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 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11,18 下载本文

(四)分层作业 必做题

A 1. 如图,在△ABC中,∠ACB的平分线 CE交AB于点E,过点E作BC的 平行线交AC于点D,交∠ACB的外角∠ACG的平分线 于点F. 求证 DE=DF

2.如图,在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DE∥AB, 过点E作EF⊥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 (1)DE=DC=EC;

(2)DF=2DE .

B

D B 3. 如图,已知点D是AC上一点,△DEC是等腰三角形,DE=DC, 且∠BAC=∠ABC. 求证:BC =AD+DE .

A D C D E C E C

F

B A E C G E D F

选作题 如图,AC=BC, ∠C=90°,∠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 过点B作BE⊥AD于点E. 探究BE与AD的数量关系. A B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必做题”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做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五)达标检测

1.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 ∠A=120°,AE=CE, FE⊥AC于点E,交BC于点F. 求证 BF=2CF 证明:∵∠BAC+∠B+∠C=180°,∠BAC=120°,

∴∠B+∠C=60°. ∵ AB=AC,

∴ ∠ =∠ = °. ∵ FE⊥AC,AE=CE,

∴ = .

∴∠ =∠ = °.

4

A

E F C

B

∴ ∠BAF=∠BAC-∠ = °. ∵ 在Rt△ABF中,∠B=30°, ∴ BF= . ∵ = , ∴ BF=2CF .

2.如图,在△ABC中,BD、CD分别平分∠ABC和∠ACB的外角, A 过交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E,交AC的延长线 于点F.线段EF、BE和CF之间又会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请说出它们的关系并证明.

B E D C F

师生活动:学生课上在导学案完成,课上教师订正,小组成员互评.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矫正.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将黑板分成左右两部分,它们对课堂所起的作用分别是:左边让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和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右边是解题板书,给学生示范. 该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利用黑板,起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作用.

倍分 相等 和差 转化 转化 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角平分线的性质; 3.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4.三线合一; 5.等角对等边. 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 例2 证明: 5

六、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节课体现我校的“导学式”高效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

节:1.提出目标;2.典型例题;3.归纳总结;4.分层作业;5.达标检测. 在典型例题环节,精心选择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难易适度”(太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太难,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3道例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分析,掌握分析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举一反三.在归纳总结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时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解题思路、方法和体会(包括解题经验与教训)等等,在积极参与归纳总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

(二)在本节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做法,整堂课体现了课标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课堂上,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互动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自我展示和讲解中发展能力,在交流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

(三)在教学中,将交互式电子白板融入课堂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完成批注,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形象、直观的呈现素材,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达成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进行几何图形的连续变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间的变化与联系,从而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