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授课大纲
第一讲 导论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 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 三.民间文学的范围 四.民间文学的性质
第二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 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
第三讲 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多重价值 1.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2. 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1.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 2.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四讲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
一.田野作业的形式与规则 二.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 三.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 四.田野作业资料的整理与科学写定
第五讲 神话
一.神话界说与起源 二.神话分类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 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第六讲 民间传说
一.民间传说概说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 三.民间传说的特征 四.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
第七讲 民间故事
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 三.故事家与民间故事的传承
四.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与故事学研究方法
第八讲 民间歌谣
一.民间歌谣的概说 二.民间歌谣的分类
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 四.歌俗、歌节与歌手
第九讲 民间叙事诗
一.民间叙事诗的概念 二.民间叙事诗的分类 三.民间叙事诗的特征 四.民间叙事诗的研究
第十讲 史诗
一.史诗的定义与意义 二.史诗的分类 三.史诗艺人与史诗传承
第十一讲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一.谚语 二.谜语 三.歇后语
第十二讲 民间说唱
一.民间说唱概说 二.评书与评话 三.快书与快板 四.相声
第十三讲 民间小戏
一.民间小戏的概念、类型与源流 二.民间小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民间道具戏
第十四讲 民间文学研究
一.国际性的学术研究领域
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方法 三.民间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 参考文献
1.《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下),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1980。 3.《民间文艺学原理》,张紫晨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相关各卷),苑利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6.《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商,2002年版。 7.相关网站:
① 民间中国网站:www.folkcn.com ② 中国民俗网站:www.chinesefolklore.com
③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http://chinese.pku.edu.cn/teacher/chenyc
二 教学目的
1. 学习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切实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独特规律,对民间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注意学会研究民间文学的特有方法。
2. 阅读和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熟悉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品,掌握鉴赏、分析民间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
3. 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培养深入民间采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初步进行民间文学作品的科学研究。
第一讲 导论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1. 首先,正确理解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
⑴.作为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而存在的民间文学 ⑵.作为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而存在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个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所以,其所展现的意义往往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2. 民间文学创作主体是民众——民众的创作
⑴.西方民俗学史上的“民”之演变
威廉·汤姆斯(William Thomas): “folk”+“lore”=folklore,承载着“大众古俗” 的乡民。 ↓↓↓
人类学家:乡民和野蛮人。 ↓↓↓
理查德·多尔逊(Rechard M. Dorson):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包括乡下人和部分城市人(流入城市的乡下人及他们的后代)。 ↓↓↓
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 ⑵.中国民俗学史上的“民”之演变
北大时期和中山大学时期:“民”指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重点指下层平民。 ↓↓↓
建国后:按照严格的阶级观点,指“人民”或“劳动人民” 。 ↓↓↓
目前学界:“民众”—至少指一个民族的最大多数成员。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与传播的口头文学。
3.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集体创作、口头流传是民间文学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基本面貌和特色,同时也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本质性内容。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1.民间文学的学科范围
⑴.应弄清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关系:是民俗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应划清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的界限。
①.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形式上的通俗易懂;而主要差别则表现在三个方面:A.创作者不同;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C.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 ②.对作家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应作具体分析。 ③.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之间的区别都是相对的。
2.民间文学作品的体裁范围
①.散文类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②.韵文类作品,包括史诗、叙事诗,民歌、谚语、谜语等; ③.散韵相间类作品,主要是民间说唱、曲艺和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性质
1. 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因此其文艺属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文学性上。从文艺属性着眼于民间文学的研究,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民间文学” 的两种含义: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即“民间文艺学”。
2.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
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切的
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由于民间文学在性质上同时具备的双重属性,因此它在学科归属时也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民俗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艺学的一部分。
四.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field work)
田野调查法,也叫田野作业法,它是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共同运用的基本方法,即研究者到生活实际中去做实地调查,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供研究。
2.历史研究法,即所谓历史地理研究法 ①.共时比较法
对民间文学的而言,其共时研究是考察民间文学在特定时期的状况,可以是一个地域的状况,也可以是分布在数个地域的不同状况。 ②.历时溯源法
在历时性的研究中,历史溯源法更为常用,它或是指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全面认识。
③.其它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功能学派、传播学派、人类学派等各学派的分析法等。
五.民间文学的价值
1. 民间文学具有实用价值
⑴ 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⑵ 协助劳动功能
⑶ 娱乐休闲功能:自娱和他娱 ⑷ 传授知识、实施教育功能 ① 知识、经验传授功能
② 道德塑造或规范功能:民间文学对道德的塑造是一种隐性的塑造,这项功能主要是通过讲述者有选择地讲述来完成的。
⑸ 礼俗伴生功能:民间文学成为礼俗内容的组成部分。
2.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
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民众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传承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记录着民众生活的历史。这些资料往往是文献记载中索没有的,所以是值得许多学科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料。
①.历史资料价值
民间文学作为“口传的历史”,许多历史资料特别是史前资料以及各时期的部分民众生活文化资料是文献记载所缺少的,对历史学要重要的借鉴价值。 ②.科学资料价值
民间文学反映民众世代积累的经验性知识。民间文学是一般人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研究自然科学史的重要材料。
3.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欣赏价值,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民间文学的娱乐教育作用是通过它的文学价值反映出来的。其艺术价值,除了体现在民间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外,还在于它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六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2.如何看待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4.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第二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与它的定义、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把握了它的特征,我们才能对民间文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一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
1.口头性特征的概念
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
2.口头性特征形成的原因
⑴.历史原因:口头性是从民间文学诞生之日起就伴随左右的。
⑵.现实原因:因为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
伴随着其他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的。 3.口头性特征的表现
⑴.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它的创作和传播工具是更接近于口头表达方式和习
惯的形象化语言。
⑵.其次表现在,它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语言模式和表达方式。 ⑶.它在创作上常常具有即兴创作的特点,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同步进行。 4.口头性特征的意义
⑴.口头性特征的意义首先在于:口头语言创作是一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以语音为载体,
以声传意,其口头创作不仅有临场性,也有短暂性。
⑵.口头性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民间文学成为一种用于表演的口头语言艺
术。民间文学所创造的既是口述耳听的艺术形象,具有听觉艺术的特点,同时还是直观的表演,具有视觉艺术的特点。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其他的一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引起的。但是口头性不是民间文学独具的唯一特征。故辨别民间文学还必须与作者、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才能划清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界限。
二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1.集体性特征的概念
所谓集体性,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并具有集体性的思想情感和为某一集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集体性特征的体现:
⑴.体现在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集体性特征在创作
和流传方式上的体现,是可以从民间文学作品的形成情况看出来的。 第一,是在集体活动的场合,你一句我一句地完成创作的。
第二,先由个人完成作品的雏形,其后在流传过程中由众人加工和再创作。
第三,有些民间文学作品先由个人完成并有明确的传承线索,主要指民间艺人的创作情
况。
从上面这几种形成方式看,对民间文学而言,创作者与传承者是一体的,其创作实践和传承活动也是一体的,即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流传过程是交融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说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它的积累和结果。而这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匿名性”。
⑵.表现在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一般来讲,
民间文学都具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较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因而由民间文学作品可以体察民众生活和思想的实况。
⑶.表现在特定群体/集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⑷.不要忽略民间艺人在创作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
三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1.传承性特征的概念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2. 传承性特征的形成原因
⑴.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集体性特征决定的。 ⑵.由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决定的。 3.传承性特征的表现
⑴.内容上的传承性,指一些代表着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群体性观念和意识在长期历史过程
中形成之后,往往根深蒂固,相对稳定,代代流传。
⑵.艺术形式上的传承性,表现在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有的艺术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讲
唱方式等,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 4.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
⑴.群体传承是自然的、自发的,就是指在广大民众群体中一般的口耳相传,这是民间文学
传承的主要方式。
⑵.个体传承是艺人传承,指一些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的传承方式。 ①.个体传承者的贡献
第一,从传承途径上讲,他们是民间文学集散点。第二,他们是民间文学的活宝库,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有重要作用。第三,他们对民间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意义重大,个体传承者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民间文学。 ②.个体传承者的传承途径:家传;师承;自然习得。
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
1.变异性特征的概念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指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风格、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等诸方面都可能发生的变化。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经常的,而且是绝对的;隐含在传承性中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
2.变异性特征的产生原因
从根本上讲,是由口头文学传播中的内在规律和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⑴.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有显著的差异,造成
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⑵.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集体性特征决定的。 3.变异性特征的表现
⑴.语言方面的变异,这种变异最常见,也最广泛的。
⑵.内容、情节方面的变异。这种变异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作品的各个方面: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时间地点等等。不过,相当多的作品在大体上是保持基本主题和主要情节的前提下的变异。这种变异表现在内容的增减、情节上的节外生枝、时间空间上的更迭等等。 ⑶.主题上的变异
民间文学的各个特征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必须要关注四个特征之间的这种联系,发展它们作整体的理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两个特征对民间文学的创作与流传起着主导的支配作用,它们是民间文学本质性的特征。传承性与变异性是对立统一的。这两个特征都是从口头性和集体性作用于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的存在又印证了口头性与集体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基本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辨识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与作家书面文学区别开来。
五.思考题
1.简述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2.简述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 3.论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讲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同处在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中,既有显著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而产生,是作家书面文学创作出现以前,具有全民性质的唯一文学样式。了解这种关系对于认识文学的发展规律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注意:并非作为作家文学对立面而出现)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异质性)就建立在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上,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 创作主体的差异,即作者的差异。
第二, 民间文学作为口传文艺,其作品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异之中;而作家文学具有书 第三, 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而作家文学与民众用来放映自己生活的作品
相比,仍是有一定差距的。
第四, 功能的差异:民间文学是实用性很强的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间接地作用于
社会生活
二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
1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楚辞) 2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典型形象(水浒) 3 民间文学在体裁、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 各种常见体裁大都来自民间。
② 在民间文学对古代作家文学表现手法的哺育上,也可以看到民间文学的强大生命力。 ③ 在风格上,民间文学刚健、质朴、清新的风格,对作家也有影响。 4 民间文学语言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大多活泼生动。大量的歌谣、谚语、歇后语和方言土语,常常被作家所采用。(红楼梦·《护官符》)
三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① 历代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存上有很大的功绩。
明清两代民间谣谚的重要专集:《国风》、《乐府诗集》、《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古今谚》、《山歌》、《黄山谜》,《古谣谚》、《粤风》、《天籁集》,《越谚》。
古代典籍:《山海经》、《淮南子》、《风俗通义》、《述异记》,《搜神记》、《酉阳杂俎》。 ②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作。 2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
作家、文人在记录、整理民间文学时,除了现在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进行以外,常对民间文学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动。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上,具体表现在对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容的歪曲上。
综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诸方面的特点,我们大体上可以概括出以下三点带有规
律性的认识:
一、每个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民族社会发展和口头文学是否丰富多样,以及邻近民族、国家文化的影响。
二、民间文学是源,作家文学是流。
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点,互相促进、提高,达到新的艺术高度。
四 思考题
1. 民间文学有什么社会价值? 2.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3.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有什么影响? 4. 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四讲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
田野作业,也叫田野调查,它是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共同运用的基本方法,即研究者到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中去做实地调查,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供研究。这种方法是与案头工作相对应的、一种可操作的方法。
一 田野作业形式与规则
㈠ 田野作业形式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按其调查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专题调查、专访
调查等形式;按其采录的方式又可分为随机采录、定居采录和采风队采录等形式。
㈡ 田野作业的规则
1 做好走向田野之前的准备工作 ⑴ 明确搜集目标,选好调查点或受访者
⑵ 调查者必须掌握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who where when why whose) ⑶ 了解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做好联系工作(官方关系;半官方关系;熟人关系) ⑷ 准备好需要携带的资料、工具等物品(调查;进入)
2 善于选取访谈时机,处理好与访谈对象的关系,并创造自然活跃的讲唱环境
⑴ 善于选取访谈时机,创造良好环境 ⑵ 尊重讲唱者,处理好与访谈者的关系
3 尽量采取访谈与记录同步进行的方法
二 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
1 全面搜集的提出
1958年在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 “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工作方针。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时期,民间文学工作者主要从学
术角度出发,对上述方针进行了调整,普遍认同和遵循“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的原则和方法。
2 全面搜集的含义
⑴ 搜集的品种要全面:体裁、内容、时代、异文、口头与书面作品俱收
① 在内容上优劣、新旧兼收,不轻易断定某些作品是次品或是糟粕而舍弃它们。 ② 在作品的“版本”上,要注意收集同一作品的不同异文,并兼顾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的
作品。
③ 在体裁上,各种民间文学作品都应收集。
⑵ 与作品相关的资料要搜集
① 搜集具有仪式性的民间文学作品,必须了解相关仪式的内容、参与人、举行时间的规定、
仪式的全过程,及其与仪式活动的关系等。
② 搜集传说类的作品时,要对相关的实物进行实地考察。
③ 民间文学作品和讲述人的背景资料也要尽可能全面搜集:讲唱时间、地点、环境、听众
构成等;作品的产生年代、流传地区、传播范围、在群众中的影响等;讲唱者的姓名、年龄、籍贯、民族、信仰、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状况以及个人经历、个性特点、传承情况、演唱风格、听众的反映等等。
三 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
1 忠实记录的含义
忠实记录是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写定工作的成败。所谓忠实记录,指以忠实的态度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民间文学发生的原貌。记录稿与整理稿是性质不同的资料。
2 忠实记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忠实记录作品发生的全貌
① 忠实记录全部活动 ② 准确记录方言土语 ③ 完整记录语气语调 ④ 精确记录语法特点 ⑤ 同步记录演唱过程 ⑥ 详细记录相关资料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要求应注明下列问题:讲述者、表演者的姓名;民族;年龄和出生年月;出生地和移居地;文化程度;职业;作品记录的地点;记录人姓名;记录日期。
⑵ 先进设备对忠实程度的提高
⑶ 每一次采录都应记录讲唱人的基本情况、采录时间和地点、调查者和记录者等情况。
四 田野作业资料的整理与科学写定
民间文学作品的科学写定工作与运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改编和再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属于民间文学范畴,而后者则属于作家文学范畴。
1慎重整理/科学写定的含义
慎重整理,就是指在整理时,要严格遵守忠实原作的原则,除了若干必要的修订外,不随意变动原作。
⑴ 资料性整理是指,为了获得学术研究或其它参考价值的文化资料,将记录稿 梳理出来,原则上对记录稿的内容和形式不作变动,只作若干有限的处理。 ⑵ 普及性整理,是将记录稿整理成文学读物,在发表、出版后供社会上广大读 者阅读。普及性整理有单项整理和综合整理两种方式。
2慎重整理/科学写定中存在的问题
⑴ 思想内容的现代化 ⑵ 表现方式非民间文学化
3 科学写定与改编、再创作的区别
科学写定/慎重整理要求尽量保持民间文学的原貌,以此发表的作品不是个人的创作,而是经过个人整理的民众创作。改编出对民间文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在主题思想、艺术形式上能体现较多个人意图,改编者对发表的作品享有一定著作权。再创作是以民间文学为素材,进行个人创作,不仅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可随再创作者的意图而改变,作品体裁也可以变化;并且以个人创作的名义发表,可以不注明素材来源。
思考题
1 简述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形式。 2 怎样进行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 3 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全面搜集原则? 4 怎样才能做到忠实记录民间文学作品? 5 如何做好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工作?
第五讲 神话
一 神话界说与起源
尝试从新的角度来切近神话的本质,从语境与文本两个层面来探讨神话的概念。在文化
意义上来理解语境,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其萌芽、产生、演化等连续的整体化过程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文本原意是指文学作品的物质印刷成品,但在现代批评家的使用中,泛指具有释意可能的符号链,不管其是否由语言组成。
㈠ 神话界说
1 神话作为语境的定义:以祭司为中心的文化综合体
神话是人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认识与征服大自然、祭拜与祈求祖先、展示与拓演社会的一种象征形式;它在讲述和传承的氏族中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和神圣性,是以祭司为中心举行的整个氏族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
神话决不是随意讲述的故事,而是以真实而神圣的实体形式成为氏族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精神象征。
2 神话作为文本的定义:以神格为中心的语言艺术
① 神话文本:指若干个(或至少一个)神话母题按照特定的顺序与结构的排列组合。 ② 神话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无数的作品;它们表现了一个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其中一些母题由于悠久的历史性和高度的典型性而常常成为该群体的文化标识。
③ 神话是人类共同体在氏族时代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将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代传承的一种以超自然神灵为主角、表征着特定群体的神圣信仰的语言艺术。
④狭义神话观和广义神话观。马克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我国广义神话观的代表人物是袁轲:神话的产生没有时间界限,每一个时代,包括今天,都有新的神话不断产生。广义神话观极大地扩展了神话研究的范围。
㈡ 神话起源
神话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人类氏族社会,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权制氏族社会。神话的发展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神话的产生与宗教有着相当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谓自然崇拜,指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这种信仰是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所谓万物有灵观,指原始人或不发达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该信仰认为,人、动物、植物等客观事物都有一种不依赖于物体、可以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即灵魂。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也可以永远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或精灵左右着客观世界的进程,是持有原始信仰者崇拜的对象。
二 神话分类
1 按民族或地域划分:按民族或地域划分,可分为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澳洲神话、美洲印第安人神话等。中国神话又可以按民族来划分,有彝族神话、壮族神话、纳西族神话、藏族神话等;也可按地域划分。 2 按题材或内容划分:
① 自然神话:是指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
开天辟地神话(创世神话):原始人所想像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这类神话也被我们称为创世神话。 人类起源神话:是关于人类最初怎样生成、来自何处的神话。 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自然万物神话:指原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幻想,对天地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万物的成因与来历作出解释。这些神话可以归为几个主要类别:日月神话、雷电神话、四季神话、动植物神话。
② 人文神话,或者叫社会生活神话:是反映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
文化发明神话: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物品或技术的发明过程的神话。部落战争神话:讲述氏族社会各部落战争的神话。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神话。 3 按母题划分:
母题分类法是以母题为基本单位对神话进行分类,国际学界把神话传承中具有很强的结构力、稳定性、独立功能的因素,称为“母题”。 母题方法从两个层面上解决了研究难题,一是将数量巨大、资料繁杂的人类神话遗产整理得井井有条;一是为相对客观、相对科学地解读神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方法。
三 神话的基本特征
㈠ 从艺术本体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神话最主要的艺术特质是语
言的叙事艺术 ,神话具有综合艺术的多维性 。
㈡ 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特定群体的神
话会随着这个群体的延续而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特精神,成为特定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文化标识 、经典形象。
㈢ 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最首要的意义是讲述和接受特定神话的氏族或部落
将其视为自己的真正历史。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奉为神圣的真实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现实规范。
㈣ 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艺术创作所依赖的思维机制是以整体和直觉为认识方式的神话思维。
四 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㈠ 神话的价值
1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首先,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活化石。 其次,神话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的作用。
2 文学审美价值
神话的无意识创作方式开创了人类文学创作的先河,而且神话中的众多意象、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艺术技巧等都为后世文学确立了某种先验的原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除了以上几点,神话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对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资料价值,对宗教、舞蹈、绘画等领域的借鉴价值等等。
㈡ 神话研究 1 隐喻学派
隐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认为神话是“古人的寓言”,是古代智者为寄寓、隐喻某种道理、深意而编造的故事。
2 历史学派
这派学者对神话作出与文明时代思维方式相契合的“合理化”解释,试图把神话情节曲折地解释为历史史实的传奇性描述。所谓他们被称为“历史化”理论或历史学派。
3 语言学派
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德国的格林兄弟和英国的缪勒。
格林兄弟指的是雅· 格林和威·格林兄弟: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一切民间文化都源自神话。英国语言学家缪勒: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断,认为神话源于语言演化过程中人们对意义本来平常的古代语言的曲解。
4 人类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人是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詹姆斯·弗雷泽。这一学派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的,认为可以通过考察较不发达民族的现存神话及其存活状况来
推论其他民族远古时期的神话,并据此建构远古人类文明及其进化轨迹。
5 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及其学生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弗洛伊德用心理分析学说来分析神话,就是强调人的潜意识在神话形成上的作用,并用性本能冲动来解释神话故事的角色行为。荣格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学说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学说”,认为“神话是前意识心理的最初显现,是对无意识的心理事件的不自觉的陈述。”加拿大文艺理论家弗莱(N.H.Frye,1912--)认为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
6 功能学派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出于初民生存需要而发生和传承的。神话就是原始人试图控制客观世界进程而施行巫术、神灵崇拜的伴生物,它本身就是初民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有辅助巫术与宗教“解决”困难、慰藉初民精神的实用功能。
7结构学派
代表人物是法国列维—斯特劳斯,他创造性地将语言学领域的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借用于人类文化和神话的研究,认为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8 中国神话学研究
萌芽阶段(1903-1923):西方神话学理论的传入;
奠基阶段(1923—1937):出现了中国神话学早期的研究专家;
拓展阶段(1937-1949):在西南地区将田野作业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结合起来,拓展了中国神话学的视野;
低谷时期(1950-1978):在资料搜集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进展; 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 思考题
? 1 怎样理解神话的本质?
? 2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而这对神话创作的作用是怎样的? ? 3 神话有哪些种类?
? 4 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 5 神话有哪些主要价值?
? 6 举例说明神话的基本特征?
第六讲 民间传说
一 民间传说概说
㈠ 民间传说的界定
学界对于传说的界定大致有两种看法: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民间传说又俗称“口碑”,是一切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中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的统称。与广义传说概念的宽泛性不同,狭义的民间传说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性散文体叙事。
根据目前我国传说学理论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将这一界定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㈡ 传说与神话的关系
1 传说与神话的联系
第一,民间传说与神话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一部分上
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是交融在一起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传说与神话的界限十分模糊。
第二,就体裁特征和传播方式而言,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第三,传说和神话都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
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而许多传说效果是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
2 传说与神话的区别
第一,传说与神话的主人公身份和属性不同。传说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基于历史上存在
过的真人,其故事比神话更接近现实生活,故事中存在的超现实因素的内容是有限度的,不会占据主导地位。而神话的主人公是超人和超自然力量的神,其故事是以神格为中心的,即是各种动植物人格化和各种社会生活力量神格化的结果。 第二,传说和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想象和创作的思维机制不同。传说是以自觉或比较自觉
的思维方式,讲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具体人物或事件,有时代和地点的约束性。而神话则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类史前时代的人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具有全人类、全部族性。 第三,传说和神话的功能不同。传说所描述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及各种风物,
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而神话的产生于原始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它是祭祀人员在特定场合和时间里宣讲的,在远古时代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发挥类似于法律那样切实有效的作用,具有神圣性和权威
性。
㈢ 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1 传说与历史的联系
第一,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情感和评价。
第二,历史题材传说的讲述对象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常常有遗迹可循。
2 传说与历史的区别
⑴.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
传说在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反映社会生活时,经过了艺术加工,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本身。而这些艺术加工方式放映社会,就是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来编故事。而历史记载要求对事实进行实录直书,不能为求叙述的生动性而虚构、夸张、幻想等。传说的历史真实性,不在于历史记载的准确无误,而在于真实地反映民众的历史情感和评价。 ⑵.历史观不同
传说是民众口传的历史,能够真实地表达民众基于历史事实所作的朴素评价,而历史记载一般要考虑当政者的观点,反映官方的正统历史观。传说的评价一般与历史记载的评价在褒贬倾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一些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容易发生在对同一时代的人与事的评价上。 ⑶.取材角度不同
首先,传说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取材,其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往往无关紧要。历史要选取重大事实。其次,传说讲述历史事件常选取某一个侧面或某一点,来虚构一个故事;而历史记载通常记载在历史进程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做正面、全面的记载。 ⑷.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变异的。
这一方面由于历史是实录直书,事实不可变更,而传说主要是虚构的故事,情节构成的随意性比较大,可以适时予以调整或改动;另一方面业余二者的传播方式有关,历史是书面的记载,内容比较容易保持原来的面目,而传说依靠口传,随时处于变动和再创作之中。
二 民间传说的分类
㈠ 民间传说的分类方法
1 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划分
可分为古代传说、近代传说、当代传说等。同时,每一类传说还可以再细分,例如,古代传说可以依据朝代划分为秦代传说、隋唐传说等。但是,我们知道,口头创作与传承的文学是很难准确判定其产生年代的,所以这种分类法是有局限性的。
2 根据传说所讲述内容的性质划分
将传说分为三类,即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每一个大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地方风物传说可以细分为山川名胜传说、物产传说、动植物传说和习俗传说等几个小类。目前,这种分类方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3 根据传说在表述方面的特点和功能划分
把传说分为描述性和解释性两大类:描述性传说以叙述人物的事迹为主,主人公大都在
历史上实有其人或在作品中被特别声明为历史上的实有人物。它主要包括:帝王将相传说、清官奸臣传说、农民起义传说、神仙人物传说等若干小类。解释性传说是以事物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对山川名胜、风物特产、动植物及民间风俗习惯等的名称、特征之由来做出某种解释,解释的过程构成有头有尾、有人物、有事件的故事。
4 依据传说的情节把传说划分为若干类型
不着眼于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而是依据其情节把民间传说分为:识宝型、端午挂艾型、地陷为湖型、难题求婚型、智斗魔鬼型、风物迁移型、皇帝封口型等等。这种分类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㈡ 民间传说的分类
目前,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传说分类方法是,按照传说讲述内容的性质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学者近年来关于传说分类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宏观构想。因此,我们将沿用这种分类方法,把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三个类别。
1 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等的传说。在中国民间传说里,人物传说的十分发达、成熟。根据传说种人物身份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六种类型:
⑴ 神仙传说
相对于神话而言,神仙传说也被称为“仙话”,是人物传说种特殊的组成部分。这类传说与宗教,特别是跟中国民间影响较大的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产生的历史比较久远、流传也相当广泛,传说的人物有超乎凡人的神通,大多是虚构的,但也有少量的真实人物。
⑵ 文人传说
主要讲述历代杰出文人包括诗人、作家、书法家、作家、哲学家的生活轶事。这类传说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渲染他们在事业上的精深造诣,或讲述他们成才的艰辛刻苦,用来激励后人用功。
⑶ 巧匠名医传说
传说的内容多是渲染巧匠名医技巧高超、品格高尚,且惩恶扶弱。这类传说最发达的是鲁班传说。名医传说中最常见的主人公有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
⑷ 帝王将相传说
帝王将相传说又可分为帝王传说和将相传说。
① 帝王传说讲述帝王的神奇出生、宫廷轶事,或者讲述帝王如何残暴、贪婪、好色等的故事,如关于三皇五帝、秦始皇、汉武帝等的传说。
② 将相传说又可分为名将传说、清官(贤相)传说和奸臣传说。 A名将传说讲述百姓理想中英雄式的著名将军的作战故事。
B清官传说讲述贤明、勤勉、嫉恶如仇、不畏强权、主持正义或幽默风趣的大臣、官员的事迹。
C奸臣传说揭露的是封建传统社会统治阶层中的一批腐朽官员。
⑸ 起义英雄传说
起义英雄传说,是反映官逼民反的历史事实,歌颂造反起义的英雄好汉的传说。民间传说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一般不为统治者和正史观点左右,往往不管起义者最后能否成功,大多会把他们当作正面人物和英雄来传颂。——这可能是因为起义者往往都出自下层民众,代表了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⑹ 政治历史人物传说
指近代以来的政治家、革命家的传说,也包括政坛上的反面人物的传说。
2历史事件传说
历史事件传说,也称为史事传说,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这类传说往往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史事传说重在记事,而人物传说重在记人。史事传说在描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刻画历史人物,但这些人物多是普通的百姓,并且在传说种反映的是集体性的群众英雄;而人物传说种的历史人物往往是著名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历史事件传说:
⑴ 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
这类传说中比较知名的有岳飞抗金传说、杨家将抗击契丹传说、郑成功和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传说、义和团传说、捻军传说等。 ⑵ 农民起义的传说
传说用生动离奇的故事叙述起义的作战过程,赞颂起义英雄。 ⑶ 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这是新的史事传说,技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的历史事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的传奇故事。
3地方风物传说
⑴ 山川名胜传说
山川名胜传说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传说。 ⑵ 物产传说
物产传说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土特产品的产生、特征和名称由来的传说。 ⑶ 动植物传说
动植物传说是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习性或特征的由来的传说。 ⑷ 习俗传说
习俗传说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性传说。习俗传说的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三种:节日习俗传说、婚丧习俗传说、游艺习俗传说。 ①.节日习俗传说
节日习俗传说是解释中国各民族的节日习俗的由来的传说。 ②.婚丧习俗传说
婚丧习俗传说,就是关于婚姻和丧葬习俗的传说。
③.游艺习俗传说
游艺习俗传说是关于各地、各民族的娱乐游艺活动的形成原因的传说。
三 民间传说的特征
㈠ 表述方式的“可信性”和主要情节的虚构性
传说的“可信性”主要指一种表达的方式和情境,其主体内容显然并不是真实可信的,故事情节则纯属想像、虚构。其“可信性”不过是围绕真实的人、物或事讲述的一个虚构而有趣的故事,只是似乎可信而已。表述方式的这种“可信性”当然也有内容上的部分真实因素的支持。
㈡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像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使故事曲折离奇,高峰迭起,引人入胜。传说的传奇性内容有两种,一种是夸张性内容,一种是超现实幻想性内容。传说的传奇性情节一方面使内容格外吸引人,使民众获得娱乐和放松;另一方面还以魔幻的形式满足民众的愿望,。
㈢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传说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类型化倾向。所谓类型化,就是指传说不是用个性化的情节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而是在创作故事上有传承的模式,在塑造人物上往往集中于人物品性、能力等的某一个侧面。
“箭垛式”,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传说内容的类型化往往是以真实存在的人或事物为基础的,不断聚集或复制的类型化内容使原型的特征得到渲染和夸张。
㈣ 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和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 1 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民间传说的传播总是围绕着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的,因此民间传说的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传说圈不是民间传说平面的流播范围,它是民间传说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的结果,是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结合的一个立体的民间传说体。。
2 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
民间传说的这种流变性不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民间传说在其自身内部的流传变异,主要表现为传说在传承中其母题、人物性格、事件的性质等原型不变,而传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发生变异。二是,民间传说向作家文学的流传变异。这种变异已经跨出了民间文学的范围,流入了文人创作的圈子,成为作家文学的资源。
四 民间传说的产生途径
㈠ 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像及虚构
㈡ 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的加工,是神话转为传说 ㈢ 将历史事实传奇化
㈣ 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件上
五 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
㈠ 民间传说的价值
1 民间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作为口传的历史,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体现在民间传说可以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
2 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
⑴.娱乐价值 ⑵.教育价值 ⑶.其他实用价值
3 民间传说有利于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 ㈡ 民间传说研究
传说学是研究民间传说的一门学问。这一名称在20世纪以来,在国际学界通行。但在中国是从20时80年代才开始使用的。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传说学,从顾颉刚先生在1924年发表的最早研究传说的论文《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开始的。至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奠基阶段
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末,是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的奠基阶段。顾颉刚先生以历史——地理研究的方法介入孟姜女传说的研究(《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和《孟姜女故事研究》)。
2 拓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的拓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民间传说的研究从理论、方法到研究对象都得到全方位的拓展。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研究传说的思想性、人民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二是将研究对象的视线从古籍记载的史料研究转向田野调查。
3 多元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传说学进行了多元发展的新阶段。民间文艺学者把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化学、民俗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纳入到传说的研究中,将研究视野由社会历史的表层,推向文化、人性的深处。
六 四大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和梁祝传说
㈠ 基本故事情节
1牛郎织女传说
①织女洗澡,牛郎拿去衣服,牛郎织女相恋成婚; ②王母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挑担追到天上; ③王母划出银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鹊桥相会。 2 孟姜女传说
①植物果实中生出孟姜女; ②孟姜女与范喜良邂逅成婚; ③范喜良服徭役,孟姜女送寒衣;
④范喜良葬身长城下,孟姜女哭倒长城; ⑤孟姜女智斗秦始皇。 3 白蛇传
①白蛇成仙,带青蛇来到人间; ②白蛇化身为白娘子与许仙邂逅成婚;
③白娘子被法海施计现原形,吓死许仙,盗仙草救夫; ④许仙被禁金山寺,白娘子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 ⑤二斗法海,白娘子被困雷峰塔;
⑥三斗法海,青蛇毁掉雷峰塔,救出白娘子。 4 梁祝传说
①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 ②与梁山伯同窗读书;
③祝英台回乡,梁山伯家访,始知其为女子; ④祝英台被逼他嫁,梁山伯病死; ⑤祝英台祭墓,合葬化蝶。
㈡ 形象系列 1 人物形象
可分为正反两面。正面人物是追求自由幸福的一方,其中核心人物:织女、孟姜女、祝英台和白娘子。陪衬人物:牛郎、范喜良、梁山伯、许仙和小青。反面人物是阻拦、破坏别人幸福追求的一方:王母、秦始皇、祝员外、马家和法海。
2 自然形象
其中有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天体形象,它们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老牛、喜鹊、牛郎星、织女星、银河,孟姜女传说中的银鱼、蚊子、南瓜或葫芦,梁祝传说种的蝴蝶,白蛇传中的蛇、仙草、蛤蟆。
3 人工物形象
王母的簪子、织女的梭子和衣裳,长城、坟墓、雷峰塔和金钵。
㈢ 结局艺术
1 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 2 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 3 梁祝传说:化蝶相伴 4 白蛇传:法海变蟹
㈣ 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
1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2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3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4 白蛇传与端午节
七 思考题
1 传说与神话有什么关系? 2 传说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3 举例说明中国传说有那些分类? 4 传说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5 简述传说的基本特征。 6 传说有什么价值?
第七讲 民间故事
一 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 ㈠ 民间故事的界定
广义的民间故事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称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㈡.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关系
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民间口头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概念独立之前,人们惯于把民间文学中的散文体叙事作品统称为“故事”。但作为民间文艺学所专用的学术术语,神话、传说、故事都有特定的内容限定,不能互相取代。
1民间故事与神话的区别
首先,民间故事与神话的起源不同。民间故事不像神话那样,它与仪式、宗教、祭典等各种信仰没有直接关系。
其次,民间故事与神话的功能不同。民间故事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娱乐。
第三,民间故事与神话的描写手法不同。故事所使用的是一种世俗化的手法。贴近生活是民间故事区别于神话的主要特征。
2民间故事与传说的区别
首先,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内容性质不同。 其次,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结构安排不同。 第三,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讲述方式不同。
对这三种相似的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的区别,美国学者W·巴斯科姆在他的《神圣叙事》
中曾以列表的形式作了比较:
形式特征 (散文叙事体) 习用的开头 天黑后讲述 信仰 故事背景 a. 时间 b.地点 态度 主要角色 无 不限 事实 某些时间和地点 遥远的过去 早期时间 或其他世界 神圣 非人类 同于今天的世界 神圣或世俗 人类 任何地点 世俗 人类或非人类 无 不限 事实 某些时间和地点 近期的过去 常常 常常 虚构 没有具体时间和地点 任何时间 神话 传说 故事 通过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简单来说,三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的,以神格为中心;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以人或人格化为中心;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一定的虚构性,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
在大致划定了三种相似的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作品之间的边界之后,我们可以重新给予“民间故事”一个比较详尽的界定:
民间故事是流传得最广的一种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它所讲述的是任何一个模糊的过去时代和任何一个模糊的地点所发生的人和事。在民间故事里登场的是具有人类社会属性的形象。民间故事几乎完全是娱乐性的,而且被认为是虚构的。尽管民间故事大都有一定的程式,受一定叙述形式的限制,但是在约定俗成的范围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规范功能,但是它却不能像神话那样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提供合理性的依据,它更注重的是社会的伦理规范。
㈢.民间故事的分类 1 民间故事的分类法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的,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把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为“AT分类法”。即按照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明的文字写出故事的梗概提要,并根据一定原则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分类编排。“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 个故事类型。“AT分类法”为国际间的学术对话提供了
极大的方便。但这种分类体系也存在明显不足。
以中国民间故事为基础的分类索引,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部:第一是德国学者爱伯哈德/艾伯华1937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在它刊行后的数十年间,几乎成为欧洲民间文艺学界认识和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惟一的类型检索工具书。第二,是由美国华裔学者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86年有中译本)。这部索引基本以“AT”的体系分类与编辑原则为基础,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编码,所以为把我国民间故事的研究纳入国际研究的范围,为国际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三,在80年代以后,台湾学者金荣华利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故事资料陆续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该索引同样是依据“AT”体系而划分与编排的。
2 民间故事的类别 ⑴ 幻想故事
幻想故事又被称为“童话”,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和动物故事两种。幻想故事的特征:一是具有超自然的境界和浓郁的幻想色彩;二是故事中保留着古老的信仰、观念、习俗与制度。
魔法故事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在民间故事诸多类型中,魔法故事传承的历史最为悠久,艺术价值最高,汇聚着许多非常著名的类型,如天鹅处女型故事、灰姑娘型、狗耕田型、狼外婆型等。
动物故事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动物故事的典型特征是以拟人的方式来塑造角色、展开情节,并以动物的行为表现人间生活的情理。动物故事的内容是人间生活与动物习性的有机结合。动物故事所表达的事理都是浅显易懂,适合儿童接受,这点也是它与动物寓言的显著区别。
⑵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又叫作“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生活故事又包括许多具体的类型,如巧女故事、呆女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
生活故事除了具有一般故事的特点之外,它的特征就是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故事中的情节是民众日常生活的艺术表现,虽然有虚构或夸张,但没有用超现实的幻想营造神奇的形象和离奇的情节。
⑶ 民间寓言
寓言是民众以生动简约的情节讽喻某种深刻精警的事理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好的寓言是生动、简单而精粹的。寓言可分为两类:动物寓言和人物寓言。动物寓言是以动物为主要角色的寓言;人物寓言是以人物为主要角色的寓言。寓言的内容是表达民众在生活中体悟
和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哲理,或讲述某种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寓言的特征:一是讽喻性;二是简约性。
⑷ 民间笑话
笑话是民间口头传播的简短而引人发笑的故事。中国的笑话大部分是讽刺性笑话,也有小部分是幽默笑话,也有些笑话是自嘲的。笑话的特征:一是在内容和表达上巧妙满足搞笑或幽默的原理、技法;二是情节单纯简短,决不拖沓;三是常用夸张手法突出可笑之处。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 ㈠ 民间故事的特征
1泛称律:民间故事具有通称的人物和泛泛的背景。
民间故事并不是要告诉大家这个人发生了什么,而是要通过这个人所作的事情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或者一种知识。
2对照律:民间故事通常是以二元对立为原则构成的。
在民间故事里,美和丑、善和恶、机智和愚蠢、勤劳和懒惰、勇敢和怯懦、憨厚和狡诈、谦虚和骄傲、诚实和虚伪,都是作为性格类型互相对立地存在着的。
3单线索
中国的民间故事一般采用顺叙的手法,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以一人或一事为主线,连贯地展开叙述。主要为避免讲述时的混乱。如果需要补充材料和背景,讲述者就采用对话的形式,借角色之口把这些需要补充的材料和背景告诉听众。
4重复律
这里的重复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冗赘,即许多语气词、关联词的使用;二是构建故事情节时的重复,即经常采用的三段式或三迭式的方式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民间故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叙事结构特征,是和口语思维的特点有关的。另外,从讲述的效果看,屡次的重复也会一步步地强化讲述者想要传达的东西,这样就使作品丰满起来,同时也使故事具有了连续性。
㈡ 民间故事的价值 1 娱乐价值
一方面,故事可以使成年人在劳累之余或愁苦之中获得精神上的调节、放松和安慰,讲故事是民众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故事是儿童的精神营养品,故事特别是童话能够极大程度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教育价值
故事的内容包含着民众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民间舆论的作用,对人
有教化与劝戒的功能。相对于成人而言,故事对儿童世界观的形成有更大的模塑作用。
3 艺术价值
民间故事具有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富有幻想的艺术特色它简洁精练的表达方式和曲折生动的结构技巧等,都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这些特色是民众在长期自发创作中自然形成的,是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的典型代表。民间故事对作家创作也有借鉴意义。
4 文化资料价值
民间故事作为民众生活与思想的反映,是研究民众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将民间故事作为了解民众文化的资料,需要确定故事产生和传播的时代、地域、传播范围等。而故事情节的显著变化及民众对某类故事的接受状况的变化也能反映民众文化的变迁。
三 故事家与民间故事的传承 ㈠ 故事家
讲故事的人分为故事转述人和故事传承人两类。故事家就是那些被我们称为“故事篓子”的记忆能力、讲述和创造才能都突出的民间故事讲述者和传承人。故事家储存和讲述的故事一般具备民间故事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典型性。
国际上第一个从故事家的角度研究民间故事的学者是前苏联的民俗学家阿扎德斯基(M. Asadowskij)。他研究了俄罗斯女故事家维诺洛娃,写出了《西伯利亚的女故事家》一书。他根据田野调查,把西伯利亚故事家分为三个类型:一种是尽量把故事讲述拉长的故事家,这类故事家不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而是把故事讲述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第二种是尽量正确地讲述故事,忠实地遵守传统的故事家;第三种是虽然知道很多故事,但是讲述没有自己的个性,故事没有系统。
裴永镇《金德顺故事集》——对朝鲜族女故事家金德顺的调查和研究、王作栋《新笑府》——对湖北故事家刘德培讲的故事做了专录和研究。
㈡ 民间故事的传承
一般来说,故事家的传承可以分为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首先,家族传承是故事家的主要传承路线。比较典型的传承路线,一般是“祖母、祖父——父亲——子女”的男性家传路线和“外祖母——母亲——子女(外孙、外孙女)的女性家传” 路线。其次,社会传承对故事传承和故事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从宏观上讲,女性故事家偏于家族传承,男性故事家偏于社会传承。但是就某一个具体的故事家,尤其是那些有影响的故事来讲,他们的故事传承往往是综合了两种传承的。
四.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与故事学研究方法 ㈠ 故事学研究方法
1神话学派 2 人类学派 3 历史—地理学派 4 心理学派 5 功能学派 6 结构学派
㈡ 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
民间故事的研究:一是,在世界各个民族中间流传着相同类型的故事;二是,民间故事具有地域和民族特征。民俗学的故事研究:
第一,民间故事的讲述者与听众以及与故事内容之间有什么重要的关系。 第二,讲述民间故事的场所和环境也是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三, 对于故事家来讲,其讲述的故事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各种各样的。 思考题
1 民间故事于神话、传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例说明民间故事的特征。 3 简述“AT分类法”。
4 什么是幻想故事?它有什么特征? 4 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第八讲 民间歌谣
一 民间歌谣的概说
㈠ 民间歌谣的界定
民间歌谣在广义上是指谜语、绕口令以外所有民间韵文类创作;在狭义上则指那些短小精悍、抒情成分较强的作品,不包括通常所说的史诗和叙事诗。
“歌谣”这个词,可以统而言之,概称一种民间韵文文体;也可以分而述之,分别指“民歌”和“民谣”两类。在《毛诗故训传》的注“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意思是:配合乐曲来唱的叫“民歌”或“民间歌曲”;不配合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
近年来,随着学术考察和研究的深入,民间文艺学界和音乐界的合作日益加强,学者们对民间歌谣的内涵也有了相对而言更深刻地认识。综合学者们的意见,可以给民间歌谣下这样的定义:民间歌谣是民众集体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民间歌谣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民间歌谣必须以口头形式流传并保存的;二是,韵
文体,具有曲调或韵律的特点;第三是,它可以歌唱或吟诵而且篇幅较短。民间歌谣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集中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审美情趣,它不仅有富于韵律的语言形式,而且合于乐曲、用来演唱,演唱时还经常伴以舞蹈。
㈡ 民间歌谣的起源
民间歌谣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演进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阶段,它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产生得最早的语言艺术创作之一。关于民歌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劳动说、宗教说、模仿说、天性说、梦幻说、灵感说、性欲说、感情传达说、精力过剩说等等,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劳动说和宗教说。
二 民间歌谣的分类
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一书中,采用了十五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也有十五种:音乐、内容、形式、风格、作法、母题、语言、韵脚、歌者、地域、时代、职业、民族、人数、效用。这些分类当然很有见地,也很有价值,但是用来总括民歌的类型就显得比较繁琐。周作人在《歌谣》一文中,参照了国外的分类法,将民歌分为六大类: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这一分类法概括简明而且全面,在1923年发表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也为多家采用。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从民间歌谣的内容与用途出发,参照了周氏分类法,将民歌分为六类: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和儿歌。
㈠ 情歌
情歌是反映民众爱情生活的民歌。这类民歌数量最多,也最为优美,最有艺术性。
㈡ 生活歌
生活歌是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民歌。有表现各行各业的社会生活的歌,也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歌,还有咏叹妇女苦难生活的歌等等。
㈢ 劳动歌
劳动歌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多用于体力负荷很重或者动作重复单调的劳动,而且一般是集体劳动。劳动歌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内容上配合劳动过程。二是,在唱法上,劳动歌的曲调大多有明显的节奏,在干重体力活时音调高亢,近于呐喊。
㈣ 仪式歌
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在仪式中有一些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这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它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1 法术歌
法术歌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众认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换言之,凡是在这些仪式上所演唱或念诵的歌谣就是法术歌。
2 节令歌
节令歌是在是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这种民歌同很多民间文学作
品一样,都经历了一种由神圣向世俗,由娱神到娱人的习俗化过程:许多活动的法术色彩已
经逐渐淡化,演变为节日里举行的一般习俗行为或文艺行动,有的甚至和舞蹈或游艺相结合。
3 礼俗歌
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这些事件在民间生活中都是较为重大的。礼俗歌也经历了宗教色彩淡化的过程,逐渐转变为一般民俗活动中按礼俗唱诵的歌谣。
㈤ 时政歌
时政歌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社会风气等所作的评论和议论。时政歌实际就是社会上广泛流传、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议论时政的民谣。民谣的内容有赞美和讽刺两个方面,但相对而言,评论时事的民谣以讽刺为主,而且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也多是具有讽刺性的时政歌。
时政歌有三个特点:一是产生的及时性和传播的迅速性;二是观点的鲜明性和讽刺的尖锐性;三是反映的真实性和评价的权威性。
㈥ 儿歌
儿歌又叫童谣,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儿歌的特点:一是,在语言形式上适合儿童说话发音的习惯,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二是,内容适合儿童思维特点,单纯、浅显而形象,有些富于魔幻色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
1 摇篮曲: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抚育歌、母歌,是母亲、祖母或外婆等长辈或保
姆哼唱给幼儿听的歌。
2游戏歌: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所唱,内容配合游戏过程的儿歌。
3教诲歌:教诲歌是大人所编的教给小孩各种知识、做人规范与发音技巧的歌谣。这种儿歌
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增长知识、开启智慧、养成正确的观念和习惯,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渠道。
4谶 谣:谶谣是儿童传唱的对社会局势、政治事件的走向、政治任务的命运等进行评价和
预言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谣。
5随感谣:随感谣指记载着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和感受的童谣。这类儿歌包括了以上四
类不能包括的各种内容的儿歌。
三 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 ㈠ 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 1 天机自动,朴素浑成
民歌总体风貌可谓天机自动,朴素浑成。民歌具有鲜明的率真自然的特点,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真实,二是具有天然的韵味。这种特色的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民歌的创作与传播方式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第二,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实而自然的流露;第三,民歌的表达方式率真自然,善于借助生活环境中的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思想;第四,民歌的语言都用自然活泼的口头语言。
2 形式多样,韵律和谐
民歌体式有很多种,而且各有特色。总体来看,各种民歌在创作和演唱上是有一定的
套路可循的,它的章法、句式、套语、曲调和韵律往往都是固定的。民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韵律和谐,这使民歌便于传播、富于音乐性,也是民歌作为诗与歌的中构成因素。
3 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民歌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在表达方式上频繁运用赋、比、兴、反复、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
㈡ 民间歌谣的功能 1 抒情娱乐功能
民众可以借助民歌抒发、宣泄自己的感情,使平日常处于劳苦、忧虑的内心得到补偿
和平衡。
2 教育规范功能
民歌具有传播知识的功效。特别是教诲性的儿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教养作用。
3实用功能
许多民歌有着更为直接的实用功能。劳动歌可以指挥、协调、鼓舞劳作;祝酒歌是某些地方招待客人必需的一种礼仪;情歌是恋爱求偶的工具等等。
4文化资料价值
民歌记载着民众的生活和观念,从中可以见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的发展状况,有些
资料是文字记载中难以见到的。
四 歌俗、歌节与歌手 ㈠ 歌俗
歌俗指民众演唱民歌的习俗。从文学的角度,我们主要关注民歌的歌词与韵律;从民俗学的角度,更加注重民歌的演唱活动,将民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来看待,关注民歌在民众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和社会文化功能。歌俗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体现。
㈡ 歌节
歌节是歌俗的一种,是以唱歌活动命名的节日或以歌唱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前者是狭义的歌节,而后者是广义的歌节。歌节的形成,最早是源于民众为了生产丰收举行的祈祷神灵或酬谢神灵的集会,此时歌舞是祭祀的一种方式;后来求偶与种族繁衍的需要成为歌节形成的主要因素。还有一些地方,歌节的形成有某种特殊因素,比如纪念对地方影响大的人物或事件。
根据歌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可将歌节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以祭祀神灵为主的歌节,歌节活动主要是祭祀,歌舞不与祈神酬神相分离。 第二种,祭祀神灵与求偶游乐并重,一般是先举行祭祀仪式,然后男女方歌舞同欢。 第三种,以求偶娱乐为主,祭祀极为简化,或不举行祭祀仪式,只唱祭歌作为序曲,有
些歌节则完全与祭祀脱离。
第四种,形成于现代社会的新型歌节。新型歌节形成的原因与传统的歌节不同,一般与
祈神酬神无关,主要是适应新环境而生的,如有的与国庆节、青年节等节日融
合,有的是出于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基本上说,传统的歌节大都是在山野田间举行,而新型歌节则多在乡镇之中。当然,如果我们细究的话,还可以发现传统歌节与现代歌节更多方面的区别。
㈢ 歌手
歌手是民众中的唱歌能手。在人类社会早期,巫师往往兼有歌手的身份。从这个角度说,巫师可以被视作最早的歌手,但歌手不只是巫师。在丰富多彩的歌唱活动中,在普通的民众中涌现出许多善歌者,他们才是我们所谓歌手的主体。
思考题:
1 简述民间歌谣的分类法。 2 简述民歌的功能。 3 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
4 什么是仪式歌?简述仪式歌的主要形式。
第九讲 史诗
著名的印欧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英国史诗《贝奥武甫》,法国史诗《罗兰之歌》、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西班牙史诗《熙德之歌》和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等。
一 史诗的定义与意义
㈠ 史诗的定义
1史诗的基本界定
狭义的“史诗”:是一种结构宏伟、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民间叙事长诗。广义的“史诗”定义:一般指结构宏伟、内容和主题庄严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也包括一些文人模仿荷马史诗的结构和风格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民间文艺学所研究的史诗是狭义的史诗。 2 史诗的学术性引申
史诗不仅仅是一种风格高雅的文学样式,而且它在民族文化当中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学界普遍认为,认同表达是史诗最突出的文化功能。什么是认同?认同代表着在聚合与归属的现实中,在组成“我们”的空间世界中,经过不断沟通而出现的一套价值观念、符号及联结群体的情感。
现在学界基本上认同这样的界定:“史诗是关于范例的伟大叙事,因表达认同而作为文化群体自我辨识寄托的一种规模宏大的民间叙事长诗。” 3 中国史诗的存在现状
在中国,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被视为活形态英雄史诗传统的杰出代表,除此以外,在中国南方诸民族中间还广泛地流传着“神话史诗”或“创世史诗”。这些神话叙事之所以被判定为史诗,不仅是因为它们具有韵文样式,而且因为它们是“表达认同的故事”。
㈡ 史诗的意义:史诗被认为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1 史诗是有历史的诗
许多民族的史诗主要以这个民族的早期历史为背景,叙述某一段与民族命运紧密相关的历史,从而被誉为民族历史的“编年史”。 2 史诗综合了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古老的神话、传说,尤其是英雄传奇与历史的融合构成了史诗的内容,各种诗歌铺垫了史诗的艺术形式,特别是民族的诗性智慧的语言铸就了史诗。 3 史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样式,从一开始就和宗教信仰、民俗生活融为一体。 4 史诗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特殊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教改的权威性
二 史诗的分类
㈠ 英雄史诗 1 英雄史诗的界定
英雄史诗是关于英雄、勇士的战争与功绩的长篇叙事诗,是典型的英雄故事,并且包括多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中国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基本上是民间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一般来说,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史诗几乎都是英雄史诗,此外南方部分民族当中也有英雄史诗流传。 2 英雄史诗的实例
中国北方民族英雄史诗以突厥——蒙古族英雄史诗为主。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是中国最知名的三大英雄史诗。 区别项 《格萨尔》 《江格尔》 《玛纳斯》 人物塑造 格萨尔是完江格尔和洪果玛纳斯是草原勇士 美无缺的天尔是草原勇士 神英雄 美学形态 完美结局 叙事结构与发展模式 完美结局 悲剧结局:具有更多的现实色彩。 以英雄的每呈现出谱系式谱系式竖向发展模式 一次征战为竖向发展模式一个发展单的倾向。 元 北方比较有代表性的史诗: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艾米尔古尔乌古里》、哈萨克族的《阿勒帕梅斯》、《阔布兰德》、《康巴尔》、《英雄塔尔根》、《阿尔卡勒
克》,柯尔克孜族的《考交加什》、《库尔曼别克》,赫哲族的《满都莫日根》、《安徒莫日根》等等。
南方民族中间流传的英雄史诗主要有傣族的《兰嘎西贺》、《粘响》和《厘俸》,纳西族的《黑白之战》和《哈斯争战》,彝族的《铜鼓王》、《阿鲁举热》和《戈阿楼》,普米族的《金锦祖》和《支萨·甲布》,羌族的《羌戈大战》及傈僳族《古战歌》等。
3英雄史诗的主题:战争与婚姻
英雄史诗有战争和婚姻两个主题。可以说,战争和婚姻是贯穿几乎所有英雄史诗的两个永恒的主题和题材,同时这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
战争:英雄史诗中的战争有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和民族战争。为数众多的中国英雄史诗反映的基本是民族内部的部落之间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这可能与史诗产生于民族形成之前的部落社会形态有关系。
婚姻:英雄史诗中的婚姻主题实际上是不同部落之间联盟的一种象征。 4 英雄史诗的叙事程式与使用内容
中国各民族英雄史诗具有许多相似的程式化和类型化的特征。在叙事结构上,一般呈现出“英雄的诞生和童年——英雄的第一次出征——英雄的婚姻——英雄的战争——英雄凯旋归来”的模式。英雄史诗在讲述英雄的战争与功绩时,运用了许多古老的神话和传说,融进了与部落和民族命运有重大关系的历史事件。 ㈡创世史诗 1 创世史诗的界定
创世史诗,又称“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它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万物创造、民族起源和民族迁徙。它同创世神话一脉相承,是由众多的神话连缀构筑而成的韵文体叙事系统,因此,可以看做是韵文化、体系化了的神话或韵文体神话体系。 2 创世史诗的实例
中国南方民族中间流传着大量的创世史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苗族的《苗族古歌》,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纳西族的《人类迁徙记》、《祭天古歌》,白族的《开天辟地》,哈尼族的《奥色密色》,瑶族的《密洛陀》,壮族的《布洛陀》、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流传在神农架地区汉族中的《黑暗传》,也是典型的创世史诗,它也属于南方民族的创世史诗系统。
南方民族创世史诗一般都是结合特定祭祀仪式或庆典仪式等,在民俗仪式上表演和演唱的。
3创世史诗的主题: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民族起源、民族迁徙
创世史诗的核心主题是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接着叙述民族的起源和民族迁徙。其中,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的主题都是非常古老的,实际上南方民族原始神
话的因素都基本保留在创世史诗之中。 4 创世史诗的情节模式
创世史诗的主要情节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自然万物的创造——人类自身的创造与发明——民族历史大事。比如,《苗族古歌》的第一组是《开天辟地》,第二组是《枫木歌》,第三组是《洪水滔天歌》,第四组《跋山涉水歌》。 ㈢英雄史诗与创世史诗的区别
英雄史诗与创世史诗是史诗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有同为史诗的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①产生时期上的区别:创世史诗要早于英雄史诗。
②内容上的区别:创世史诗的神话因素更多,而英雄史诗的历史性更强。 ③结构上的区别:故事线索与人物。
三 史诗艺人与史诗传承
1 史诗艺人及其传承的研究是认识史诗口头传统的关键
史诗的全面研究离不开史诗艺人。学界对史诗艺人的关注是从西方古典学的“荷马问题”开始的。史诗艺人及其传承的考察和研究成为史诗研究的重心。史诗艺人不仅是史诗的简单的保存者,他们还在表演与传承过程中不停地积极创作,这正是认识史诗口头传统的关键。 2 史诗传承过程 ⑴ 传承路线
史诗艺人和故事家一样,也是通过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两条路线学会演唱史诗和传播史诗的,但有时候也可能借助于文字。 ⑵ 学艺
学艺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单纯的聆听和吸收叙述的节奏与修辞的韵律。第二,歌手尝试演唱,从而确立形式的基本要素,即节奏和韵律。第三,歌手能够从头至尾地表演一首以上的歌,且能够根据听众和当时的场景,在他的表演中增加或删减修饰。
⑶ 史诗传承的神圣性和特殊渠道 ① 史诗传承的神圣性 A. 史诗传承的神圣性
史诗演唱和民间故事的讲述不同,人们对待史诗是非常严肃的。 B. 史诗演唱中的禁忌
史诗艺人在表演过程中的小小过失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演唱史诗一定要完整,不能中途停止,忌讳演唱当中出现错误,否则会给史诗艺人和听众带来灾难。但实际上,史诗艺人一般都只能掌握史诗的一个片段或是局部,而且活态的口传史诗也并没有一个“权威本”或“标准本”。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些禁忌呢?如果从史诗传承的角度考虑,就可以看出,这些禁忌实际上起着一种约束作
用,无非是为了借以保持史诗传统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② 史诗传承的特殊渠道
在许多民族中,史诗演唱是一种神圣的叙事,史诗艺人受到人们的尊重,被看作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许多杰出的史诗艺人演唱史诗的经历中都曾经历了“梦授”或“神授”。不同民族史诗艺人的“梦授”说,都有一个相同的模式:青少年时代做异梦——梦见史诗人物或神灵——梦醒后害大病——神奇获得演唱史诗的本领——成为史诗艺人。学界对这一神秘现象的推测是:第一种是生活决定论。第二种是知识合法化。
四 思考题
1 什么是史诗?
2 史诗的存在具有什么意义? 3 举例说明史诗的种类。
4 简述英雄史诗与创世史诗的区别。 5 简述中国三大史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