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必修二:区域地理

三、经济发展 二、生态建设 四、资源利用 地理环境 区域 区域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五、联系与协调发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一、区域

q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二、地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属性:一定的面积、 形状 、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特征: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可变性、

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相同点 地理位置 地理 环境 差异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耕作方式 人类活动差异 其他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作物熟制 备注 工业 商业 水田耕作业 水稻为主 油菜、棉花为主 一年两熟或三熟 水产业较发达 综合性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发达 旱地耕作业 春小麦、玉米为主 甜菜、大豆为主 一年一熟 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重化工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 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 1水稻土 ○2水田 ○3土地分散 ○4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 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 1黑土 ○2旱地 ○3土地集中 ○4人均耕地多 ○1 都是平原;○2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矿产资源贫乏 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发展阶段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地理环境 1水系稠密阻隔交通;○2土质黏重开垦困难 ○1稠密水系扩大交通; 科学技术提高:○2土质条件改善; ○3人口迁移劳动力丰富 ○影响结果 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转为有利因素) 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工业社会

1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 工商业发展: ○2不利于机器化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地理信息技术

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 概念: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1.遥感RS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2.全球定位系统GPS 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应用:定位、测速、授时;野外调查,导航服务 3.地理信息系统GIS 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关系:遥感获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空间定位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分析、查询信息 数字地球: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进行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 漠 化 概 述 概念 表现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主要分布 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 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 二、以西北地区为例的荒漠化纺织 地区概况 位置范围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地形特征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自然特征 气候干旱——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 内部分异 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基本条件 自然原因 物质条件 荒漠化原因 人为因素 次生盐渍化 动力条件 主要自然因素 根本原因 主要表现 气候干旱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气候异常,影响花馍花进程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西北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三项内容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两条原则 一个重点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1.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节水农业,牧区-减少水井,干旱区-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外-封沙育草,前沿-防沙林带,内部-农田五条对策 防护林)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 4.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生活能源问题(沼气池、薪炭林、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控制数量,提高素质) 经验成果 宁夏草方格沙障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植被存活) 分布地区 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广西、贵州等。 石质荒漠化 原因 分布地区 原因 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南方夏季高温多雨,自然植被遭破坏,大面积陡坡开荒。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 主要在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次生盐渍化 1)不合理灌溉措施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2)超采地下水或河流枯水期,导致海水倒灌。 防治 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自然原因: ①气候:暴雨集中,对地面冲刷力强 ②地形:地形起伏大,地势陡,流水侵蚀力强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 原因 4土壤:土质疏松或薄,易被侵蚀 ○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补充 水 土 流 失 危害 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造成对环境的压力 ②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3不合理的耕作、灌溉方式,露天采矿等不合理的活动方式 ○1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3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

措施 4河流含沙量增加,淤积河道、湖泊,引发洪涝灾害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退耕还林、还草 ○2通过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3通过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护坡护土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热带雨林概述 森林的作用 1)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热带雨林分布 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10°内,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 地区分布:东南亚马来群岛、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热带雨林生态效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的优越性 和脆弱性 优越性 脆弱性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1)易破坏——养分几乎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易遭人类破坏 2)难恢复——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很快丧失,雨林系统则很难恢复 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根本原因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雨林被毁原因 亚马孙开发计划 雨林前途 保护措施 直接原因 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开发或 保护 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1)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 ②涵养水源 、蓄水防洪 3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 ○4维持生物多样性 ○作用 2)社会、经济效益:①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②提供矿物资源。 4旅游观光。 ③航运。 ○5教育与科研价值。 ○湿地 ①气候:多雨、蒸发弱 —— ②地形:平缓、低洼、排水不畅。 成因 地球之肾 ③土质、土层:冻土层或透水性差。(或多滩涂) ④水文、水系:河网密布、经常发生凌汛、河流泛滥。 保护措施 ①退田还湿地;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 ③防治水污染;④禁止滥捕滥猎保护野生动植物; ⑤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⑥建立湿地保护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补充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