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案
备课人:张轩铭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熟读背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过程:
(一)导:音乐无形,难以捕捉,如果用文字将音乐表现出来,绝非易事。可是唐朝诗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最为著名的便是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李贺描写音乐的佳作------《李凭箜篌引》,领略其别样风采。 (二)思:
让学生放声诵读词作,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听课文朗诵。 (2)齐读感悟。 (3)自由诵读感悟。
结合注释完成《导学案》第四题的练习。 1.辨形注音: 箜篌(kōng)(hóu) 啼竹(tí) 神妪(yù) 瘦蛟(jiāo)女娲(wā) 2.词语释义: (1)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演奏。高秋:天高气的秋天,指弹奏的时间。 (2) 李凭中国弹箜篌: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3) 十二门前融冷光: 融散冷光,带来春意,指乐声和美,消融了肃杀之气。 (4) 二十三丝动紫皇:天皇。这里兼指皇帝 。石破天惊逗秋雨:引。 3.名句填空: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4.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 )
地点:中国 中唐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演奏者: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三)议:
让学生熟读诗作,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1.品读诗歌的前四句,思考为什么李贺先写乐声后写人物?
2.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高二语文教案 第 1 页 共 1 页
3.“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一向受到古人好评,认为“老”“瘦”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的极生动,请指出它的妙处。
4.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四)展:
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五)评: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学生提出的质疑加以点评。 1.(师点拨联系林黛玉进贾府,王煕风出场时的的笑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要点:(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2)“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分析:“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诗人用“昆山玉碎”来形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栖息在昆仑山,叫声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 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点拨: 妙处=释义手法+作用 )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4.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
高二语文教案 第 2 页 共 2 页
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六)检: 检查默写:
诗中含有“响遏行云”之意的一句是:空山凝云颓不流。 诗中点明弹琴地点的句子是:李凭中国弹箜篌。 写箜篌声清脆激越的一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
写箜篌声由哀怨走向欢快的一句是: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中含有“女娲补天”之意的句子是:女娲炼石补天处。 诗中含有“吴刚伐桂”之意的句子是:吴质不眠倚桂树。
高二语文教案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