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下载本文

2.人口迁移(流动)的意义: 人口的自由流动(迁移)是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提条件,因此,人口流动(迁移)不仅能增加迁移人口的收入,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土地/工业化发展供就业岗位——劳力不足——产生推拉作用,通过城市化作用,资源得到重新配置,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劳动生产效率提高。

3.迁移类型: ①空间上:

国际迁移(永久性、非永久性):穷国——富国迁移 国内迁移:(地区、城市、乡村):历史上由北向南(清末闯关东、走西口)向东北、向

西迁移。

现代: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城市化:从乡村——城市 ,世界潮流、城市化过程

(中国人口大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如何转化,重要课题有学者预言,中国城市化成将深远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

②时间上:永久性/定期/季节性

③原因划分:工业开发/农业开发/智力开发 4.影响迁移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动机,寻找改善物质 条件的“机会”。过好日子“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择良境而栖”。

②自然生态的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人口迁移,“环境难民” ③社会文化:政治因素、战争(国际难民)、文化宗教信仰 5.人口迁移规律:

(1)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1885年英国地理学家拉文斯坦对人口迁移归纳出7条规律:①距离对迁移的影响。迁移者的主体进行的是短距离的迁移。②迁移呈阶梯性。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周围乡镇人口迁入,使城市郊区出现空缺,再由边远地区的乡村迁来填补。③迁移流与反迁移流。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④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较少实行迁移。⑤性别与迁移。短距离迁移女性多于男性。⑥经济发展与迁移。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⑦经济动机为主。

(2)“引力模型”

美国社会学家杰佛提出,两地间的迁移总人数(Mij)与两地人口数(Pi、Pj)的乘积成正比,与两地距离(Dij)的a次方成反比。公式为:

Mij =kPiPj/(Dij) (3)“推-拉”理论

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的“推力”(如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过剩、经济收人水平低等)把当地居民推出;迁入地必有种种积极因素所形成的“拉力”(如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人、较高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等)把外地农民吸引进来。当然,迁出地也存在吸引其留在原居住地的因素,迁入地也有排斥迁入的因素,在权衡得失利弊之后,才做出是否迁移的决策。

(4)“成本一效益”理论

著名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提出:迁移是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迁移者预期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较大的收益。当迁移收益大于成本时,迁移就有可能发生。

(5)流转理论

1971年美国地理学家泽林斯基认为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相关,也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密切联系。根据人口转变各个阶段的特征,将人口迁移划分为五个阶段:(1)

13

传统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这一的期的人口迁移率很低。 (2)早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迅速增多,出现由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迁移。(3)晚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城市间迁移和其它迁移增多。(4)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时期。低死亡率和低生育率,国际人口迁移增加,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引起的周期性人口迁移和流动增加。(5)未来超先进社会时期(尚未形成)。人口迁移的非经济成分加大,大多数迁移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类似旅游的人口流动大量增加。

(6)“期望收入”理论

它认为迁移能否发生和迁移流量的大小,取决于迁移者在迁入地可能获得的“期望收入”与迁出地实际收人的差距大小。“期望收入”愈高,迁移愿望就愈强烈,迁移流量也越大。即:

Mt=f(Wu-Wk)

Mt为迁移人数,其大小与迁入地的“期望收入”Wu和迁出地的实际收入Wk的差成正比。Wu的大小取决于迁入地的就业概率和迁入地的实际收入,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入”也越高;迁入地的实际收入越高,则“期望收入”也越高。

(7)人口迁移规律

1)迁移机制律—改善生活为动力 2)城乡迁移律---乡村—城市

3)人口结构律---男性多、青年多

4)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呈反比 5)圈层递补律---人口迁移的递补现象 6)双向迁移律---正反迁移并存

7)居住集聚律---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反比 6、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1)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迁移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的迁移因户籍制度的限制受到极大的制约。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的从东部地区的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持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一是大量的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包括四川盆地),向地广人稀的东北、内蒙古、西北和江西、云南、贵州等地迁移。

2) 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

首先,人口迁移的规模有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在业人口迁移率略高于总人口迁移率。 第三,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3)人口流动与“民工潮” §3 人口与发展 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及类型(重点)

①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现象 ②类型:

高高低型——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 高低高型——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 低低低型——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2.影响因素

①自然生理因素——自然增长率 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死亡率 ③政治状况——死亡率 ④医疗卫生

14

⑤生育观念 ⑥人口政策

⑦地理环境与自然完善 3.增长趋势

①世界人口增长由慢→快

②世界人口增长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2%、发达国家<1% 二、当代人口问题的焦点(难点)

1.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发展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世界人口问题:

a.劳动人口失业 b.都市化

c.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 d.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政策:增殖政策(生产)、控制政策(生育) B:中国人口问题:

a.人口总量增长与生存压力

b.人口再生产类型急剧转变与人口老龄化 c.性别比上升 d.人口素质低

e.人口多分布于农村 政策:

a. 抑制人口数量提高质量 b.城市化

c.调节老龄化(移民) 2.主要人口理论的评价 1)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a.理论核心: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导致人口过剩 b.解决办法:积极抑制—消灭过剩人口

消极抑制—限制人口

2)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a.社会生产取决它人口发展

b.“关于两种生产”原理:劳动人口的发展变化与生产资料增长相呼应 c.人口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d.关于“过剩人口”的原理:过剩人口是相对于生产资料对劳动人口的实际要求而言,

不仅相对于生活资料而言。有相对过剩、无绝对过剩的人口。

e.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统一原理 3)适度人口论

a.坎南:经济适度人口论:产业获得最大收益(劳动生产率)人口为适度人口 b.威克塞尔:经济适度人口论:工农业生产达到最大生产率所容纳的人口

c.卡尔—桑德斯:适度人口密度论:一个国家人口在所支配的环境范围内达到最高生

活水平的人口密度。

三、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 1.人口容量

①概念:探讨资源与人口的恰当比例关系

最高人口指:在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最高人口数 最低人口:在一定环境下要保持人口生存下去的最少数量——最低人口

15

②影响因素:各环境因素(水、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因素 2.适度人口论产生和演变(指南P352) 思考题:1、人口迁移有何意义?

2、当代人口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贫困山区人口迁移有何规律?

4、人口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5、如何评价主要人口理论?

6、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材料阅读与思考:P80:人口转变模式

CP4 环境地理学 学时:2学时 教学要点:

? 了解环境及环境科学

? 熟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 熟悉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概述

一、基本概念

1、环境:以人为核心并作用于人类活动的周围一切物质世界,即围绕人群空间的自然和社会物质与数量要素的总和。

2、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3、环境污染:指由于自然环境中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原有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质量退化,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4、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自我平衡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趋势。

注: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环境及环境科学

1.环境系统: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2.关于环境的科学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因环境问题而提出环境科学 1)60年代环境科学:多学科的集合概念

2)70年代后环境科学:形成整体性学科系统(人类—环境系统的有机整体) 3、环境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

介于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的边缘学科。 §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性质问题(有无影响、如何影响)

认识过程(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2.影响:影响生产性质、劳动分工,地域经济经构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 1.影响基本途径:

a.农业资源开发利用 b.工业资源开发利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