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故事 下载本文

总结归纳精选(1):

英雄闻一多的故事

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6岁入私塾,10岁时进入武昌师范附属小学。喜诗赋,爱美术。1913年,14岁时,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校园内,闻一多是一个活跃人物,他是《清华周刊》和《清华学报》的用心撰稿者,以后并担任过这两个刊物的总修改和编委。五四时,任学生会秘书,用心投身学生户外。

动派出动大批军警和武装特务到昆明各学校杀害青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血案。闻一多大义凛然地亲自撰写了《一二一户外始末记》,支持学生动。

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闻讯后,义愤填膺。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他发表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痛斥反动派的可耻行动。当天下午为李公朴受害举行记者招待会,他再次揭露敌人的丑恶面目。晚上返寓途中,不幸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光荣牺牲。噩耗传出,毛泽东和朱德从延安电唁闻一多家属。正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立即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名义,致电闻一多夫人吊唁。1949年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对闻一多的革命气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闻一多的著作由朱自清等编为《闻一多全集》四册八卷,另有选集数种。解放后,他的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昆明一二一四烈士公园墓地有其衣冠冢。哀悼

总结归纳精选(2):

闻一多的故事

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他们将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3600里。出发之前,每人发给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八公斤主要是路上务必的生活用品。步行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

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初春阴雨绵绵,二百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头几天还有人打伞,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为了行走方便,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不撑了。棉衣湿透了,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第二伤感语句

天再穿。走到桃源县小丘陵地带时,淡淡的薄雾在一望无际的山丘、桃林间飘忽。学生们不由问道:闻先生,当年陶渊明写的那个《桃花源记》,是不是就是那里?闻一多莞尔一笑:那是一个古代的传说故事,不必须真的是作者所见所闻。但是,在陶渊明时代,那里已经是相当偏僻的地方了;可我们这天要去的地方,比这个世外桃源还远十万八千里呢!在这二百多人的行军队伍中,闻一多始终是极其独特的一员他不穿军装,不穿短袄,一路上总是套着那件灰布长衫。无论队伍走到什么地方,人们始终看得见后头跟着一位穿长衫的教书先生。这年闻一多刚好四十岁。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五四时期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1922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著名的新月诗人和大学教授。这次参加旅行团,是他自己要求的。有学生问他: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样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齐受这份罪?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这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就应重新认识中国了!

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他们将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3600里。出发之前,每人发给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八公斤主要是路上务必的生活用品。步行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初春阴雨绵绵,二百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头几天还有人打伞,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为了行走方便,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不撑了。棉衣湿透了,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第二

天再穿。走到桃源县小丘陵地带时,淡淡的薄雾在一望无际的山丘、桃林间飘忽。学生们不由问道:闻先生,当年陶渊明写的那个《桃花源记》,是不是就是那里?闻一多莞尔一笑:那是一个古代的传说故事,不必须真的是作者所见所闻。但是,在陶渊明时代,那里已经是相当偏僻的地方了;可我们这天要去的地方,比这个世外桃源还远十万八千里呢!在这二百多人的行军队伍中,闻一多始终是极其独特的一员他不穿军装,不穿短袄,一路上总是套着那件灰布长衫。无论队伍走到什么地方,人们始终看得见后头跟着一位穿长衫的教书先生。这年闻一多刚好四十岁。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五四时期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1922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著名的新月诗人和大学教授。这次参加旅行团,是他自己要求的。有学生问他: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样

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齐受这份罪?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这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就应重新认识中国了!

总结归纳精选(3):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汉族,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我国着名的诗人、学者、斗士。早年以《红烛》、《死水》两部诗集着名于世;中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绩卓着,享誉海内外;后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腐败强烈不满,拍案而起,成为闻名遐迩的民主斗士。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时,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清华是美丽的,但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民族的遭遇和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和慰藉。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时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职责和豪情。

1919年五四户外爆发时,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但是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齐,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取了前者。

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味道,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正因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但是店老板还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毕业典礼上,惯例是男女生成对上前理解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正因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齐。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都能够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有人说:国家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不对,只要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也常常提醒道:不好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失望之余潜心象牙塔

国土一再被践踏,自己的人民一再遭杀戮,远在美国的闻一多待不住了。他要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925年,他提前结束了本该五年的留学生涯,急切地踏上回家的路。然而,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相继发生,无情地破坏了闻一多救国救民的愿景,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信念支柱倾折了。失望之余,他撂下了写诗的笔,搁置起那些热血的文字,寄身于象牙塔,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甚至期望这古书中有济世救国的良方。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城市,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给校方指责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找校长评理,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学校乌烟瘴气,闻一多遭受了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在青岛大学受到的伤害和刺激,一时难以抹平。闻一多再次回到了清华园,一方书桌,三尺讲台,小楼庭院,妻儿围绕。但是安逸的生活并没有使闻一多忘记对中国时局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