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期末复习最全整理 下载本文

*同辈效应

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发展产生的影响。 比如,9.11事件对当代美国人的影响 请你举一个同辈效应的例子

同辈效应是怎样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准备?例如,与网络出现之前的那一代相比,网络使用成为习惯的这一辈有些什么优势和不足? *重要问题

1连续变化与阶段性变

2先天和后天 (遗传与环境)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长 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从历史上看,主要存 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基本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 高尔顿 名人家谱调查:两者比率的差异是能力由遗传决定的证明。高尔顿从家谱调查中得

出了一条“遗传定律”: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 ? 格达特的家族调查:K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K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

代,一是K氏与一个低能的酒吧女子的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500人的调查,发现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的比率大大超过前者。 ?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复演说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也属于遗传决定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评价:家族不仅在遗传上有联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处于相同的环境。

由家族内的相似性得出遗传因素的决定作用过于绝对。

(二)环境决定论 基本观点:

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种理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但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 ? 代表人物:行为主义者 ? 华生 (J. B. Watson):S-R公式 “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 ? 斯金钠(B. F. Skinner )通过“操作”、“强化”任意塑造人的行为 “正如一个雕刻师塑造一块烂泥一样” (三)二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具有片面性和绝对性

基本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四)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

?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 ? 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

代表人物:皮亚杰(J. Piaget) 瓦龙(H. Wallon) 3. 关键期与敏感期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此时特定的事件会造成重大影响。

– 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和器官发育生长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胎

儿受到不良刺激的影响,很易造成先天缺陷。

敏感期:

– 机体对环境中特定类型的刺激具有更强的易感性

– 与关键期不同的是,特定环境刺激在敏感期的缺失并不总是会带来不可逆转的结果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 这种现象好似在凝固的蜡上刻上标记一样,固称“印刻”。

? 这种印刻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 4.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

人们把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个体心理发展身上,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期问题

认为个体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有些行为是在发育的某一个时期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就永远不会产生。这个时期就称为该种行为发展的关键期。 例如,有人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等。 5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

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弗洛伊德

一种驱力:性本能——力比多(Libido) 两种本能:生的本能 & 死的本能 三种人格成分:

– 本我(id):原始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 自我(ego):模仿其父母而形成的、遵循现实原则

– 超我(superego):价值观和社会理想、良心和理想、追求至善至美

五个人格发展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潜伏期(6-12

岁)生殖器期(12-20岁)

*埃里克森

强调与他人的社会互动 社会和文化都在挑战并塑造着个体 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心理社会性发展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 (0~1.5岁) 希望 vs. 恐惧

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人格特征:希望品质

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5~3岁) 意志力 vs. 自我怀疑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

人格特征:意志品质

第三阶段:主动性对罪疚感(3~6岁)有目的 vs. 无价值感

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人格特征:目标品质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 (6~12岁)能力 vs. 无能感

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人格特征:能力品质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淆(12~18岁)忠诚 vs. 不确定感

发展任务: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 人格特征:诚实品质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 (18~25岁)爱 vs. 乱婚

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 人格特征:爱的品质

第七阶段: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他人 vs. 自私

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人格特征:关心品质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智慧 vs. 无意义感和失望

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 人格特征:智慧、贤明品质

评价:他的心理发展八个阶段涵盖了人的一生的发展,比较早地对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给予重视。他分析的

重点从本能冲动的无意识方面转移到了自我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意识方面。强调自我的作用。 ·尤其是他出的“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对于我们研究和解决青少年问题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强调发展的顺序性发展质量是有差别 *皮亚杰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 发展的实质:适应

– 适应的内涵:动态的平衡过程 – 适应的形式:同化和顺应

运算 这个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具备四个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 (0 — 2岁)

最大的成就:一是形成“客体永久图式”;

二是空间-时间的组织也达到一定水平; 三是因果性认知的萌芽。

·前运算阶段 (2—7岁) 表象性思维的出现

即儿童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通过一种意义所借达到意义所指。

·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现象的束缚,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同时获得了逻辑性。

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守恒概念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表现之二是,儿童开始能摆脱自己的观点,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即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 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

·形式运算阶段 (12—15岁) 形式运算与具体运算的最大不同是,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形式运

算可以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可以依据抽象逻辑思维结构,对假设性事件进行演绎推理。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

*维果斯基

社会文化理论:发展实质、标志与原因、教学与发展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地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 强化

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与惩罚

强化的种类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很重要。它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使观察者注意榜样的行为,强化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研究方法

测量发展变化

1.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这是在同一时间内选取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研究。 ·横向研究设计的优点:比较节省时间和经费,易于实施。

由于横向研究可以对较多被试进行研究,故被试的代表性较强,结果也就具有较好的概括性。 时效性比较强,可以较快获得研究结果,同时避免了被试流失。 ·横向研究设计的缺点:可能存在同辈效应

·横向研究的前提是假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稳定的,但在某些情况下, 这个假设是不正确的。

·不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和早期影响的作用等问题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The longitudinal design ),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 ·纵向研究优点:

能看到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 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 ·适用于个案研究 ·纵向研究缺点:

·比较花费时间、经费和人力

·时效性比较差,有时候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研究结果,有时候研究课题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或研究手段逐渐变得落后

·耗时较长可能发生被试流失的情况,这就会影响被试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性 ·由于需要对同一批被试重复进行研究,有时可能出现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3、序列研究

·序列研究(The sequential design)首先是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在间隔一定时间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从而构成纵向研究。 ·序列研究使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

·序列研究: 可以排除同辈效应

可以不断补充被试,避免被试流失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比较同时代出生但先后参加实验的被试,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序列研究耗时也比典型的纵向研究少

采用序列研究,可以对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进行研究 序列研究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完美结合

第二章 *早期学习能力

学习指因个体积累的经验而导致的行为变化。当新生儿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时,由于遗传,他们已经具备一套固有的学习机制,这些机制使他们能够从经验中马上获益。新生儿的学习方式有4种: 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对新异刺激的探索) 模仿

*早期学习能力:经典条件作用

当一种新刺激多次伴随着导致某种无条件反射行为的刺激同时发生时,这种新刺激也能导致那种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