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水生生物学复习新资料 下载本文

一、概念与术语

1. 河流连续体 RCC:预测随河流的理化性质和河边环境改变,生物群落改变的模型。

Vannote等人提出了河流连续体概念(River Continuum Concept),这种理论认为由源头集水区的第一级河流起,以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一个连续的、流动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称为河流连续体。

2. 洪水(河流)脉动概念 FPC:是一个强调洪水在低地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模型。与河流连续体强调纵向作用不同的是,FPC强调河流和河漫滩之间侧向传输的作用。

3. r-K连续谱 r-K continuum:r选择和k选择是进化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K选择者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环境容纳量),其特点是出生力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低,一般具有较弱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稳定的栖息生境。r选择者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维护在S型曲线的上升段。其特点是出生力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孙死亡率高,一般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选择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称为r-K连续谱 r-K continuum。

4.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指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及其与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5. 群落演替 community succession: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断由新的物种组合取代旧的组合,群落类型不断更新,可分为三个阶段:先锋阶段,系列阶段,顶极。

6. 功能摄食类群 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根据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对水

生动物进行的一项生态分类,它包括撕食者、收集者、刮食者、捕食者。这个概念是由Cummins(1973,1974)在研究水生昆虫时首先提出的。

7. 周丛生物 periphyton:生长在长期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的有机体群落,因沉积物的影响而有一层粘滑的膜。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线虫、寡毛虫类、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甚至鱼卵和幼鱼等。

8. 下行效应 Top-down effect、 上行效应 bottom-up effect:

下行效应:由捕食者控制的机制,指低层营养级的族群结构受高层营养级物种的影响;

上行效应:由资源所控制的机制,指低层营养级的族群结构影响高层营养级的族群结构。

9. 生态等值者(ecological equivalent):地理隔离条件下,不同环境中生

态位相似的物种,但与共位群不同。 10. 共位群:同一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

11. 种群:同一地区、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描述的是群体特征e.g.密度、出生与死亡率、年龄结构、分布等;适应能力,繁衍

12 .群落:特定地区或生境、多个种群(所有生物种群)、一定秩序、稳定的集合体。

13. 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

流动共同构成的生物-环境统一体。

14.股群:种群统计中,由同一世代出生个体组成的单元。 15. 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刚好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6. 补偿深度:光照强度变化到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刚好相等时水的深度 17 食物链:绿色植物生产的食物能通过捕食和被食而相继传递的特定路线。 18.岸线发育系数:E=湖泊周长 / 同面积圆周长,一般说来,E越大,湖泊的

生产力越大

19. 生态出生率:也称实际出生率,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种群中新个体产生的速率。

20.生态位: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21. 竞争排斥原理:即高斯原理,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在稳定的均匀环境中共存。 22. 湿地: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也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的水域。

23. 生物放大(biological magnification):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二、问题(简答与论述)

1.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并以生态学观点评述“积极”或“消极”关系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积极关系、消极关系、中性关系 积极关系—共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双方互为依存,不能独立生存,如绿草履虫与体内共生的绿藻、白蚁和体内共生的纤维素分解菌等

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如水草上附生的周丛生物 原始合作:双方均有利,但关系并不很密切,如海洋中的蟹与某些腔肠动物 消极关系:竞争;捕食;寄生;抗生

积极与消极是人为的划分,消极因素有时也是积极的,如捕食、寄生等,降低种群的密度防止过度繁殖,促进生物的适应能力,加速自然选择

2. 与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水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1)环境不同--水

①良好的溶剂,溶解无机物和有机物——有利于浮游生物 ②热容量大,温度稳定——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③光照强度低(反射 + 衰减),真光层——限制了绿色植物的分布 (2)生物组成不同

①生产者——以微小的藻类为主,大型的水草macrophyte的存在与分布取决于水体类型和水体透明度;在大型湖泊、水库和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产量占整个系统生产量的绝大部分

②大型消费者——初级消费者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随浮游植物而变动;其它消费者:肉食性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它们:处于食物链的不同环节;分布在水体的不同层次;不少是杂食性的,且活动范围很大;很多种类兼食有机碎屑

③小型消费者(分解者)——分布广,主要在水底沉积物表面,多数为非致病菌(侵袭死亡后的动植物尸体) (3)生产力等

①浮游植物生产量远高于陆地植物,生物量远低于后者

②初级消费者对光合作用产物利用的时滞小,利用效率高,周转快 ③有机碎屑在大型消费者的营养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esp中小型水体中) ④营养物质循环快,但与陆地比较,水体中微型消费者在营养物再生中所起作用较小

3. 生态位理论在渔业上的应用

某种生物的生态位是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组成的n维空间中该生物得以继续生存的范围。可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前者指生态位在理论上的最大范围,后者则是在竞争和捕食等压力下实际拥有的范围。生态位理论:

① 完全重叠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竞争优势种压制另一种,使其消失或者改变生态位

② 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所有物种实际生态位各不相同

③ 落是一个生态位分化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各种群对群落空间、时间、资源利用及相互作用上,都趋向于相互弥补而不是直接竞争。 应用:

① 立体渔业、生态渔业、混养(四大家鱼)、套养 ② 凶猛鱼类的控制与利用

③ 引种与移植驯化(水库中,鲴亚科鱼类) 4. 影响多样性的因素,如何影响?

水体大小(生境多样性);生产力;时间;空间;气候;竞争;捕食;干扰

生产力:生产力中等时物种多样性最大;当生产力从极低水平上升时,可利用的资源量增加,从而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加;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竞争加剧,多样性开始下降

空间异质性--环境的不均匀性:e.g.Harman (1972)发现淡水软体动物的种类数与底质的类型数呈正相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植物结构的多样性关系密切;e.g. Tonn和Magnuson (1982)发现威斯康星18个湖泊的鱼类种数与水生植物的空间异质性呈正相关

捕食:对竞争优势种类,捕食中等时,多样性最高——适当抑制优势种;对竞争劣势种类,捕食导致多样性下降

干扰: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打乱群落中原有秩序,在连续的群落中形成断隙(gap)——生态真空,生物占领断隙的机会——竞争抽彩competitive lottery

中等程度干扰,多样性最高

5. 分解的途径、意义,小动物在有机物分解中的作用

分解途径:

A. 非生物途径 草原和森林火烧—CO2送回大气,矿物质送回土壤 灾难性,自然火灾通常发生在利用不足的地方

B. 生物途径 所有生物都参与,各种异养微生物交替作用,且有小型动物参与

细菌→动物尸体的分解 真菌→植物纤维素的分解

小型动物,通过各种途径加快有机物质的分解 分解的生态意义

⑴ 完成物质循环

⑵ 分解的中间产物和分解者的代谢产物

作为某些生物的能源物质--颗粒碎屑和部分有机化合物

作为“环境激素”--抑制剂,各种抗生素--生长物质,如硫胺、维生素B12、维生素H、组氨酸、尿嘧啶等 小动物在有机物分解中的作用

物理裂解,增加微生物作用的表面积; 分泌蛋白质或生长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摄食部分微生物,刺激其种群增长和代谢 6. 食物链和生态效率概念的应用

食物链指绿色植物所提供的食物能通过生物的摄食和被摄食而相继传递的特定线路。可分为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食物链不同点上的能量流之间的比率是能量传递效率的度量,这些比率以百分数表示时通常称之为“生态效率”。食物链的概念和原理对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淡水渔业生产而言,其基本目标是充分利用水体的饵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鱼产量。

多放养食物链短的鱼类(如鲢、鳙、草鱼、鳊等),以有效地利用生产者生物所固定的能量;

控制肉食性鱼类种群(如鲌、鳡等)的发展,以减少能量多级传递所造成的损失和对放养鱼类的危害;

注意天然杂食性鱼类(如鲤、鲫等)的繁殖保护,并适当增加碎屑食性鱼类(如细鳞斜颌鲴)的放养量,以提高水体中死亡有机物质的利用率。 7. 动物间化学信息的作用

动物间化学信息可分为五类:

1、种间和种内个体识别,有两种方式:由体表直接释放到环境,被受纳动物接收;寄存到其它物体或生活基质上建立气味标记点,然后再释放到环境中。

2、以化学信息标记领域:用信息素标记所表现的领域行为在动物界是常见的;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它群体相区别;狗,标记路径;昆虫,领域行为随进化过程而逐渐广泛,且有趋同现象,表现最多是膜翅目昆虫。

3、防御:某些动物在遭遇危险时,能排使其它种类或个体回避的化合物。 4、社会性生物的联系信号:报警信息素,某些高等动物及社会性及群居性昆虫在遭遇危险时能释放出一种或数种携带有警告信号的化合物;聚集信息素。

5、性信息素,其作用有:异性识别;繁殖行为调节;刺激性成熟;调节生殖率

8. 细菌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细菌在碎屑食物链中的作用

DOM(溶解有机物质):POM(颗粒有机物质):活细胞=100:10:2 初级生产量大多转化为碎屑。DOM可通过0.2-0.45um孔径的滤膜;POM小者不能通过滤膜的有机分子颗粒,大的可达数毫米长。

2、细菌是整个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消费者。 9. 藻类对悬浮生活的适应机制

藻类对悬浮生活的适应因素:体型大小;密度;体型阻力(form-resistance) 浮游藻类适应悬浮生活的途径:

1、分泌粘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以使个体减轻;

2、形成气囊状物质,e.g. 蓝藻——大量伪空胞(gas vesicle); 3、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e.g. 气体、脂肪或油珠等;

4、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之摩擦抵抗力 e.g. 硅藻和甲藻的细胞表面有刺或突起;

5、水的粘滞性随温度而改变,间接作用于浮游植物的下沉:0~25℃内,同一个个体下沉速度就快l倍

概括而言,浮游藻类减小平均密度的机制包括:储存相对较轻密度的脂类;离子调节;在蓝细菌中,分泌粘液质或产生伪空胞。 10. 原生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连接超微饵料生物和高营养等级生物之间的桥梁——大量摄食细菌、微藻、碎屑等,周转快,作为其他水产动物的饵料

(2)加快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通过分泌有机磷和摄食细菌提高磷的转化速率,在有原生动物摄食时,细菌对磷的吸收和分泌增加

(3)水体营养状况和水质指标的指示生物 (4)病原生物

11. 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

(1)构成草食食物链——草鱼、鲫和鲂等草食性鱼类

(2)维持水体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环境,为小型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为产拈性卵的鱼类提供产卵场,为附着生物,攀爬生物提供生活环境——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提供避难场所(refuge);抑制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改善水下光照条件;改善水下溶氧条件;为形成复杂的食物链提供了食物、场所等必要条件;间接支持了肉食和碎屑食物链

(3)提高水体环境质量:控制营养物的循环速度;控制藻类的生长;增加水体稳定性;为人类提供干净的饮水及休闲娱乐环境。 12. 为什么城郊湖泊容易演变成“藻型湖泊”?

(1)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入使得城郊湖泊严重的富营养化,其中N、P含量尤为丰富,而小型的藻类能够更好利用这些养分。

(2)城郊湖泊的输入水源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成分,而具有更强的不良环境耐受能力,所以成为优势种群。

(3)城郊居住人群的活动,破坏了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或者直接的破坏,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大为减弱,间接地促进了藻型湖泊的进程。 13. 移植驯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竞争、捕食等,导致土著种类下降或灭绝,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系统;病原生物随移植驯化、引种而进入新的环境,会导致加速病害的传播 14. 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1、个体小型化:

种类结构:捕大(经济价值高)剩小,小型鱼类上升。 种群结构:捕大留小,年龄结构减小,种内个体小。

遗传结构:大个体,长得快(基因好)者被捕捞,小个体(基因不好)反存活,引起基因漂移。

2、资源衰竭 3、重要种类濒危灭绝

15.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对水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

1、种类结构——养殖品种、凶猛鱼类、养殖鱼类逃逸 2、病害传播与扩散 3、水源污染与富营养化

4、鱼类种质——品种退化、种质混杂

16. 河湖隔绝对河流和湖泊环境及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

湖泊方面:

① 淹没湖滩(淤泥和围垦),草上产卵场被破坏

② 阻隔(生境破碎),导致种内交流减少,遗传多样性下降 ③ 物种多样性下降,个体小型化

④ 草鱼减少(无法进入),导致植物源淤积增加,沼泽化进程加快 河流方面: ① 抗洪能力减弱

② 鱼类索饵场减少,导致生长速度下降,生长退化,个体小型化 ③ 子幼鱼生存环境恶化,成活率下降。 17. 人为富营养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 供水方面

– 反冲时间,东湖,12h—2~3h;处理成本;腐蚀性(pH下降、分解产物等);有毒物质 ? 旅游方面

– 景观、气味;水葫芦等;卫生(游泳) ? 渔业方面

– 水华、有毒物质、缺氧等,致死;异味积累、有毒物质积累,不能食用 ? 其他方面

– 藻毒素,动物死亡;- 生物多样性下降 18. 围垦对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的影响

⑴水体缩小:导致鱼类的生存空间缩小、防洪能力减弱

⑵浅水区消失:导致水草被破坏,栖息场所、水质受影响,生物多样性下降,湖滩萎缩或消失,草上产卵鱼类的产卵场被破坏,子幼鱼肥育场所减少,生长速度下降。

⑶改变了水文情势,冲淤平衡被破坏

19. 防浪堤和防洪堤建设(河流渠化channelization)对水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⑴水文态势改变,冲淤平衡改变 ⑵水流变急,生物种类组成改变 ⑶河堤及底质的硬化,底栖动物、水草以及周丛生物减少 ⑷河流自净能力减弱

⑸生境异质性消失,种类多样性下降 ⑹河漫滩减少,草上产卵鱼类产卵场消失

⑺仔幼鱼肥育场所减少 ⑻生存环境恶化成活率下降 20. 拦河筑坝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兴建水利枢纽,淹没了江河的自然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群落组成起了急剧变化;拦河筑坝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淹没了鱼类产卵场,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受到遏制,流域的生态环境遭致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坝上淹没了鱼类天然产卵场,产浮性卵的鱼类因流速和流程不够沉淀死亡,产粘性卵的鱼类亦因天然河道水生维管束植物的消亡失去了鱼卵赖以黏附的基质而资源枯竭,稚幼鱼顺流而下过坝也会造成伤害;在坝下,由于水利枢纽下泄低温水,饵料生物的生长受到影响,下泄过饱和的氮气水造成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生命禁区,原江河急流型鱼类和底栖生物因水型生态环境的剧变而逐渐消亡。 21. 拦河筑坝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1、洄游通道

2、水文-环境-生物-渔业资源 3、坝上:库区,上游

4、坝下:近坝河段,中下游,河口近海 气体过饱和——幼鱼下坝

水温——年变化小,春季升温迟—产卵季节、性腺退化

水位——削平洪峰,漂流性产卵鱼类产卵条件;淹没河漫滩少,草上产卵鱼类产卵场、肥育场;枯水季水位抬高——航运、对水生生物影响 清水出坝——河道冲刷,堤防安全;底质—底栖生物和周从生物、水草 中下游:附属水体水位水面、冲淤平衡、冲积平原上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潜育化

河口——潮汐顶托、盐碱化;生物区系;冲淤平衡

22. 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对长江家鱼资源的影响(产卵场、仔幼鱼补充、生长期、种质资源等)

“四大家鱼”在上游干支流繁殖的卵、苗能在库区内漂流、发育,并滞留于水库内,资源将会增加;位于坝下游的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将发生变化;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如果水库调度不考虑家鱼繁殖要求,其繁殖将受到严重不利影响,中下游家鱼苗的来源将减少50%~60%,进入洞庭湖的家鱼苗减少幅度将更大;在葛洲坝以下的长江中下游江段,由于水库的调节削减了上游来的洪峰,使中游江段长江的涨水条件不能满足四大家鱼的繁殖需要,对家鱼的自然繁殖会产生不利影响。使四大家鱼的产卵场厂移或产卵期推迟,甚至不能产卵或产卵量减少,从而影响资源的补充。同时,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上游繁殖的家鱼苗滞留在库区而不能下坝,这样就减少厂长江中、

下游的家鱼苗来源,尤其是减少进入洞庭湖的家鱼苗,对渔业会产生不利影响。水库调蓄使洞庭湖提前一个月进入枯水期,鱼汛提前,生长期缩短,渔产品数量和质量将有所下降。

目前鲤在长江上游有较大的种群.由于它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加之三峡建坝后,寡毛类等饵科生物有可能增加,其种群将会发展,成为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四大家鱼在三峡水库形成以后,由于库尾上游江段具备繁殖条件,水库中浮游生物数量明显增加,鲢和鳙资源将增殖。草鱼的食物条件也格适当的改善,其种群里将相应增加。 23.从生态学的角度评述平垸行洪的科学道理

垸是一种在多水地区的一种堤坝,一圈是堤坝,中间围着村庄和农田。这样一般的洪水来时可以抵御。但是垸一般建在泄洪区,如果水势太大,为了整体考虑,有的地方就要泄洪,这时就需要把垸的堤坝扒开,让洪水进入。给整体防洪带来宝贵时间。这就是平垸行洪。 24鱼类资源小型化的形成原因 ① 过度捕捞 ② 河湖隔绝 ③ 环境污染 ④ 杂交后品种退化 25、渔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 污染水体 ② 种类结构:

人工养殖主要是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品种,而经济价值低的种类被扼杀,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凶猛鱼类种群发生改变 养殖鱼类逃逸,影响生态安全 ③ 病害传播与扩散:

水体中菌藻平衡被打破(水环境污染),导致病原生物传播

④ 水域污染与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投饵料及肥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⑤ 由于近亲繁殖,鱼类种质退化,人工养殖种逃到自然水体中与天然水体中种群杂交,导致种质资源被破坏。

26.富营养化和水域污染对湖泊生态系统和水产养殖的影响 ① 水中溶解氧下降,鱼病增加,水中微生物增加 ② 发生水华,产生有毒物质 ③ 鱼类会缺氧致死。

27、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不利影响:(主要是在供水区—丹江口水库库区) 1) 大坝加高,淹没和移民

2) 大坝加高和总干渠施工导致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等污染,可能引起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3) 水库上游,家鱼产卵场淹没,分层更明显,下泄低温水对江汉中下游家鱼产卵场影响更严重

4) 下泄流量减少对江汉中下游的水质、取水工程、航运等造成影响 5) 总干渠对左岸地下水的排泄有影响,产生盐渍化 6) 总干渠沿途地区地质情况有影响,引起环境地质问题 有利影响:主要是在受水区

1) 改善用水区因长期缺水造成的自然、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 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 3) 农业灌溉用水

4) 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防止地面下沉,减少地下水污染 5) 总干渠沿线水体的生态环境改善 6) 丹江中下游及江汉的防洪能力增强 28、引水工程(不利):

1) 生物种类组成改变(生物入侵) 2) 病原扩散

3) 地方性品种的优良性状丧失 29、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人类的活动,水体的营养物质增加,引起植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造成危害的一种现象。 危害:供水方面:

1) 反冲时间加长,处理成本提高

2) 水体产生腐蚀性(PH值下降,分解产物+漂白粉产生有毒物质) 旅游方面:景观,气味,水葫芦等;卫生(游泳) 渔业方面:水华,有毒物质,缺氧,致死 30、水污染

水污染: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的任何有益用途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

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 还原化合物的生物或非生物氧化作用,溶解氧下降

2) 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有毒,如农药、酸碱,金属离子等 3) 热废水、温度波动和冲击影响、生物的生理活动(如酶的活动) 4) 惰性悬浮物沉积引起水体底部变化(如剥蚀) 5) 改变水体透光性及其他原因改变生境 三大类:

1) 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2) 生理功能受损 3) 毒物积累—生物放大 污染物对细菌和真菌的影响

1)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厂有机废水中含有大量细菌、污水真菌,形成肉眼可见的危害团块

2) 厌氧水体常产生沼气、硫化氢

3) 有些物质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如丹宁,氯丹—对多数微生物的生长、呼吸都有抑制作用 污染物对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的影响

1) 适度的有机污染刺激藻类和水草生长,但过量时会引起水华,影响水草,导致富营养化

2) 工业污染和化学毒物的影响: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核酸的合成和遗传;影响营养摄取;固氮作用 3) 惰性物质

对鱼类及高等动物的影响 1) 有机污染导致缺氧

2) 热污染,影响生理活动(如繁殖、胚胎发育) 3) 重金属,影响鳃呼吸

31、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生物降解和生物积累

生物降解:生物对天然的和合成的有机物进行破坏和矿化作用的过程

生物积累:生物通过吸附、呼吸、吞食等过程从周围环境中摄入污染物并滞留在体内,当摄入量超过排出量时,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可比周围环境高出很多倍

两个过程:生物浓缩:直接摄取;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

生物净化:生物类群通过代谢作用(同化/异化)使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无害化

水体自净:水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后又与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作用,是污染水体得到净化的现象

水体自净能力=水生态系统同化容量/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