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PB= 5, ∴BE= 3, ∵△APD≌△AEB, ∴PD=BE= 3,
∴S △ABP+S △ADP=S △ABD-S △BDP= 故此选项不正确. ⑤∵EF=BF=
111116S 正方形ABCD- ×DP×BE= × 3× 3= + (4+ 6)- ×. 2222226,AE=1, 2∴在Rt△ABF中,AB 2=(AE+EF) 2+BF 2=4+ 6, ∴S 正方形ABCD=AB 2=4+ 6, 故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⑤.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正方形的性质的运用、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勾股定理的运用等知识. 18.3或1 【解析】 【分析】
菱形ABCD中,边长为1,对角线AC长为6,由菱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可得AC⊥BD,BO=4,分当点E在对角线交点左侧时(如图1)和当点E在对角线交点左侧时(如图2)两种情况求BE得长即可. 【详解】
解:当点E在对角线交点左侧时,如图1所示:
∵菱形ABCD中,边长为1,对角线AC长为6, ∴AC⊥BD,BO=∵tan∠EAC=
AB2?AO2?52?32 =4,
1OEOE??, 3OA3解得:OE=1,
∴BE=BO﹣OE=4﹣1=3,
当点E在对角线交点左侧时,如图2所示:
∵菱形ABCD中,边长为1,对角线AC长为6, ∴AC⊥BD,BO=∵tan∠EAC=
AB2?AO2?52?32=4,
1OEOE??, 3OA3解得:OE=1,
∴BE=BO﹣OE=4+1=1, 故答案为3或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分当点E在对角线交点左侧时和当点E在对角线交点左侧时两种情况求BE得长.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不满足安全要求,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AC=15m,∠ABC=45°在Rt△ABC中,由∠ACB=90°,可求得BC=15m;在Rt△EGD中,由∠EGD=90°,EG=15m,∠EFG=37°,可解得GF=20m;通过已知条件可证得四边形EACG是矩形,从而可得GC=AE=2m;这样可解得:DF=GC+BC+BD-GF=2+15+5-20=2<2.5,由此可知:“设计方案不满足安全要求”. 【详解】
解:施工方提供的设计方案不满足安全要求,理由如下: 在Rt△ABC中,AC=15m,∠ABC=45°, ∴BC=
AC=15m.
tan450在Rt△EFG中,EG=15m,∠EFG=37°,
15EG∴GF=≈3=20m. 0tan374∵EG=AC=15m,AC⊥BC,EG⊥BC,
∴EG∥AC,
∴四边形EGCA是矩形, ∴GC=EA=2m,
∴DF=GC+BC+BD-GF=2+15+5-20=2<2.5. ∴施工方提供的设计方案不满足安全要求. 20.(1)详见解析;(2)P=【解析】
试题分析:(1)树状图列举所有结果.(2)用在第二四象限的点数除以所有结果. 试题解析:
2. 3 (1)画树状图得:
则(m,n)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2,-1),(2,﹣3),(2, 4),(-1,2),(-1,﹣3),(1, 4),(﹣3,2),(﹣3,-1),(﹣3, 4),(﹣4,2),(4,-1),(4,﹣3).
(2)(m,n)在二、四象限的(2,-1),(2,﹣3),(-1,2),(﹣3,2),(﹣3, 4),(﹣4,2),(4,-1),(4,﹣3),
∴所选出的m,n在第二、三四象限的概率为:P=
82= 123点睛:(1)利用频率估算法: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有些时候用计算出A发生的所有频率的平均值作为其概率).
(2)定义法: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考察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 n(3)列表法: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两个因素,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列表法.其中一个因素作为行标,另一个因素作为列标.
(4)树状图法:当一次试验要设计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用列表法就不方便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21.(1)A'到BD的距离是1.2m;(2)A'到地面的距离是1m. 【解析】 【分析】
(1)如图2,作A'F⊥BD,垂足为F.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证得∠2=∠3;再利用AAS证明△ACB≌△BF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A'F=BC,根据BC=BD﹣CD求得BC的长,即可得A'F的长,从而求得A'到BD的距离;(2)作A'H⊥DE,垂足为H,可证得A'H=FD,根据A'H=BD﹣BF求得A'H的长,从
而求得A'到地面的距离. 【详解】
(1)如图2,作A'F⊥BD,垂足为F.
∵AC⊥BD,
∴∠ACB=∠A'FB=90°; 在Rt△A'FB中,∠1+∠3=90°; 又∵A'B⊥AB,∴∠1+∠2=90°, ∴∠2=∠3;
在△ACB和△BFA'中,
,
∴△ACB≌△BFA'(AAS); ∴A'F=BC,
∵AC∥DE且CD⊥AC,AE⊥DE, ∴CD=AE=1.8;
∴BC=BD﹣CD=3﹣1.8=1.2,
∴A'F=1.2,即A'到BD的距离是1.2m. (2)由(1)知:△ACB≌△BFA', ∴BF=AC=2m,
作A'H⊥DE,垂足为H. ∵A'F∥DE, ∴A'H=FD,
∴A'H=BD﹣BF=3﹣2=1,即A'到地面的距离是1m.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作出辅助线,证明△ACB≌△BFA'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2.(1)见解析;(2)90°;(3)解题思路见解析. 【解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