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作业:3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下载本文

4.A 解析:在群落水平上研究水稻田,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水稻长势整齐,属于种群范畴,而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5.C 解析: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标志重捕法是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纸层析法是色素分离所采用的方法;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6.B 解析: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环境中生态因素越优越,对植物生长越有利。植物种群多,动物种群就多,结构就越复杂。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助等关系。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

7.C 解析: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采伐迹地,应为次生演替。出现⑤→①的变化,说明人为因素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云杉林不同区域的光照、地势不同,所以该群落也有水平结构。

8.B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显著变化。 9.D 解析:甲演替前后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不是裸岩上的演替。乙开始的物种丰富度极低,可表示裸岩上的演替。甲中①②处的演替前后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

10.D 解析: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换为人工林后物种丰富度降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物种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11.C 解析:用样方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蚜虫太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12.A 解析: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演替过程中群落空间结构越来越合理,竞争在减弱。

13.C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特点。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大,动物类群丰富度不断增加。

14.CD 解析: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大小草履虫均食用培养基中的细菌,是竞争关系,两种绿藻也为竞争关系。

15.AB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干扰;离污染河流越远,污染物越少,动物种群数越大;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虽然较强,但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D (2)赤杨 (3)栎树 (4)赤杨、松树

解析:(1)从题表中看出,松树树龄11~16年的居多,处于稳定期。坐标图中D时期数量达到最多,不再增长,是稳定期。

(2)从题表中看出,树龄大于5年的赤杨最多。

(3)从题表中看出,栎树幼龄个体多,处于增长型,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

(4)赤杨与松树树龄达到21~22年的多于其他两种,说明这两种在火灾后最先生长。 17.答案:(1)整个演替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 (3)物种丰富度 空间上的分布(或不同高度上的配置或分层)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解析:由题表看出,整个演替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属于次生演替。随叶面积指数增大,光能截获率增大。对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识别并记录各物种的名称,可测定群落的丰富度。从坐标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