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日“文化共同体”可能性 下载本文

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的思考——中韩日“文化共同体”可能性[①]

方浩范

发表时间: 2006年

摘要 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现在只是一个理论问题,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这将是本区域必然要面临的重要话题之一。以中韩日三国为中心的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将有助于该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该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繁荣,有助于中国在和平的周边环境中快速发展。 关键词 东北亚 文化共同体 中韩日

作者:方浩范(1964-),男,吉林长白人,哲学博士,延边大学政治系系主任、教授。

2005年6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韩国人文社会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韩人文振兴政策现状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韩国人文社会研究会理事长崔松和作了题为“为了东北亚和平繁荣的韩中文化交流”的发言。他指出,韩国人文社会研究会倡议“建立东北亚文化共同体”,主张进行文化间的对话以消除文化冲突,希望东北亚各国以自己的文化领域为基础。这种合作能够创造出双赢的局面,把东北亚变成世界性的先进文化地区。他认为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理事长汝信于2004年在汉城召开的学术大会上提出的“和而不同”论是创建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的好方法。1[②]虽然他的这个建议还没有得到中韩日三国有关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但是“东北亚文化共同体”已开始成为该地区,尤其是中韩日三国学者开始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一、东北亚“文化共同体”初步理解

1.共同体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共同体,[英]巴里·布赞 安娜·冈萨雷斯·佩莱兹著的《“国际共同体”意味着什么?》一文中举出了国际关系从业者们对“共同体”一词的十大观点。例如:“国际共同体主要是被当作一个重要和有效的道德概念”;“国际共同体是国际机构(如联合国)、对于灾难援助与维和这类无私的人道主义行动

和为改善人类境况而进行的社会运动等方面的表达。” ;“现今的国际共同体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才成为一个社会事实,它更多地是一种方式,用以唤起民族国家共同的国民属性和指导国家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归纳起来,对共同体存在着两大派的意见分歧:一些人将国际共同体视为作为一个伦理对象而存在的某种形式的人类道德集合体,即使它不以任何方式组织起来;而另一些人将国际共同体看作拥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施动者。2[③]也就是说,国际社会还没有给共同体的内涵统一的界定。但从国际社会较为认可的共同体观众点来看,共同体首先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既作为一个整体又不能完全丧失每一个体各自的独立性”的有序群体。一方面这一有序群体是由个体构成的,另一方面构成这一有序群体的诸个体在群体中又不纯粹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构成整体的要素。3[④]现阶段“共同体”主要指“经济共同体”,即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共同体”。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种单一的“经济共同体”将发展为“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等综合性共同体。

2.东北亚经济共同体

东北亚地区地域辽阔,总面积为936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既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又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政治经济形态。东北亚主要国家中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人口为14.7亿(2000年为准),占全世界的23.4%,;三国的GDP规模看,2000年为63540万亿美元,占亚洲的79%,占全世界的15.5%;另外,三国的贸易规模为16670万亿美元,占亚洲的4.8%,全世界的14.5%。因此,从中、日、韩三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发展可能性来看,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极大的潜力。因此,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使之适应走向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4[⑤]然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亚洲尤其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已经落后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集团。随着东亚国家地区主义的兴起,建立东北亚经济共同体的呼声愈加强烈。然而,由于经济上、政治上及历史上的原因,东北亚经济共同体的实质性进展十分缓慢。5[⑥]相比之下,有关“东亚共同体”的进程远远快于“东北亚共同体”。尽管东亚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东亚共同体”问题上的“广泛共识”只是表面上的,而且,这种“共识”实际上还是非常初步的、合糊的、矛盾的,甚至是冲突的,但至少对“东亚共同体”持肯定的态度。问题在于“东亚地区”的概念仍然空泛,人们对“东亚到底是什么?”、“东亚的意义”并没有明确的逻辑,仍然把精力集中在传统的地区经济合作。6[⑦]“东亚共同体”建设正处在成员国间相互调节的阶段,但对“东北亚共同体”的建设和提法,东北亚各国的还没有明确表态,而且非常小心翼翼地去接近它。建立东北亚所有国家参加的经济共同体的条件较难成熟,中日韩三国必须先行一步。因此,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从近期看,就是中

日韩经济共同体。而且,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与东亚共同体可以同时推进。7[⑧]而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与东亚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东北亚共同体的模式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3.东北亚“文化共同体”

任何区域经济合作体制乃至一体化的形成都有其共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有互信和认同的区域文化作平台。比如,欧洲的一体化就脱胎于“欧洲文明的同一性”,“有着深远的文化思想根源。”8[⑨]任何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文化背景,“共同体”中必然要包含着“文化共同体”,也许它并非像经济共同体那样有必然的规则。从“东盟”的存在方式上看,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作为东盟共同体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建设与其他两大支柱--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同时展开。9[⑩]早在3世纪以后,中国周围逐渐出现一系列依附于中国的国家,形成多个同构国家环绕一个中心大国的特殊文明古国格局。这些国家在吸收甚至是照搬中国制度文明的基础上走向成熟,靠引进中国文化并使之本土化来建构本文化,结果是在9世纪前造就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应该说,处于东亚文化圈核心区的几个国家,在9世纪以前已经成为文化共同体。而且,东亚与其他世界的互动主要通过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陆路和途经东亚南的海陆来实现。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世界与其他世界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联系。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甚至对欧洲也能形成影响。因此,东北亚“文化共同体”并非是现在的构思,而且这种共同体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按照文化社会学的观点,文化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产物,不同的地域共同体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造就了自己的文化,从而造成了文化的地域性差异。10[11]东北亚中韩日三国,由于地缘关系,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密切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它们的文化相互借取、彼此渗透,在这块土地上积淀了厚重而又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地理作为重要因素之一,造就了中韩日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通过数千年来文化上的密切交流和相互借鉴、吸收,三国在广泛的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甚至包括道德言行、风俗习惯等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在范围较小的东北亚地区,虽然共有儒教和汉字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在现阶段,还难以形成东北亚地区的国家或政府间组织东北亚地区政治共同体,但至少可以努力在这一地区建构“文化共同体”11[12]也就是说,东北亚“文化共同体”既可以与“经济共同体”并列发展,也可以首先发展。

二、中日韩三国在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的态度

就传统文化而言,东亚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其文化共同体意识深厚而悠久。东亚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显现出既有其共同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和审美意识,又有其各自民族的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特点。众所周知,中、日、韩三国皆属“儒学文化圈”,从文化根源上讲,三国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和相融性。12[13]但是,由于三国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对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1.中国对“文化共同体”的态度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在历史上朝鲜半岛和日本曾经臣服于亚洲大陆的中国政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本性的,甚至有些已经成为这两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14]但是,中韩日三国还存在着历史问题,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也不同,所以在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中国并非起绝对的领导作用。因此,中国学者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与解释建设东北亚共同体的必要性。一方面,建设东北亚经济共同体是势在必行的;另一方面,建立东北亚安全共同体,是东北亚地区走出安全困境或者减轻安全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14[15]也就是说,中国在东北亚共同体的态度上既不积极,也不消极,而且对拟建中的“文化共同体”持观望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构建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的条件尚未成熟;第二、如果过于积极,怕引起周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

2.韩国对“文化共同体”的态度

韩国是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也是我国东方的近邻。韩国在历史上曾与我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是汉文化圈的主要国家之一。从中韩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观察,先进的大陆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学及其理学、道教,以及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学等,都先后从中国传人韩国,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韩政治关系发展史的角度观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韩之间虽也有过冲突和战争,但从总体上说,和平和友好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人民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与两国的文化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15[16]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韩国是世界上与中国最为类似的国家,素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