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物流管理概述 下载本文

运输成本越高。要降低运输成本,一般应设法缩短运输里程。

流速,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程上的速度表现。流速与流向、流量、流程一起构成了物流向量的四个数字特征,是衡量物流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流速快,物流时间短,意味着物流成本的减少,物流价值的提高。

以上物流的各要素间有极强的内在联系。进行物流活动要注意处理好六要素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使物流成本升高、服务恶化、效率下降、效益减少。物流学科以此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二、物流概念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物流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直至今天,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这个阶段是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第一是局部范围的,主要是在美国。第二是少数人,是几个人提出来的。第三是意见不统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两个提法:

1.营销学派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美国市场学者阿奇·萧于1915年提出的物流概念。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他是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的。他指出,在市场分销中存在两类活动,一类叫做创造需求,一类叫做物资实体分配(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两者互相平衡、互相依赖。

2.军事后勤学派的logistics概念。它是美国少校琼西?贝克于1905年在其所著的《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提出的物流概念。叫做logistics,关心的是军备物资的运输、储存和供应问题。

(二)第二阶段: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

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分销物流概念得到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形成和发展了物流管理学,并且形成了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主要表现在:

1.PD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发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物流管理学。 2.PD概念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物流管理学理论体系。分销物流主要把物流看成是运输、储存、包装、加工、

5

物流信息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总和。在分销物流学中,主要研究这些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 产生了系统理论、运输理论、配送理论、仓储理论、库存理论、包装理论、网点布局理论、信息化理论以及它们的应用技术。

3.在分销领域物流理论竞相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异军突起。物料需求计划MRP、分销需求计划DRP、企业资源计划ERP、准时制生产JIT等理论相继而生。

企业内部另一个重要的物流领域是设施规划与工厂设计,包括工厂选址、厂区布局、生产线布置、物流搬运系统设计等。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和技术的强劲发展,使原有的分销物流的概念已不适应。特别是到了80年代中期,物流活动进一步集成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改换物流概念的想法更加强烈了。

(三) 第三阶段:现代物流学( logistics)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叫做现代物流学( logistics)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已经不仅仅限于分销领域,而已经涉及包括企业物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分销以及企业废弃物再生等全范围和全领域。人们意识到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概念已经不适应这种形势,决定用logistics作为新时期的物流概念比较合适。Logistics原意是后勤学的意思,包括了企业供、产、销的全范围的物资管理和物流问题。当然,这一阶段的Logistics不能译为后勤学或军事后勤学,而应当译为现代物流学。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企业、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学。这一阶段的主要事实是: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内部的集成化物流:MRPⅡ把生产管理与生产能力管理、仓储管理、车间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DRP把分销计划、客户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车辆管理、仓储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ERP是把MRPⅡ与人事管理、设备管理、行政办公等系统集成起来等。

2.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进一步导致物流专业化、技术化和集成化,实现了生产和物流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3.90年代供应链理论的诞生,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形成进一步导致物流管理的联合化、共同化、集约化和协调化。

PD与Logistics的比较 见表1-1

6

表1-1 PD与Logistics的比较

项目 概念最先出现的时间 Physical Distribution 1915年阿奇·萧出版的著作《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 最先使用的领域 目前使用的领域 流通领域 流通领域 logistics 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出版的著作《军队和军需品运输》 军事领域 整个供应链(包含生产、流通、消费、军事等各个领域) 概念的外延关系 概念的内涵 物流管理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及制成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可能包括: 客户服务、需求预订货处理、服务支持、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运输、仓储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使用的名词 从1963年成立到1985年下半年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1985年下半年以后用Logistics取代Physical Distribution。 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内向、外向、内部移动以及 包含在Logistics中 包含在Physical Distribution 测、交通、库存控制、物料搬运、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品回收。

三、物流的分类 (一)按作用分

1.供应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成为供应物流。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是指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备品备件等物资的采购、供应活动所产生的物流;对于流通领域而言,是指交易活动中从买方角度出发的交易行为所产生的物流。供应物流的严格管理对企业的成本有重要影响。

2.销售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通过销售物流,企业得以回收资金,进行再生产活动。销售物流的效果关系到企业的存在价值是否被社会承认,销售物流的成本在商品的最终价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必须重视销售物流的合理化。

3.生产物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制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生产物流和生产流程同步,是从原材料购进开始直到产成品发送为止的全过程的物流活动。原材料、半成品等按照工艺流程在各个加工点之间不停的移动,形成了生产物流。生产物流的合理化对工厂的生产秩序和生产成本有很

7

大影响。

4.回收物流。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回收某些资材可以再用或加工后再使用,有利于物资的节约和充分利用。

5.废弃物流。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废弃物流没有经济效益,但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为了减少资金消耗,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废弃物流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

1.地区物流。地区物流有不同的划分原则。可按行政区域划分、可按经济圈划分、还可按地理位置划分。研究地区物流要根据地区特点,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组织好物流活动。如某城市建设一个大型物流中心,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还要从城市建设规划、地区开发计划出发统筹安排。

2.国内物流。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活动。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内容。全国物流系统的发展必须从全局着眼,对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所造成的物流障碍应该清除。国家整体系统物流化的推进,必须发挥政府的行政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道的建设,以及大型物流基地的配置等。

(2)制定各种交通政策法规,例如铁道运输、卡车运输、海运、空运的价格规定,税收标准等。

(3)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设施、装置、机械的标准化。 (4)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物流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

3.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跨越国界的物流活动,是国际间贸易的支持系统,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作业的发展,因更长的供应链、较少的确定性和更多的物流单证而使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经营者面临着“4D”壁垒,即距离(Distance)、需求(Demand)、多样性(Diversity)和单证(Document)等四个方面的壁垒。国际物流的目的就在于让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