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井下防爆变频器 - 补充内容 下载本文

宁夏以新建宁东煤田为基础,建设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项目计划实施周期15年,预计总投资2055亿元。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是大力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以煤代油的产业,也是宁夏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方案的重大举措。经初步测算到2010年、2020年,将给宁夏分别新增工业增加值136.7亿元、297.6亿元,同时分别拉动其他部门新增增加值305.7亿元、897.39亿元,在经济上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宁夏。正在建设的宁东煤田,煤炭探明储量270多亿吨,占宁夏煤炭资源总量的85%。按规划至2010年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初步建成后,将形成火电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年产煤炭间接液化产品1000万吨、年产煤基二甲醚200万吨和年产甲醇170万吨的生产能力。

13、黄陇亿吨级煤炭基地

黄陇基地包括彬长(含永陇)、黄陵、旬耀、铜川、蒲白、澄合、韩城、华亭矿区。陕西黄陵、甘肃华亭等相近矿区,有探明储量近150亿吨,具备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条件。

黄陵矿区煤炭储量丰富,煤田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0亿吨,可采储量15亿吨,地质构造简单,埋藏较浅,开采方便。华亭矿区作为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了2000万吨/年的煤炭生产能力。

三、十一五期间的规划

200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在这一总体规划中,我国将重点建设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冀中、宁东、陕北13个大型亿吨级煤炭基地。

该规划涉及14个省、区,总面积10.34万平方公里,拥有98个主要矿区(煤田),规划煤矿项目500处,保有储量高达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七成。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17亿吨,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此外,《规划》明确,

“十一五”期间一律停止核准(审批)30万吨/年以下的新建煤矿项目。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大型煤炭基地主要负担向华东、华北、东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冀中、河南、鲁西、两淮基地负担向京津冀、中南、华东供给煤炭。蒙东(东北)基地负担向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供给煤炭。云贵基地负担向西南、中南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电煤基地。黄陇(华亭)、宁东基地负担向西北、华东、中南供给煤炭。

规划要求: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矿井。国家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重组,并通过合作、合资等形式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参与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对大型煤炭基地内已经存在的小煤矿不再新配置资源,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中小煤矿联合改造规划,对小煤矿进行分类处理:凡适宜大矿开采的资源,要按照规划进行资源整合和矿井改造;凡影响大矿开采的要予以关闭,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或折价入股;凡非法及布局不合理、浪费资源严重、没有安全保障的小煤矿要坚决依法关闭。

总体目标: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要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1.7亿吨的78%,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而“煤炭大集团”的框架将与上述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相生相伴。

第二章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石化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石化产业综合性应

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石化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石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化肥、农药、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等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相继建成了14个千万吨级炼油、3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云南、贵州、湖北三大磷肥产区,青海、新疆百万吨钾肥工程。但是,石化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集约发展程度偏低,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生产技术和大型成套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中低端产品比重较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农资供给需要加强,低成本产品产能不足,市场调控体系不完善;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条件,不注重能源转换效率,盲目发展煤化工。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国内外市场萎缩,生产持续下降,企业库存增加、价格大幅下跌,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困难。当前,我国石化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油品、化肥、农药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石化产业的调整和振兴,促进产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稳定石化产品市场,保持产业平稳增长;依托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按照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要求,优化石化产业布局;统筹国内外资源,保障农资供给;推进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发展高端产品,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石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生产运行与促进产业振兴相结合。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石化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保障产业平稳运行,又要着眼长远,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

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调整产品结构与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抓住有利时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加有效供给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坚持加快技术改造与推进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强化技术改造,促进石化产业技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加强关键和前沿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实施重大项目与调整产业布局相结合。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控制炼油乙烯新布点,统筹考虑对外合作项目规划布局。推动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 (三)规划目标。

2009—2011年,石化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力争实现平稳运行,经过三年调整和振兴,到2011年,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1.产量保持稳步增长。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1550万吨。

2.农资保障能力增强。到2011年,化肥产量达到6250万吨(折纯),钾肥产量达到400万吨(折纯),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在原料产地生产的化肥比重提高到60%,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化肥储备基本满足市场调控需要。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重显著提高,县乡农用柴油供应网络不断完善。 3.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成品油“北油南运”的状况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势头得到遏制。

4.产品结构显著改善。2009年车用汽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2010年车用柴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2011年轻质油品收率达到75%。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

5.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丁基橡胶等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千万吨级以上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氨等成套技术装备实现本地化,煤制油、烯烃、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