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7、国家计委颁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与标准
8、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 9、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和基础数据
(1)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8〕1号 2007年12月31日
? 第三节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本项目区位于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北部大青山前坡平原区,地处呼和浩特市东北部,地势平坦,北有京包高速公路,南有110国道,东有呼和浩特市绕城高速公路,距白塔机场8.5公里,距大学城东侧1.5公里,是呼市东大门重要的枢纽地带,交通条件非常便利。水质良好,水、路、电均通,环境优雅,安全可靠,是理想的景观农业建设用地。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1、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
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不全面的。所谓不平衡、不全面,主要是多数农村地区没有达到小康水平,表现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大多数农村地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够如期实现。
(2)、推进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二者之比达到了3.2:1。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着城市工业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城市就业的增加,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成为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购买力,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存在,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
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农业通过价格“剪刀差”支持了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民工的低工资、农村土地的低价出让,支持了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提高,2004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收入也达到了2.6万亿元以上,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下降到58%,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已经具备,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
2、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应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要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日益发展、村庄卫生整洁、教育机会平等、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1)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全国还有8%左右的行政村不通公路,全国2.4亿农户中还有一半没通自来水,有数千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无电人口也还有几百万户。绝大多数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严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太阳能、风能和小水电,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提高创造外部环境。
村容村貌的建设要合理规划,搞好绿化,建设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美化乡村环境,农民住宅的建设既要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要能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些地方农民新村的建设,简单照搬城市生活小区,结果新住宅建成后,农民因不方便不愿住,新住宅出现闲置,应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因此村容村貌的建设,必须坚持民主原则,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2)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教育发展落后,农民受教育机会大大低于城市,截止到2000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还有8%,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4%,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11.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为0.5%。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一方面影响农业科技的运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只能够从事体力繁重、工作辛苦、收入不高的工作,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卫生事业落后,全国80%以上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在城市,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不足20%的公共卫生资源,不少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为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要搞好文化下乡和科技下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3)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工业和城市,财政和金融对农村的支持不足。2005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4%,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7%,而各级财政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