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改进的办法:
(1)将相关研究法建立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 (2)利用交叉-滞后法;【一般策略是:首先获得随时间变化的若干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确定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 4.相关研究法的普遍原则: 不能根据单衣的相关,甚至是交叉-滞后这样复杂相关的研究结果就作出确切的因果判断;因为相关研究法中有存在“第三者”的情况;
三、实验法
(一)什么是实验?(考概念)
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具有一下几个要素: 1.实验假设和推论; 2.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实验控制;【主要工作是:一、尽可能地消除无关变量;二、在无关变量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尽可能加以平衡。】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整个实验中保持无关变量的恒定; (二)实验法的结果; 1.实验符合假设; 2.实验不符合假设; 【典型例子—零结果;零结果是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出现“零结果”的主要原因有:
(1)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自变量是导致某种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误的,而零结果是正确的;
(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3)此外其他的因素也可以导致零结果的—“因变量不够好或者不够稳定”
(4)由于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出现“天花板效应”或者“地板效应”这时也会出现零结果;
(三)对实验法的评价; 1.首先,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较,实验法的主要优点实在于能够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
2.另外一个优点就是:经济
第四节 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伦理; 伦理分为两个部分:
1.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一般原则;2.必须遵守道德规则; (一)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在实验中采取诚实客观的态度,力图报告事实; (二)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1.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诱导抑郁的方法是由费尔滕发明】被试大声朗读与情绪问题有关的60个句子;
欺瞒技术要慎用,仅仅在欺瞒对被试无害,并且保证实验的潜在利益远远超过被试可能愚
5
见的任何危险时,才考虑用欺瞒; 2.确保被试推出自由; 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4.保密原则;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撰写研究报告】 (一)确定课题;【三个步骤:1.选择课题;2.确定实验类型;3.提出假设】 1.选择课题; 【(1)实际需要;(2)理论需要;(3)个人经验;(4)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2.确定实验类型;【两种类型:(1)因素型实验;(2)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又被伍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成为“定性实验”】是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也即探明规定行为的要因的实验; 函数型实验:【定量实验】:是探求各种条件是“怎样”规定行为的“怎样型”实验,也即是探明各种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3.提出假设;【因素型假设和函数型假设】 因素型假设:“如果a,那么b”的形式; 函数型假设关系:用方程式来表示“b=f(a)”,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这个方程式表示b为a 的函数,或者b数量地依存在于a. (二)选择被试【1.人类为被试;2.动物为被试】 1.人类往往是首选为被试; 2.非人类被试的条件:
A、实验程序有可能对人类被试造成身心伤害; B、非人类被试有助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3.减少被试取样出现的偏差的方法: A、随机抽样法:(最基本的方法) B、分层随机取样法;(适用于总体由不同大小的小组和层次组成) (三)确定实验控制; 即:实验设计; (四)数据整合
1.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有: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描述性资料; (1)计数资料:只是反映个体间质的不同,而没有量的差别; (2)计量资料:年龄;智商IQ;反应频率等; (3)等级资料:称为半计量资料;“强.中.差” (4)描述性资料:即非数量化的资料; 2.自变量为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
(有效的计量方式:方差分析——允许进行多自变量和多因变量的数据处理;) 3.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
(有效的计量方法:方差分析;t检验) 4.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 5.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数资料; (五)撰写研究报告; 1.回顾;
2.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过程,以及涉及的信息;
6
3.科学的报告各种数据,以便复检;
4.实验现象于实验报告于实验者自己的观点要区分;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1.变量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条件】:无关变量;相关变量;(研究者研究的变量是:自变量;不研究的无关变量) 【在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因变量)】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的根基;
二、自变量;
(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分为:可以被主试操纵的——内驱力和不可以操纵的——智力等】
指的是: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征因素;包括能力,性别,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受教育水平等; (二)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三、因变量;
(一)因变量的分类;(有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1.客观指标有: (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4)反应目标;(5)反应难度; 2. 主观指标有: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有助于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 (二)对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的记录因变量的变化】 1.反应控制;
A.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 B.途径:通过指导语来实现; C.心理学中规范指导语的要求:
(1)内容确定;主试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
(2)完全;在指导语中,要把握被试应该当知道的事情交代清楚; (3)简单明确;要简单,确保被试能够理解; (4)标准化;一切手续进行都要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选择恰当因变量指标有: (1)有效性,即是效度;(2)客观性;(3)数量化; 常用的指标有:绝对阈限【RL】;差别阈限;反应时;反应持续时间;反应程度;完成量; 7
错误率;完成一定的作业所需时间等; 3.避免量程限制;
(1)影响有效指标的主要是: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造成这两种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指标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的最顶端或者是最低端;
(2)解决办法:尝试着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反应,然后再试着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的任务操作的反应情况;
四、控制变量;
(一)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实验者的某种方式使得被试产生附和主试的期望)
产生此现象的可能因素:互动方式;主试的性别;种族以及伦理观念等; 2.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被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性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奥恩首次发现在实验中让心理学家们认识到这一个问题; 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原因是:人有主观能动性;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 1.排除法;“又叫双盲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双盲控制简单的说就是让实验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缺点:得到的实验结果难以推广;
2.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 缺点:(1)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去;(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常常与其他的技术共同使用;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是把被试平均分配到各处理组去的技术;
优点:不仅能用于被试,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上; 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5.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后通过一定技术统计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主要用于实验前完全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统计控制法【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法;分别加权法】 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前难以控制起到完全效果时的补充;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设计: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主要是用来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目的是在于尽可能减少额外的或未控制的变量,从而增加实验生产有效的一致性的可能性; 一、多变量设计:【多因变量和多自变量】 (一)多自变量实验设计;
指的是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1. 当自变量超额的时候,会产生交互作用;【是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记忆测验的类型:(外显记忆测验和内隐记忆测验) 3.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 (1)效率高;(2)试验控制较好;(3)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