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下载本文

12. 检验用器具有无在校正有效期? 13. 符合的证据是否保留?

14. 有无对进料不合格按规定处理并保留记录? 15. 记录是否指明有权放行的人员? 16. 紧急放行是否经权责人员的批准? 17. 进料不合格是否被识别以防止误用? 18. 进料不合格性质的记录是否被保留? 19. 纠正后的来检是否重检?

20. 有无按规定对进料不合格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 21. 有无对来料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 来料检验过程的有效性有无监测? 23. 有无按规定实施制程检验? 24. 检验用器具有无在校正有效期? 25. 符合的证据是否保留? 26. 记录是否指明有权放行的人员? 27. 制程不合格是否被识别以防止误用? 28. 制程不合格性质的记录是否保留? 29. 有无对制程不合格按规定处理并保留记录? 30. 纠正后的重成品是否重检?

31. 有无按规定对不制程不合格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 32. 有无对制程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 制程检验过程的有效性有无监测? 34. 有无按规定实施最终成品检验? 35. 成品不合格是否被识别以防止误用? 36. 成品不合格性质的记录是否被保留? 37. 有无对成品不合格按规定处理并保留记录? 38. 纠正后的成品是否重检?

39. 有无按规定对成品不合格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40. 有无对成品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41. 顾客报怨等其他异常有无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42. 检验过程的有效性有无监测? 43. 有无确定所需的测量装置? 44. 有无按规定周期实施校准并记录? 45. 是否可追溯用? 46. 内部校准有无作业指导? 47. 校准状态是否可识别? 48. 有无防止失效的调整? 49. 测量装置的防护是否适当?

50. 失效时有无对其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51. 有无对该失效设备及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措施? 52. 测测软软有无实施能力确认? 53. 仪器校正的过程有无监测?

销售及售后服务: 1. 顾客要求有无确定?

2. 顾客要求在接受前是否经评审并记录? 3. 对顾客做出满足要求的承诺是否有依据? 4. 是否确实满足顾客要求?

5. 要求变更时是否修改相应文件并通知相关人员? 6. 有无就业务上的问题随时保持与顾客的沟通? 7. 与顾客的沟通的过程的有效性是否进行监测? 8. 是否定期对顾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进行记录? 9. 有无对顾客的满意进行数据分析? 采购:

1. 采购文件是否说明拟购的产品?

2. 当准备在供应商处验证产品时是否在采购文件中注明如何进行? 3. 采购产品是否符合采购要求?

4. 有无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应商的准则? 5. 是否有能力评价和选择供应商? 6. 供应商绩效有无进行数据分析? 7. 采购过程的有效性有无进行监测? 生产:

1. 质量计划有无包括所有影响质量的制程? 2. 各制程有无提供作业指导书? 3. 作业指导书内容是否完整? 4. 有无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5. 是否使用了适当的生产设备?

6. 各项制程操作是否符合标准、法规、质量计划或程序规定? 7. 有无按规定进行制程监控? 8. 特殊制程有无进行确认? 9. 工作环境是否合适?

10. 生产及交付阶段有否对产品进行标识? 11. 是否符合追溯的要求?

12. 有无标识产品的合格状态并维持?

13. 有无对产品提供适当的维护方法? 14. 有无对所有的不合格物品进行隔离并标识? 15. 有无按规定对设备进行适当维护? 16. 有无明确的维护方法? 仓库:

1. 有无规定收发的管理方法并遵守?

2. 有无使用指定的储存场所以防止产品变质或损坏? 3. 有无规定适当的搬运方法并遵守? 4. 有无对产品进行标识?

5. 储存下的产品有无防护?措施是否适当?

6. 有无建立确保及时交货的生产计划及进度控制系统并执行? 一、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评价不准确

1.环境因素中没有把危险废弃物识别出来。

2.重大环境因素的确定不准确。主要是对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准则理解不够,把握不准,对通过日常管理措施能有效控制但有重要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没有列入重大环境因素中;电气车间未将变压器油中氟氯联苯识别为重大环境因素,未提供氟氯联苯的回收处理证据;某厂原料车间没有把危险固体废弃物离子更换树脂辨识为环境因素,这应是一项重大环境因素;储运单位在做环境因素识别时没有考虑储罐原油泄漏后对环境造成的潜在重大影响;对废油抹布、酸碱中和池底泥等危险废弃物的影响评价为一般,没有从管理的角度考虑其环境影响;对危险固体废弃物没有辨识为重大环境因素。 3.对本职工作范围内的环境因素识别不够。

如工程、机动部门对设备选型方面的环境因素识别(关注)不足,检、维修风险评价中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处置;对检、维修施工作业中相关方所产生的危害、环境因素也未进行识别;技术部门未识别出“规划与设计过程”的环境因素,大型环保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项目无安全与环境评价;安全环保部门在火灾预案中对灭火以后的废水、废气和废残渣排放处理、废气检测等环境因素没有识别控制;部门岗位职责中缺乏环境方面的职责。

二、环境法律法规识别和评审存在缺陷

主要是法规识别不充分、不准确,其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如某些单位与自身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不相关的国际公约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识别列入法律法规清单中,综合管理部门未识别出绿化过程中,有关农药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废气排放烟囱的单位没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识别、评审与传达;电气车间法律法规目录清单中未收录国家有关氯乙联苯污染物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三、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缺少或不完善

主要反映在应急预案中缺乏事故状态下环保问题现场处理的具体措施,对事故救援处理时的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识别,预案措施不完整,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现场违章排放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

如炼油厂某车间氨油分液罐,切废油操作时,废油切入下水井;某仪表车间的相关方装修现场刷油漆的毛刷放在水中没有处置;污水处理厂化验室的废旧试液直排,没有作为危险废弃物控制。

五、重大环境因素控制和日常环保检查、污染控制措施及整改等相关管理不完整

如某厂烯烃车间对装置连续半月排油含量超标采取的措施为强化检修制度,强化检修环保意识,杜绝用水冲地,组织人员对化污地沟进行清理,但未能提供整改的相应记录;某厂安全环保部门未能提供厂级重大环境因素运行控制检查记录。

六、环境体系目标与现有环保目标管理未有机融合

QHSE目标指标中针对环保问题制定的目标指标内容不全、针对性不强,有些重要的环保管理指标没有考虑进去。

七、环保作业指导书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如某油品储运单位铁路运输车间洗车投用方案中规定隔油池油面厚度达0.5m以上,应进行抽提污油,检查现场操作工未能准确说明操作程序要求,现场也未能提供出洗车投用方案。

八、环境监测数据有超标现象

有的单位对环境监测超标情况没有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某厂化污取样口监测统计表中1—12月份,COD多次超标,所制定的预防纠正措施作为环保技术措施隐患冶理项目上报公司仅等待批复;某车间环境监测日报中的个别化污COD和空气悬浮物超标现象没有相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的记录;某二级单位提供的非甲烷烃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中监测点不具体,没有排放高度和排放速度,也没有本地环保局确认盖章。 1、厂房建设期间环保资料: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报告 2)环境影响报告批复——环保局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