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下载本文

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

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看,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观点:(1)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有调节个人行为和调节与他人关系的作用,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也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2)对于习得过程的解释,社会文化理论不同于行文主义倡导的新习惯的形成,也不同于心灵学派普遍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理论,而是关注学习的社会属性,将习得看做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将外在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实现对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把学习者、社会、语言联系在一起。

最后,从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确实起到了促进学习者习得进程的作用。

69.Lambert的社会心理模式由那几个要素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态度和取向 动机 附加式 双语能力 语言 社会身份 自我认定 消减式

语言学能 熟练程度

双语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习者的社会身份自我认定是社会心理模式的核心,它把学习者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使用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和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总体情况联系在一起。Lambert曾指出,当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提高时,他们会改变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定,向目的语群体靠拢,学习者将同时具备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能力,即附加式双语能力;反之,在学习者具备第二语言能力的同时,母语能力受到削弱,即消减式双语能力。

70.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由哪些方面、哪些因素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社会环境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习得环境 习得结果

融合型动机 文化观

与目的语文化融合的程度 语言 正式的 学习环境 动机 非正式的 学习环境 非语言 习得结果 习得结果 对学习情境的态度 语言学能 Gardner对上图的主要解释包括:(1)学习者成长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决定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目的语文化相融合;(2)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和认同共同决定学习者的动机;(3)语言学能和动机彼此独立,其中动机在正式的学习环境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都很重要;语言学能在正式的学习环境中作用更大;(4)动机和语言学能决定学习者在不同习得环境中的表现,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5)习得结果分为两种,语言习得结果和非语言习得结果。

71.Giles和Byrne“族群间模式”提出了哪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什么样的情况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答:族群间模式提出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因素:(1)学习者是否觉得自己处在被外界隔离的群体中;(2)在学习者对其母语群体和目的语群体进行比较时,结果是否会带来不舒服的感觉;(3)学习者母语群体的地位;(4)学习者的母语群体是否在语言和文化上被外界隔离;(5)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看法。

族群间模式的五个因素分析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情况是:学习者不觉得自己的群体被外

界隔离,母语和目的语群体的比较没有给学习者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学习者母语群体的地位低于目的语群体,学习者母语群体在现实中没有被外界隔离,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持正面态度。

72.“语言输入”和“互动”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答:首先,“语言输入”和“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语言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音信息;“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其次,语言输入与互动 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比如,儿语、母亲语言、保姆语言、儿向语言、外国人话语、教师语言等。

73.“外国人话语”和“教师话语”有什么特点?

答:语素较慢、所用词汇和句子结构较简单。 7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的本质的?

答:(1)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学习者通过对语言刺激的模仿,如语言结构或语言模式的模仿,便可形成固定的言语行为模式;

(2)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3)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总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 75.心灵学派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机制的关系的?

答:语言输入,在心灵学派看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他们认为,学习者,特别是儿童,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语言现象,更何况有些语言特征是隐形特征,有些现象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很少出现。到那时学习者可以造出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这说明,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即学习者具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是语言习得决定因素。心灵学派把内在的习得

机制看做是语言习得决定因素,而语言输入环境仅仅是语言习得发生的次要因素。 76.“互动理论”对语言输入与习得机制的看法与心灵学派有何不同?

答:互动论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内在加工机制与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社会互动理论则强调语言互动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通过互动,可以凸显某些语言现象,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心灵学派把内在的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而语言输入环境仅仅是语言习得发生的次要因素。 77.语言输入假设、互动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各有哪些局限?

答:语言输入假设强调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但他没有说明怎样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互动假设的研究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互动调整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swain的假设指出了语言输入假设的局限,强调语言产出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发展是否完全得益于语言输出这一因素,目前还很难证实。有学者提出应该关注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心理过程和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 78.母语者与外国人交流时,通常采取哪些方法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答: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张、替换或重置等。

目的:进行意义的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79.根据你与外国人交流的经历,你觉得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双双方有效的交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