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笔记y 下载本文

应时和选择反应时;并且它们之间相减可以获得辨别和选择加工时间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唐德斯减数法的精髓;

唐德斯反应时实验纳入了辨别和选择两个心理过程;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

1.反应时实验的两个基本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

2.突出的问题: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之间的反向关系; 3.“速度——准确性权衡”:“要想准确率高,那么就得慢慢来,反应时则长;如果完成作业的速度过快,反应时短,那么错误率高;”此现象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一)速度——准确性权衡的例证;

1.泰奥斯对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的研究;

2.奈特和坎特威茨实验:两个相隔很短的刺激作为自变量呈现给被试;【间隔刺激】

3.实验结论:根据“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原则,在短刺激间隔情况下,要保持与长刺激间隔相同的错误率,反应时一定会加长; 4.中国的古话:“欲速则不达”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二)速度——准确性权衡与实验信度;

1.东克尔的盒子问题是问题解决领域的经典研究;它揭示了被试在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现象;

2.功能固着:如果被试经常在某一个情景中,以某一特定方式使用某一事物,那么在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事物的其他用途或者功能则会被被试忽视;

3.当某一问题的解决伴随着功能固着时,那么被试表现为问题解决速度变慢,功能固着显著的影响了被试执行问题解决的反应时;

三、影响反应时的其他因素

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的区别以及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影响反应时的两个最基本的因 素;

2.其他影响反应时的因素主要是【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 (一)刺激变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刺激的强度】【复杂程度】等) 1.刺激的强度:

强度强,RT则短;刺激弱,则RT长;因为有“生物墙”的存在; 2.刺激的复杂程度;

越是复杂,反应时就越长; (二)机体变量; 1.适应水平; 2.动机;

3.个体的差异;

(三)反应时研究的具体程序以及要求:

1. 根据研究的具体要求,试验者要首先确定采用简单反应时任务或者选择反应时任务; 2. 随后的实验设计必须尽可能控制那些可能影响反应时的额外变量;

3. 最后研究者应该谨慎的评估实验中的速度-准确性权衡关系,必要时引入准确率以保证

实验信度;

17

第三节 反应时新法

反应时新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 减数法;(subtractive method)

2. 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 3. 开窗实验:(open window experience)

【减数法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或者唐德斯三成分说;】 1969年,斯滕伯格继承了减数法,提出了加因素法;

一、减数法

(一)减数法的原理:

1.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分解为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2.减数法实验的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中反应时的差就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简单介绍:

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时;【为复杂反应时提供了一个基线】; 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时;【在B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

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C反应是在基线操作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但不包含反应的选择】 4.唐德斯反应时ABC实验的各个变量的关系: RT:B﹥C﹥A;

5.减数法的逻辑是两个任务的心理过程差异可以通过反应时之差来推断;

(二)减数法的应用; 1.证明心理旋转存在;【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波德】 心理旋转是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真正知觉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2.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者:波斯纳】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种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处理(加工)阶段,并且在其他方面均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断此加工阶段; 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要有比较精确的预测,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但是一般很难做到;

二、加因素法;【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69年在唐德斯实验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加因素法的原理;

1.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 2.逻辑:

A、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是作用于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B、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3.基本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

18

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就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4.不足之处:

A、有一种循环论证的倾向; B、关于它的实验逻辑遭到怀疑;

(二)加因素法的应用;

“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典型实验】

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阶段;

(三)开窗实验;

1.经典实验:由汉米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 2.具体实验过程:参考课本P212 3.开窗实验的阶段:

A、编码阶段; B、转换阶段;C、储存阶段;

第四节 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

一、序列反应时;

内隐学习研究出来新的研究范式——序列学习范式:用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识获得;

以反应时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一)序列反应时的基本程序和原理; 1.实验者:1987年由尼森和比勒姆提出;

2.序列反应时范式的特点: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 3.在实验期间,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以确保实验的效度; 4.实验结果:尽管被试没有意识到序列规则的存在,但是他的反应还是会随着固定序列的重复而逐渐下降;但是这样不一定就能直接说明被试对序列发生了学习,因为不能排除练习效应对被试成绩的影响;

为了保证实验的效度,在任务结束后,被试还要接受一个测量外显的任务——生成任务;就是根据当前信息的位置,预测下一个刺激出现的位置;

(二)序列反应时的变式;

为了使得反应时差能更好更精确的对内隐学习造成的心理过程差异,研究者完善了序列反应时的任务,包括材料和实验程序的调整;

1.对实验材料的调整;可以有效的调节规则的难易程度,防止规则外显化,增加规则被内隐习得的可能性;

A、缪森和斯奎尔——“判断颜色实验” B、斯戴德勒——“难度等级实验”

C、克利尔曼斯和麦克莱兰——将系列反应时任务与人工语法结合; 2、改变实验操纵的程序;

以反应时作为实验的主要指标,对内隐学习进行研究,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反应时新法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巧妙应用;

19

二、内隐联想测验; 作用意义:成功促进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蓬勃发展,同时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在改进完善,不断丰富着发展反应时实验范式的解释能力; (一)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理; 1.实验者: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

2.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练习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3.基本程序:(分为7步) A、呈现概念词的样例;

B、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

C、联合任务一,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 D、对联合任务一进行测试;

E、内容交换,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 F、联合任务二,和联合任务一的反应内容刚好相反; G、对联合任务二进行测试; 4.基本原理: (1)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者两者练习比较紧密,此时的辨认任务就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所以反应速度就快,时间就短;

(2)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认知发生冲突,此时辨别任务缺乏紧密的联系,要依靠意识加工,所以速度慢,时间长;

所以两者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概念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

(二)评价:反应时如何才算反应态度; 1.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相关,即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被试外显态度分数间的相关;——应该尽可能的高;

2.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和简单反应时的相关——应该尽可能低; 3.内部一致性;

4.对所测量的对象的敏感性;

5.抵制两个联合任务呈现先后顺序影响的能力;

(三)内隐联想测验的各种变量; 1.Go/No-Go联想测验;

【以往的内隐测验里面,忽略了速度-准确性权衡原则;】 特点:A、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指数作为指标; B、要求被试对那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忽视另外刺激;

C、在处理时,采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指数d’作为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为击中率;不正确的“GO”反应视为虚报率;将击中率与虚报率之比,转化为Z分数,其差值就为d’分数;

2.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米尔克和克劳尔】 作用:

A、有效避免了内隐联想测验任务顺序对内隐联想测验效果的影响; B、可以用于对多个态度对象的评价;

20

第五章 心理物理学

1860年,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第一节 传统心理物理学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

1.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2.绝对阈限:指的是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3.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4.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5.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A、最小变化法;B、恒定刺激法;C、平均差误法;

(一)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者最小差异法】 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者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间转换点和阈限的位置; 1. 基本的实验程序;

A、刺激系列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 对于递增系列,到被试一次报告“有”,停止实验;递减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无”,停止实验;

B、绝对阈限的测量步骤:

(1)计算每个刺激系列的阈限,被试反应转折处所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2)求出所有系列的均值,便是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 C、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差别阈限的方法步骤:

(1)每次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一个是强度大小不变的标准刺激,另外一个是强度按照递增或者递减顺序变化的比较刺激;

(2)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者递减的方式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或者=;三种情况】 D、差别阈限的计算方法:

(1)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就是“=”或者“-”或者“?”)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 (2)在递增系列最后一次“-”到非“-”之间中点为Ll,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Lu,

(3)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Iu; (4)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PSE】 具体参见课本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