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提取对临床荧光PCR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 图文 下载本文

核酸提取对临床荧光PCR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 王海滨

一、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新行规:核酸提取是关键! 1. HBV DNA 敏感性报告 <30IU/ML ,防止实验室污染问题! 2. 标本加样量不少于 200 微升;干扰与敏感性的矛盾! 3. 核酸加样量不少于 20 微升、反应体积不少于 40 微升! 4. 磁珠法应用的挑战!血站核酸筛查? 5. 定量内标漂移对结果的影响

6. 试剂盒考核:增加抗污染和敏感性能评价指标! (二)不同核酸提取方法对检测质量的影响

影响核酸提取的因素有很多,以磁珠法、层析柱法、碱性裂解法及生物合成材料进行比较。

标本: 200 微升血清

方法:磁珠法:市场销售试剂盒,介质为胍盐、乙醇; 层析柱法:市场销售试剂盒,介质为胍盐、乙醇; 碱性裂解法: PEG 介导; 生物合成材料:无胍、无醇。

PCR 扩增:取等体积提取核酸或磁珠悬液( 10 微升),同一 PCR 扩增液。 我们采用四种方法材料进行同一样本核酸提取,然后采用统一试剂对相同提取核酸进行 PCR 扩增,结果差别非常大,磁珠法和层析柱法基本差不多,层析柱法稍微滞后于磁珠法,碱性裂解法最差,而且 100IU 无结果。复合材料的敏感性,是磁珠法或层析柱法的 30 倍左右。

过去,我们对荧光 PCR 试剂或分子生物学试剂,往往关注扩增部分,而把提取部分忽视了,现在来看,提取部分也非常重要。

二、临床实验室核酸制备方法分类 (一)临床实验室核酸制备基本方法 基本的方法有四种: 1. 煮沸法

最常用的是 PEG 聚乙二醇 6000 ,血清和提取液混匀,之后使病毒沉淀,离心,然后对沉淀物进行高热电解试验。

有文章提出,弃掉的上清含有的病毒更多。 2. 一管法

血清加到微量的裂解液里面混匀,试液配好以后,加进去就可以了。目前市场上有几家公司都用该检测方法。从临床检验的角度来说,一管法略微简略。但是敏感性,已经达到了 100IU ,而且其稳定性非常好。不用煮沸,或者经过简单的煮沸。虽然目前药监局审评中心,不提倡用一管法,但是一管法的稳定性,抗污染性,简易程度,实际上优于磁珠的方法。因为磁珠非常小,而且在乙醇下,非常容易挥发,易导致实验室的污染,

3. 层析柱法

层析柱法优于磁珠法,没有发生漂浮的情况,虽然也可以导致污染,但污染源限于液体,即使用试剂中的污染物 。比如普通的筛查,建议大家用一管法来做,毕竟经济、简便、快速等,敏感性达到 100IU ,也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二)磁珠或层析柱胍盐提取核酸多步骤的弊端

乙醇在核酸提取中的利与弊的关系,由于乙醇容易蒸发,在磁珠里面的乙醇容易挥发造成污染。大家不妨做一个试验,在乙醇里面加上磁珠,放在玻片上,在显微镜下看一看,可以看到在乙醇里面的磁珠就像巨峰一样,波涛汹涌。在玻片边缘的磁珠,随着乙醇蒸发而迸溅。所以,很容易发生交叉污染,而且非常严重。磁珠和层析柱方法关联的次序,有病毒裂解,然后核酸吸附,还有漂洗,最后是洗脱。目前诊断试剂 HBVDNA , HCVRNA , HIVRNA 等,第一个过程是病毒裂解以后,把磁珠收集了,然后漂洗、洗脱。

(三)层析柱法核酸丢失 1. 过滤核酸丢失

PPT6 显示的是过滤液再过柱 5 次取得核酸,第一次过滤的液体,为 1 虑,再过滤一次,为 2 虑,然后反复一直到 5 虑。图中是高含量、中含量与低含量,低含量是 100IU 左右,也就是说,滤下来的东西再过滤,还有核酸被收集到的,这就是核酸的丢失。

PPT7 显示的滤过液再进行核酸提取 5 次数据,通过计算发现,丢失率为 60% 以上。

PPT8 显示的是 5 次过滤丢失的曲线图,过滤液中存在核酸的丢失,不同浓度标本的核酸的丢失差异较大。

2. 洗脱核酸丢失

PPT9 显示的是层析柱反复洗脱核酸的丢失,进行了七次洗涤。结果发现第一次洗脱核酸量较高, 2 洗到 7 洗,核酸含量基本上差不多,这也是丢失的环节。

PPT10 显示的是层析柱反复洗脱核酸数据。

PPT11 显示的是 7 次洗脱核酸丢失率的图,不同浓度标本中层析柱上的残留核酸,差异也较大。

PPT12 显示的是高浓度标本反复洗脱得到的 PCR 曲线和 Ct 值,进行了 17 次洗脱,可以看到,从第九次或者第八次以后,基本上在 18 、 19 左右徘徊,即最后会达到一个平台,说明层析柱粘附的核酸量非常多。

PPT13 显示的是 洗脱液加热对照得到的 Ct 值, 可以看到,加热洗脱,核酸洗脱下来的量明显升高。

(四) PEG 提取法核酸丢失情况

PPT14 显示的是 PEG 提取法核酸的丢失, PEG 和血清或血浆混匀以后,沉淀的上层还含有大量的病毒。 PEG 存在很多的问题,沉淀很难再混匀,故每次检测结果可能明显的不同,这也是 PEG 的方法最后被取消的原因之一。

(五)血清标本 干扰物质 对荧光 PCR 检测的影响

PPT15 显示了干扰物质的罗列,分为溶血组、脂血组、黄疸组,及对照组。可以看到,这三种方法是可比的。干扰最大的是黄疸组,但是这几个方法的比较呢,实际上没有质的差异。

PPT16 显示的是两个一管法的比较,可以看到,一管法 1 有一个特点:干扰物质的影响不大。但是一管法 2 干扰物引起波动。

由于一管法 1 中的蛋白做了消融,一管法 2 在室温混匀以后,直接加反应液,故有差异。因此在临床上,更为主张采用一管法 1 ,也就是做温处理,使里面的干扰物质清除。

(六)不同核酸吸附材料(磁珠)

PPT17 显示的是不同核酸吸附材料的影响,实验中用了两种不同的裂解液与两种不同的磁珠:

1. 磁珠 1

不同裂解液比较发现,高中低拷贝的标本都一样。 2. 磁珠 2

不同裂解液比较发现,高中低拷贝的标本明显不同。 说明磁珠的材料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大。 (七)同一试剂,不同核酸提取方法

不同的提取方法,核酸的丢失也不一样。提取样本量与核酸得率的关系,是 1 + 1 ≠ 2 现象,即加入的血清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加 100 微升或 50 微升的血清,并不是加 100 微升血清核酸提取得率,一定是加 50 微升血清的一倍。实际上有时血清加的越多可能干扰物质越多,这要通过不同的实验进行验证。 对 100 μ l 高中低含量 HBV DNA 血清采用 COBAS TaqMan 、罗氏 Meg 2.0 核酸提取仪和本实验室建立的磁珠法进行核酸提取,同时采用同一试剂进行定量。 试验发现有的核酸提取方法,核酸丢失率非常大。

三、核酸提取的交叉污染 (一)仪器核酸提取的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