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实践研究中期汇报中期小结 下载本文

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中期小结

一、课题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枇杷山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是重庆市渝中区教育科学规划2011课题,课题下达时名称是“实施感恩教育,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后经我们专家组研究讨论细化为“枇杷山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于2011年12月6日开题。

我们的课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 (一)感恩教育实践初期现状调查

课题组在课题开始之初对学生感恩的思想意识现状进行了初期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使科研课题达到更好的效果。问卷主要围绕“知恩”“感恩”“报恩”三个方面两个年龄段进行,学生的感恩对象涉及到家里的父母亲人、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身边熟悉的人和陌生人。

经过对问卷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感恩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上的许多现象对感恩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干扰,学生的家庭环境、周边人群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社会公德的养成方面,学校的教育怎样也及不上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由于我校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了绝大多数,很多家长每天早出晚归,甚至长期没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不少学生都是依靠祖辈的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这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不仅更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对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也很淡薄。而一些家长因为文化素养及工作紧张的关系,缺乏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在经济上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管这些需求是否合理。长此以往,在孩子心中就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周围的人对他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观念,没有感恩报恩的意识。同时,在我国家长有一些普遍的观念:孩子成绩好就什么都好,父母为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孩子不会的大人替他做就好??而这些观念对孩子的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感恩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

3.学生的知行不统一,知道感恩的意义,在行动上却跟不上。我们的孩子把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当做理所应当,对父母缺少关心,只会享受别人的爱,而不懂得回报,对回报的形式的认识也很狭窄。这就需要我校的感恩教育实践的各个子课题组共同努力,扩大感恩教育的外延,除了教给学生知恩的常识,感恩的心灵之外,还要对报恩的

1

形式多加引导,让更多的学生能知恩,感恩,同时也知道如何报恩。

对学生的感恩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同时得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对我们这个课题接下去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启示。我们针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完成了《感恩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的报告,并把报告分发给了各个子课题组,希望各组能有针对性的对调查中所呈现出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实践研究。

(二)通过校园文化,浸润感恩元素

校园环境是反映一所学校学风、校风乃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校园环境包括学校绿化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教育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等。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耳濡目染,接受良性熏陶,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校园感恩文化的硬件环境:

1.加强学校感恩氛围的建设

积极栽种、爱护花草、树木,绿化美化校园,使全体师生在一个优美的校园工作和学习。组织专人对花草树木进行及时浇水、修剪、喷药、施肥,保证其旺盛生长,基本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校园环境基本达到美丽和谐。制作爱护花草树木的警示标语牌,如:“花草树木的微笑,源于你的爱心”等标语牌,同时也广泛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爱护花草树木的标语警示牌,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2.制作橱窗,宣传感恩活动

我们把学校开展的感恩系列活动,经过精心设计制作成写真,让师生阅览。 3.加强教学楼的楼梯走廊感恩文化建设

(1)我们把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图文并茂制作成写真张贴在教学楼两边,让学生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学习以后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2)制作了很多的标语警示牌。如:“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宽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等。

4.打造班级文化,增添感恩元素

开学,学校为各班统一制作了班级全家福和班级荣誉栏,同时还把班名和班级口号张贴在教室的前后门上,形成班级的凝聚力。

5.加强校产管理,感谢政府投入

2

让学生知道,学校的校产、如桌椅、电脑、电灯电扇等都是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培养学生爱惜校产的情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总之,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形成观念,最后化为行为。就像我们枇杷山小学的校训一样:感于心、恩于情、润于行。 (三)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1. 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

学校最主要.最大量的活动是各科教学活动,因此,只有把各科教学同感恩教育联系起来.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把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学生才易于接受。我们平时从各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在课堂讲授中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材中寻找结合点,“结合点”找得好.学生就爱听.育人也就落到了实处。

2. 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

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骨干教师研讨会,对学科教学中典型的感恩教育案例进行收集和分析和整理。

3. 开展生动有趣的学科辅助活动

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条件,促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等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并把感恩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而且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开辟了感恩教育活动和新途径。

例如:语文老师围绕“感恩教育” 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在国庆节举行诗歌朗诵会,围绕“祖国繁荣我自豪”的主题,开展对祖国母亲的赞颂与感激之情。数学老师通过父母日常生活工作时间的计算来感受父母的艰辛。英语活动课上了解西方的感恩节、并知道我国“母亲节、父亲节”的由来。音乐活动课上学唱一首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感谢》、《国家》、《跪羊图》、《母亲》等。美术活动课上画一幅感恩的画——心中最想感恩的人或物。

(四)家校携手,感恩教育润童心

1.积极宣传,转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使孝文化成为了传统道德的核心。因此我们家校联动实施感恩教育就从“孝”做起,作为 “支点”,也作为对学生进行

3

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们通过校园网、校讯通、家校会、开展各项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宣讲学校“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让家长明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感知孝文化,懂得孝敬父母、长辈,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时也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要让孩子懂得孝敬,懂得感恩,就必须转变“黄金棍儿出好人”的旧思想,培养孩子的感恩心、责任心和敢担当的精神。

2.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共育孩子感恩心。

为了让感恩这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情怀与传统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体现乃至发扬光大,我们德育处携手家长,开展了多项活动,在活动中,感恩之心深深浸入学生心灵。

利用家校会开展大型感恩教育讲座。在感恩教育实践中我们多次召开了全校性家长会,特别是2012年九月我们聘请了中国和谐校园组委会演讲团的讲师——高飞,给全校师生、家长进行了“让爱唤醒心中的巨人”大型讲座。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高老师用大量的事实,动人的案例,感染了现场每一位听众。震撼人心的现场互动,令心与心得到碰撞与沟通,用爱的力量筑起理解的长堤,用泪水架起理解的桥梁,用纯真的感情填满代沟,激发了每一学生、家长心中炽热的激情,唤醒了一颗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内心愿望。

在让学生阅读、学习二十四孝故事,以及我校多届“感恩父母十大孝子”学生孝道故事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感恩教育实践的要求,由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了“我是爱父母的好孩子”活动,每月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通过让孩子每天坚持为父母做一件事来增进他们对父母的爱,懂得从小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是要牢记“孝”的本意:体味亲情。俗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孩子是否长大,父母双亲总会将爱无私地给予儿女。孔子有句名言“父母唯其忧”就是说:为了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同时通过长期的坚持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心。二是把握“孝”的引审意:回报感恩。首先,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人子女者尽量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比如要注意安全、遵纪守法等,做到了这些也是孝。三是理解“孝”的拓展意:“大孝”博爱。通过孝敬父母、长辈的教育,最终让学生形成爱人的品质,内心生发一种感恩之心。发扬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由家庭亲情开始,扩展升华感恩国家、感恩集体、感恩他人、感恩自然等,这才是我们感恩教育实践的最终目标。

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沟通、了解,相互增进感情。如:在校秋季运动会上,通过亲子运动会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开展“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