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 下载本文

在西方,当被问起最著名的油画是哪幅时,人们十之八九会说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不过,《蒙娜丽莎的微笑》出名到底是马太效应,抑或是人们为了附庸风雅,就像要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样,谁也不清楚。

随同《蒙娜丽莎的微笑》而来的还有一个现象,世界上有无数的人痴迷这一名画,并宣称揭开了蒙娜丽莎微笑的秘密。现在研究《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专著就已经有数百部,文章更不计其数。然而,迄今谁也没有弄清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谜。

微笑可能是一种光学错觉

世界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读归纳起来不外乎几大类:一是科学解读法,二是身世解密法,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解释,三是猜测臆度法。

科学解读一般是以生理学、生物学和光学等知识来解读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迷人。 2000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说,人们观察到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实际上是人的眼睛不同部位感觉效果的不同和眼球运动的结果。这就要从人的视觉生理和光学原理谈起。

人眼通过两个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世界。一个是中心区,即视网膜的中央小窝,也称黄斑,负责辨色和观察亮点并感受细节。此处视力最敏锐。

正常人的视锥细胞有三种,包括对蓝色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含有视蓝素)、对绿色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含有视绿素)和对红色光敏感的视锥细胞(含有视红素)。这三种视锥细胞感知各种颜色的变化,通过视觉传导通路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各种颜色感觉。 人的视觉也依赖于另一种视觉细胞,称为视杆细胞,其功能是在视觉的外围区感受弱光、负责黑白颜色并观察阴影和运动。

利文斯通认为,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视锥细胞)关注到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外围区(视杆细胞)视线则会落在她的嘴上。由于外围区不注重细节,因此该区的感觉会很快地注意到蒙娜丽莎颧骨的阴影,这些阴影又恰恰使人们意识到笑容的存在。但是,当人眼中心区直接观察蒙娜丽莎的嘴时,该中心区则不会注意到阴影,所以“人们永远无法从她的嘴上看到笑意”。

由此,利文斯通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笑容的时现时隐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换句话说,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的笑容可能是一种光学错觉,如果直接看蒙娜丽莎的嘴唇,那么笑容是看不到的。

不同的科学解读

西班牙阿利坎特神经科学院的研究人员路易斯·马丁内斯·奥特洛和迭戈·阿隆索·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的解释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他们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在最近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有详细报道。这两位研究人员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是视觉

误差所致。她的笑容之所以时有时无,是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

奥特洛和帕布罗斯的解释依据也是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则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他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向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时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让人看到微笑,有时却看不到微笑。

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他们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的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这表明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笑容信息。

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光线的明暗程度,也即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颜色)和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他们让志愿者分别注视白色屏幕和黑色屏幕30秒钟,然后观赏画像,志愿者在注视白屏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光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

同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还利用软件跟踪20名志愿者注视画像的位置,同时分析他们眼中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注视了一分钟后,志愿者倾向于集中到蒙娜丽莎嘴巴的左侧,并判断出她在微笑,这进一步证明中央区的视锥细胞在解读笑容。当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也认为这些结果并不是此次研究的全部结论,因为当志愿者在瞬间分辨出微笑时,他们的眼睛会不由自主转向她的左脸颊,这说明外围视觉也在发挥作用。

也有人从不同的科学角度解释蒙娜丽莎的微笑。2005年,美国旧金山史密斯-凯特尔威尔眼科研究所的利奥尼德·康茨韦奇和克里斯托芬·泰勒通过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的表情。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是在笑,但是在其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

科学与艺术的差异

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有很多人从探索达·芬奇描绘这幅图的模特来解释,因为人们相信,模特的经历、性格和面部表情才会让画家获得灵感,直接临摹出她的实际笑容。 2004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位普通教师吉乌塞普·帕兰蒂说,蒙娜丽莎原型是达·芬奇父亲一位朋友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是一位有5个孩子的家庭主妇。丽莎在1495年16岁时嫁给佛罗伦萨丝绸商人吉奥康杜,而吉奥康杜则是达·芬奇父亲的好友兼邻居。这对夫妻的感情很好。帕兰蒂认为,《蒙娜丽莎》的画像完成于丽莎24岁那年,这样的年龄才能显示蒙娜丽莎少妇般的迷人笑容。

2008年1月,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馆长费特·普鲁伯斯特也同意帕兰蒂的观点,普鲁伯斯特说,他的图书馆有一本属于一位佛罗伦萨官员阿戈斯蒂诺的书。1503年10月,阿戈斯蒂诺在他书中的空白处写了几行字,说他的朋友达·芬奇正在进行3幅作品的创作,其

中一幅便是吉奥康杜的夫人丽莎。这些笔记的标注日期为1503年10月,与专家判断作品完成的大致时间──1503至1506年间刚好吻合。

2008年12月,德国勒沃库森的艺术史家马格达丽纳·索斯特表示,画于1500年到1506年期间的蒙娜丽莎的生活原型是一位公爵夫人卡特琳娜·斯福扎。当时她正处于生活的黄金时代,因此无论是手臂的摆放姿势还是那神秘的微笑都显示出了骄傲的神色。

当然,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还有种种推测之说。例如,一位叫谢文·纽兰德的美国教授说,《蒙娜丽莎》脸上之所以永远带着微笑,是因为画中的主人当年在做达·芬奇的模特时正好怀了身孕,是一个母亲对新生命即将诞生时产生的那种神秘的微笑。还有人说,蒙娜丽莎微笑不露皓齿是因画作的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还有人认为蒙娜丽莎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才显得微笑??

可见,科学解释的理由可能更为充足一些,不过,即使如此,目前也并不能揭开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因为,虽然研究人员依据的科学原理相同,但解释却大相径庭,这就违背了只要条件相同,科学研究是可以重复得出相同和相似的结论的原则。至于社会心理的解释和种种推测就更无法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出合理的解释了。

但是,即使将来有一天科学能充分和合理解释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也未必能揭开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因为,一万个美术爱好者心中就有一万个蒙娜丽莎。所以,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的看法并非没有道理:“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这种见仁见智的观感和欣赏也是科学与艺术的区别。

人们在凝视达·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时,常常会被画中人物的微笑所迷惑。乍一看去,人们会领略一份安谧的微笑;进一步观察,又会感到笑容消逝;再一看,笑容重现,继而又退去……

为什么这幅画会产生这样的神奇效果?在最近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对此作出了解释。她认为,与其说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与画家的绘画技巧有关,倒不如说它与眼睛的错位有关。

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稳时现,其实是我们的眼睛运动的结果。按照利文斯通的分析,人眼通过两个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世界。一个是中心区,被称为视网膜的****小窝,它让人们看到颜色,认出印刷符号,辨别细节;另一个是外围区,它分布在****小窝的周围,是人们区别黑白、捕捉运动、分辨阴影的区域。当人们观察别人时,常常注视对方的眼睛。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人们首先注意的也是人物的眼睛。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外围区”视线会落在她的嘴上。由于外围视区不注重细节,因此它会很快地注意到蒙娜丽莎颧骨的阴影,这些阴影又恰恰使人们意识到笑容的存在。但是,当直接观察蒙娜丽莎的嘴时,人眼的中心区又不会注意到阴影,所以“人们永远无法从她的嘴上看到笑意”。由此,利文斯通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笑容时现时隐,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 美国一名著名神经专家哈佛大学的学者玛格利特.利文斯顿日前对称为世界之迷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论依据。她认为这一笑容可能是一种光学错觉,如果直接看蒙娜丽莎的嘴唇,那么笑容是看不到的。利文斯顿解释人

的视觉系统有两个观察区,一个负责辨色和观察亮点称为****区,一个负责黑白色并观察阴影和运动称为外部区。为证明她的理论,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她扫描了一张照片,去除阴影,从****区观察,就看不到笑容,加上阴影,从外部区就可以观察到笑容。但是蒙娜丽莎的笑容仍然是个迷,有些人认为是一种面部瘫痪的症状,有的归咎于怀孕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