茶”,再品,“人间有味是清欢”。其次要学会甄别“有价值的放弃细辨”与怠惰逃避,也就是说,不必纠结并非无所作为,正如梭罗淡漠名利仍追逐本心,写就涤荡人心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