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下载本文

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1) b.等级规模法则(位序一规模法则):Pr=P1/R §2城市地理学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条件(重点)

1.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先决条件)

a.社会发展 b.交通 c.政治

d.科技文化

2.自然条件对城市的意义和发展的影响(物质基础)

a.地质条件 b.地形 c.气候 d.水 e.矿产

二、城市的职能性质与分类 1.城市的特征 1).集聚特征:人口、经济、生产要素集聚,取得集聚效益 2).产业特征:非农业为主 3).规模特征:人口聚居 4).景观特征:特质环境应和建筑密度 5).物质特征:市政、公共设施集中、完善 6).职能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性质与职能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2)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起的政治、经济 生活等中的作用和承担的任务(区域中的作用/为本市提供的服务)

(1).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 a. 一般职能 b.特殊职能 (2).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

a.基本职能: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提供服务的各种职能。 b.非基本职能:为本市城内居民服务的职能 3)城市职能分类

定性分类 定量分类

三、城市化及其地域特征(难点) 1.城市化

①定义:人口向城市区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区域的过程

具体:社会结构:农业——非农业 人口结构:农业——非农业的城市集中

地域结构:农村——城市 生活方式:城市文明和城市意识的传播扩散

②测度

a. 主要指标法:人口与土地指标。城市人口/总人口 一定时期内转化城市用地水平

21

b.复合指标: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2.城市化类型

a.向心型、离心型 b.外正型、飞地型

c.自力型、他力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d.积极型、消极型 e.景观型与职能型 3.城市化的地域特征

a.城市化过程加快 b.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c.产生巨大的城市带 d.农村地域发生较大 4、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a.阶段性规律

b.集聚与扩散规律 c.不平衡规律

d.城市与工业互动规律 5、城市化基本模式

a.同步城市化 b.过渡城市化 c.滞后的城市化 6、基本发展趋势:

a.多元化趋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b.集群化趋势(城市群) c.国际化趋势 d.网络化趋势 e.生态化趋势 f.逆城市化趋势 四、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地域结构

a.同心园理论 b.扇形学说 c.多核心理论 2.地域结构变化

a.时间、空间变化

b.区原因:历史、经济、社会、行政

§3 乡村地理学

一、乡村与乡村地理学

1、概念 乡村:是介于城市之间,由多层次的集镇、村庄及其所管辖的区域组合而成的空间系统。乡村是与城市相区别的另一类型居民点,是乡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的中心。

2.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 对象:乡村地区

研究内容:乡村社会、人文、资源利用 性质:人文地理学一分支

特点: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边缘性、实践性

22

3.乡村地理学的发展 ①世界:

a.19世纪:乡村聚落的类型、分布、演变: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聚落的历史分析(包括农村聚落的起源、结构与类型)、土地利用问题。

b. 战后—60年代:衰退期。与之相对应,战后城市的重建以及经济发展引发的城市化浪潮,推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高涨。

c. 70年代以来:出现了乡村地理学的“再生”现象,国际地理联合会→乡村发展委员会(乡村系统委员会)(1976)

②中国:

a.解放前:聚落研究

b.解放初:地理学把乡村简化为农业研究

c.改革开放后:乡村发展呼唤地理学,典型地区的乡村地理研究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1)乡村地域划分类型 2)乡村资源和产业结构 3)乡村农业发展布局

4)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5)乡村的能源和交通

6)乡村居民点布局及集镇建设

7)乡村人口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8)协调乡村人地关系

9)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二、乡村聚落

1.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重点) (1)、原始的居住地

原始的居住地一般是指史前时代人类的穴居、巢状树居等非定居式的居住方式。 A.大约在300—150万年前,巢状树居

B.距今大约150-40万年前,人类逐渐脱离了巢居而转向洞居。 C.现在,世界上仍然有大约数十万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生活。 (2)、古代村落

房屋村落的出现,这个时期虽仍有穴居,但已开始由洞穴向房屋、村落发展, 新时期时代出现了农业和牧业的劳动分工,具有了商品交换,出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固定居民点。

(3)、近代村落的发展

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业、手工业城镇。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乡村的发展。

(4)、现代村落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农村的面貌大大改变。如美国的村落,大多经过规划,大农场中布局有现代化的住宅区。

我国农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交通条件也大大改观。

2.乡村聚落的划分

①职能分:按经济活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可分为农业聚落和非农业聚落两种: 农业聚落:

农村:从事耕作业为主的人居住的村落 牧村:从事牧业为主的人居住的村落

23

渔村:水产业为主的人居住的村落

山村:靠生产山地产品业为主的人居住的村落

非农业聚落: 非农业聚落,即不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农村聚落。 集镇:定期进行商品交换的物资集散的地区确

工业村和矿业村:是以工矿生产为基础,吸引了周围地区的农民而逐渐形成的集镇。 文化村:往往以教堂或学校为中心而形成的生活服务中心。 渡假和旅游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大量以旅游、疗养为经济收入的村落。但其人口流动性很大,往往随旅游季节而兴衰。

其他:军事聚落、交通聚落等

②形态分:按聚落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聚居村与散村两种。 集村:多数住宅集合在一起形成集中村落

A、块状村:村落平面呈不规则的块状或近于圆形。多以道路交叉点、泉水、寺庙为中心,有的位于耕地的中心,较大的块状村街道井然,已近于小城市。

B、带状村: 村落平面分布明显沿着某一轴向伸展,如沿河流、山谷、沿灌溉渠、沿山脚分布,或沿公路、街道分列两侧。

C、环状村:村落的分布呈环状,如沿湖岸分布,环山分布。

散村:散村又称星状聚落,是一种零星分布、住宅极少的村落类型,由于耕地分散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形成散村,只有一户或几户人家。常出现在以下地区:

新垦区——地广人稀,为了出工方便住所分散;

牧区——散村对放牧更适合,牧牛区或牧羊区散村最多;

菜农区——因为灌溉和种植制度需要经常而细致的田问管理,也需要散村。 ③行政分:

自然村:地理上形成的自然村落 行政村:行政建制的村 3.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

①乡村聚落与环境关系:相互影响

②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源)是乡村聚落最直接最明显的影

响因素。

③乡村聚落与生产环境:生产的内容、活动半径、土地利用分别影响乡村聚落的类型、

腹地、形态

④乡村聚落与社会文化环境:非物质因子的复杂影响:政治、行政、风俗习惯、宗教、

战争

思考题:1、聚落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城市聚落有何特征?

3、从聚落的角度如何看待城市化现象? 讨论:城市化发展动力 CP7 文化地理学 学时:8学时 教学要点:

? 了解文化地理学分支学科 ? 熟悉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 掌握文化地理的时空分布 §1 概述 一、文化地理学

1、概念: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域系统的形成、意义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