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4生产者行为理论 下载本文

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在于: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为零,而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越来越接近于最佳组合比例,在这一过程中,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递增的变化趋势,当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到最佳组合比例所要求数量时,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在此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将出现偏离最佳要素组合比例趋势,从而导致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

从上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该规律成立的基本条件应当是:①生产的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因为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会有新的要求,从而在不同程度上会削弱甚至消除报酬递减现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存在技术进步就不会出现报酬递减,技术进步实质上只能推迟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而不能改变报酬递减的必然趋势;②该生产必须是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并且单位可变投入具有相同的效率。因为,同时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则意味着生产规模发生了变化;而可变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则会削弱甚至消除报酬递减;③可变要素投入的数量必需达到一定的限度之后。因为任何生产过程都不可能是在一开始就呈现报酬递加现象的,只有在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达到一定数量限度之后才会发生,这一数量的大小既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也受一定时期的某种生产的技术要求影响。

2.答:生产三个阶段的特点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I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都不会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在第Ⅲ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这时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供给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会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摆脱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和总产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I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

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于第I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

在第Ⅱ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至于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所应选择的最佳投入数量究竟在哪一点,这一问题还有待于以后结合成本、收益和利润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企业冗余人员过多,使得企业生产位于生产的第Ⅲ阶段,以使得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卜降趋势。根据生产三阶段理论,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企业应该在第Ⅱ阶段进行生产,所以企业必须进行减员增效。

3.答:(1)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在长期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使生产规模扩 大,从而得到各种益处,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时降低。规模经济可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

范围经济是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一个厂商同时生产两个或多个产品)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的情况(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人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产出低于独立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那么其生产过程就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这往往是因为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有某种冲突。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一家生产两种产品的厂商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规模经济时而获得范围经济。同样,有时联合产品的厂商在单个产品方面具有规模经济,但不一定拥有范围经济。

(2)企业资产重组的意义

企业资产重组就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和获利能力而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已有业务进行重新组合或整合。外部购并扩张是资产重组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目前企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技术开放能力较低,国家对民营经济的进入设置了行业壁垒;第二,我国国有企业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和行业,但国有经济的效率较低,行业进入壁垒较高。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客观上要求企业资产重组,从单个企业的层面上看,通过资产重组,可以使企业迅速扩张资产规模,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规模经济显著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另外,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企业资产重组还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迅速成长。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企业内部积累,一是依靠外部扩展。企业资产重组可以使民营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增加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国有经济的退出。我国国有经济应该从一些行业中退出。企业重组可以使民营经济迅速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部门,以跳过企业建立的规模不经济阶段,从而既实现规模经济,又有利于国有经济退出。

4.答:(1)加入WTO我国汽车行业将遇到的问题我国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规模生产问题尚未解决,开拓国内轿车市场的优势尚未形成,加入WTO后,将面临外国轿车大量涌入的巨大压力。我国轿车由于生产分散,经济规模较小,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是国际市场轿车价格的2—3倍。价格过高,以及国内轿车消费政策迟迟得不到调整、不配套,工薪阶层既买不起车也养不起车,致使国内轿车消费市场开拓缓慢,轿车行业的成长困难重重,始终不能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加入WTO后,到2005年前将降至25%,汽车零部件进口的平均关税将降到10%,并取消汽车进口配额。这将加大外国汽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与我国企业的竞争。

与日、美、德等汽车生产大国相比,我国汽车工业的各种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概括起来,我国汽车工业存在以下两个严重的弊病:

第一,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规模小,且布局分散。我国许多汽车厂家生产规模小,且布局分散,这是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汽车产品国际竞争力最为严重的障碍。纵观世界汽车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公司为了追求最高的销售额和最高利润,总是不遗余力地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使生产过程更加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后,国内开始了汽车工业兼并的小浪潮,但实际上并未根本扭转产业规模小、生产布局分散的局面。“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首要对策是国家进行强有力的监控和干预,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布局的集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汽车工业产品开发周期过长,直接导致经济效益降低。 从国外引进零部件或者关键零部件,在国内组装的汽车生产方式,独立开发能力差,产品开发周期过长。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是投入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利润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产品开发资金的投入,导致技术水平基本停滞的恶性循环。

(2)我国汽车行业企业的对策

首先,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努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使产品系列化、组合合理,在短期内应尽最大努力摆脱KD模式的制约,走自我开发生产的道路。

其次,我国汽车工业必须推行强化性现代化管理的对策。只有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进行严格有序的管理,企业上下共同努力,才会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具体的结果。因而,加强管理,促进生产过程的更加有效的组织,是我国汽车企业在“入世”前后始终的对策。

再次,我国汽车工业整体尚处于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销售额和利润进一步增加,单位成本出

现减少的趋势,竞争加剧,在成长阶段末期出现高利润。处于这一阶段企业策略的重点是尽最大努力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在注意改进产品的同时,应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建立营销体系和分销渠道。

最后,政府在汽车产业方面要加大、加快扶持力度。199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效策》把我国的汽车工业置于国家支柱产业的地位,但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还应加大,国家在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制约汽车发展的相关产业上,应给汽车工业足够的发展空间。

八、计算题题

1.解:平均产量函数为:APL=21+9L-L

2

平均产量函数为:MPL=21+18L-3L

2

(1)APL递增,得9-2L≥0,L≤4.5 由APL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小于4.5时,生产过程处于第一阶段。 (2)由APL递减得9-2L<0,L>4.5 由MPL≥0得21+18L-3L≥0得到L≤7 4.5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大于4.5而不大于7时,生产过程处于第二阶段。 (3)由MPL<0,得21+18L-3L<0得到L>7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大于7时,生产过程处于第二阶段。 2.解:MPL=

2

22

2

14L

-3/43/4

K、MPK=

34LK

1/4-1/4

由均衡条件

MPLMPK=

PLPK得

1?3/43/4LK431/4?1/4LK4=

348

L=16K ① 又Q=20,LK=20 ②

联立①、 ②式,解得K=10、L=160。因此,所求的最低成本支出为3×160+48×10=960(元)。 3.解:总成本既定条件下使产量最大的厂商均衡条件为:

1/43/4

MPLMPK=

PL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