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下载本文

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

核心: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

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 实证主义方法论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①②③ P53 缺点:①②③ P53 3、人本主义方法论

中心思想:以人这个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

经济成分。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领域

缺点:唯心主倾向 4、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的概念: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方式,是由各个部分互相依存

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因而部分只能在整体上才有意义。 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结构关系解释事物现象

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类社会组织的空间形式和本质结构,主要内容

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

二、研究方法 (一)、传统的基本研究方法

1.描述法:(知其然)

a.文字表达(分析资料) b.数据表示

c.图表显现(编制地图) d.野外考察

2.比较法: a.时间比较

b.空间比较

3.解释法:(知其所以然)

a.经验归纳法 b.理论演绎法

(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1.科学理论:(哲学方法)

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2.空间模型方法 定性→定量→综合集成方法(计量方法(数理统计)) 3.现代新技术:RS(遥感技术)、GIS、GPS (三)实践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抽样调查、专家系统调查 (2)科技文献资料调查:地理科技文献、因特网 2、社会学方法:(提问:学生概括) (1)现象学方法

(2)时间地理学方法 (3)社会生态学方法 (4)系统分析方法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类型(目的、来源、内容)

2、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目的、目标、方法、步骤、内容) 3、调查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内容、方法)、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4、分析研究:整理、分析—观点与结论

5

5、研究总结与成果评审

§4 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与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拓展) 一、地理学发展的当代趋势

1、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更为广泛深入 2、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为协调统一

3、宏观研究上升到全球变化领域,微观机理过程研究深入发展

4、.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参与了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的解决 5、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历史性更新,理论思维面临重大转变 二、当代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 1、地理系统科学

2、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3、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 三、地理教师的创新素质 1、强烈的创新欲望 2、.广阔的科学视野

3、熟练的信息处理与演示技能 4、高超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艺术

思考题:1、新时期人文地理学研究目的。 2、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及其趋势。 第二篇 理论篇

CP2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学时:8学时 教学要点:

? 掌握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文化理论、可持续发展 §1 人地关系理论(基础核心) 一、人地关系的含义

1.定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起源以来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对地的依赖性,地不依人主观意思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地对人的作用是一种可变的量,人地客观关系永不消失。

2.基本内涵

①人地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关系

②人地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影响→污染) ③有一种因果关系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内容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的系统。 ??供给系统自然??① 结构 ??保证系统?

?人文?物质生产系统? ??人口生产系统?

②形成机制:地理环境(自然给予)--------人类社会(人文索取) 2.研究内容

①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发展趋向

②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风险分析

6

③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结构、调控途径与对策 ④承载力的估算与预测(人口、资源、生态环境) ⑤动态仿真、伏化模拟、调控讨 、演变趋势 ⑥地域分异规律与地域类型划分 ⑦时空差异性研究

三、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思想发展)(重点) 1.天命论

2.地理环境决定论 3.二元论

4.人定胜天论

5.或然论(可能论)

6.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 7.人地关系协调论

四、人地关系的实质与现实课题 1、实质: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制约关系,即

自然给予——人文索取的动态变化关系,是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三者高度偶合关系 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别 ②动态关系

③索取?给予关系 ④协调关系

2.现实课题---可持续发展 §2文化理论(线索) 一、文化与文化结构 1.文化的概念

A.日常中:区分文化的高低,文明与野蛮(文化水平、文化素质修养、文化生活) B.200多种含义:

①列举描述性(包罗万象的整体)

②历史性定义(整个社会的遗传即文化)

③规范性(具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规范)即名文化)

④心理性(文化为人类满足需求欲望,解决问题、调适环境的制度) ⑤结构性(文化为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

⑥遗传性(文化的来源、存在、延续原因是文化遗传) C.中国:“以文教化”

D.总的:广义: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的综合体

2.文化要素:价值观、意义体系、规范、物质文明形态

(1)价值观:判断事物对错的观念、判别人与人、人与地、环境的标准,是文化核心,价值一旦公认,使具有强制性,迫使人人遵守,价值观的具体化就是规范。

(2)意义体系:群体(社会)对事物的能动认识(共同感受和理解),即是文化价值的意义。表达意义的体系的工具有:文字、图画、服饰、表情、动作——符号,意义体系通过符号传递表达文化。

(3)规范:特定情况下的行动、思想、感受的选择标准,包括社会习俗(无多大约束力)、道德态度(严格遵守)、最高形式:法律

(4)物质文明形态:人类历史过程中创造或使用过的具有文化价值或意义的物品,包

7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

3.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4.文化功能:满足人们需求、人类社会粘合剂、培育提高人类素质、制约人的行为 ①人的需求多样性:从低——高层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美.马斯格:生理——安全——友爱——尊重——自我实现

②人在行动前的判断选择:依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进行判断,即以文化作为行为选择标准,而规范化作为价值观的统一认同,使人类社会有机联合在一起,使许多个人转变为组织团体——人类、社会紧密结合。

③人的素质包括度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科学文化(文化程度、水平、发明创新能力)身体素质

④制约人类行为的文化要素有:规范、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法律,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化,人类社会要到以一个有机整体,并产生有序的社会,必然要受约束。

二、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1.形成: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文化适应——文化发展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文明

2.文化的基本特点

a.时代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文化的内容、功能不同,具有阶级性

b.民族性:民族文化为族成员所接受的文化模式,民族文化具有恒定性、排他性、融合性

c.地域性:即文化地域差异性(中外传统文化)

d.承传性:人类文化丰富是人类能力地积累,名人经验、技能并传授给新一代的结果,承传是积累主要手段。

e.可变性:文化具稳定性,通过学习、承传使文化积淀下来,但稳定是相对的,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即随环境条件、文化形态、文化结构而变化

三、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研究(难点) 文化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空间——时间——自然与人文整合——文化综合

文化源——文化区——传播——文化生态——文化景观 (1)空间——文化区 (2)时间——文化扩散

(3)与自然现象——文化生态

(4)与其他文化因素影响——文化整合 (5)综合体——文化景观

(6)人地关系图式:四要素:人、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技术(P44) 1、文化源(文化中心及其转移)

我们把发展较快,文化进步,文化地理环境质量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称

为文化中心。文化源地:(数量和时间意义)作为文化传播扩散的起点的文化要素数量多、影响深刻、广泛、持续时间长对人类具全对广泛意义。

(1)世界文化源地:古文明发源地: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古印第安

(2)文化中心的形成

地理环境为古文化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政治是文化的驱动力;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交流;大批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直接原因。 (3)文化中心的转移 2、文化地理区 (1)文化地理区

是指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即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