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结合,语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也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或哲理方面来品味;还可以从词语的运用方面来分析品味。 2.学生勾画句子自主赏析。 示例: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两句极富诗意。“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教师归纳评价。 提示: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习作中能学习这样的写法,运用文中经典的句子,给自己的文章添彩。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本文与杜甫的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在内容、结构上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均运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岳阳楼》是慕名登临而作,《岳阳楼记》是 由课内到课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岳阳楼》 写“吴楚东南坼,乾坤外的迁移,便于学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生思维的发展以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岳阳楼记》在写阴雨、晴明景色时,情景相生;及文言语感的培而《登岳阳楼》的第三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第二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岳阳楼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岳阳楼》是由自己的 遭遇联想到百姓遭战乱而流离失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文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养,更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比较提高文本阅读和分析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或尽粟一石 2.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_____________的感情;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因物而喜的感情。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B.南极潇湘/初极狭 D.而或长烟一空/—食
D.选文记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检测小结答案: 1. D 2.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因己而悲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4. C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对文言字、词、句和常见文言语法的理解,必须重视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岳阳楼记》这样富有内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洞庭湖美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的深意。 另外,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合理运用,能一改传统课堂的沉闷。它能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灵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受到熏陶,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大胆尝试、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激活和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案序号: 课题:11、醉翁亭记(第一课时) 时间: 年班: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的文章结构,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手法。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4.体会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熟读成诵。 2.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设计。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