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制约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文化条件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一、社会、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
1、社会的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独特的联系和关系及其与自然界的区别。
2、社会形态的含义——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社会经济形态的含义——特指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 4、社会和社会形态的关系
(1)社会相对抽象;社会形态相对具体。 (2)社会形态是社会的具体形式。 5、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关系 (1)经常被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2)社会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一部分。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及其内容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含义——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
(2)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内容——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人们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的原因;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行程的根本制约性——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历史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2、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选择性
(1)历史选择性的含义——是指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即具体的历史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 (2)一个民族做出选择的原因 A、取决于民族利益 B、取决于交往
C、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把握的程度。 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的表现——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依次更替。
(2)多样性的表现——不同的民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
一、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二、认识的种系发生
1、认识的种系发生的含义——又称认识的系统发生,是指人类主体的认识发生过程。也称认识的原始发生。 2、认识的种系发生过程——与原始人的身体结构变化、大脑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语言的生成密切相关。
三、认识的个体发生
1、认识的个体发生的含义——就是指儿童从无认识能力向有认识能力的发生和转变的过程。 2、儿童认识能力发生的基本阶段 (1)动作——感知思维阶段 (2)形象——具体思维阶段 (3)符号——运算思维阶段
3、认识的个体发生和认识的种系发生的关系 (1)相互区别;(2)相互联系——重演或缩影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东西。
(2)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观点认为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
(3)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观点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本质观点——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1)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 (2)认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3)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二、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
1、以往哲学未能真正揭示认识本质的原因 (1)未能看到认识对象与改变对象的一致。 (2)未能看到认识的社会性。
2、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
(1)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社会需要推动其进行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
(2)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社会所提供的认识工具提高着他的认识能力,使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社会所提供的前人和他人的经验、知识,使能动地反映世界的活动像滚雪球似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下去。
三、反映客观世界与创造客观世界 1、能动的反映或反映的能动性的含义
(1)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反映不是消极坐等得来的,它必须经过人的积极主动地活动。 (2)人的认识或反映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临摹或摹写,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 2、反映与创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1)相互区别;(2)相互联系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1、同构性的表现——要素和运行方式上的相似性、一致性。 (1)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2)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方式——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
2、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同构性产生的基础——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在的同源性和统一性 二、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1、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其本质特征。
2、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 3、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以外,还包含、渗透着其他多种关系。 三、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1、认识结构的积累扩大与自我更新 2、认识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3、认识结构相对独立性的不断增强
第九章 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 第一节 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
一、认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1、人的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 2、两种认识形式的关系
(1)区别——感性直观认识客体的外部形态,理性思维认识客体的内部本质;感性直观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特点,理性思维具有抽象性特点;感性直观是低级的认识形式,理性思维是高级的认识形式。
(2)联系——感性中有理性思维的参与;理性思维以感性直观为基础并有感性直观的渗透和参与。 二、认识的感性形式及其社会历史性 1、认识的感性形式
(1)感觉——是人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2)知觉——是在各种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
(3)表象——是人的大脑对过去感觉与知觉的回忆和再现即当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对象离开后,人的大脑对感觉和知觉到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象。 2、认识的感性形式三种认识形式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相互联系、依次发展 3、认识的感性形式的社会历史性 (1)感觉的社会历史性 (2)知觉的社会历史性 (3)表象的社会历史性
三、认识的理性形式及其本质 1、认识的理性形式
(1)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 (2)判断——是对事物之间联系式关系的逻辑反映。 (3)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逻辑形式。
2、认识的理性形式三种认识形式的关系(1)区别(2)联系——相互联系 3、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1)抽象化(2)间接性(3)理解性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辩证途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刻根源——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决定。 (1)现象的含义——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2)本质的含义——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3)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怎样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全面客观地把握事物的现象。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相互区别——两个不同的阶段(反映的对象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不同) (2)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错误——犯唯理论和经验论。 二、反思、建构与虚拟
1、反思的含义——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 2、反思与一般思维的区别
(1)反思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产生,何以如此等,也称后思或“从后思索”。
(2)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则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进行再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抽象化程度更高。
(3)反思可以发现思维的偏差并予以校正。 3、建构的含义
(1)从认识发生的角度看,建构指人的认识结构的建立或构造的过程。
(2)从认识过程的角度看,建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或重构的过程。 4、建构两层含义的联系 (1)主体认识结构的建构
(2)主体对所获得的客体信息的建构 5、虚拟的相关问题
(1)含义——是以”代码”的形式来表达和合成事物及其功能。 (2)特点——数字化表达;合成对象。 三、语言、符号与认识
1、语言符号的含义——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中介和认识工具,是按一定的规则表达和交流思想意义的符号系统。 2、语言符号的作用
(1)使主客体之间的信息变换成为可能。 (2)是主体进行思维操作的有效形式。 (3)是表达和交流认识成果的基本手段。
(4)是人类认识成果得以保存、延续的基本手段。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1)狭义——在知情意的意识要素中,不包括知,只包括情意在内的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非理智、非认知方面。
(2)广义——指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情感的作用——对人的认识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2)意志的作用——对认识的进行起激发和调控作用,是认识活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