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下载本文

人文地理学》课程讲义

主讲 邱国锋 / 俞万源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所创造的各种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全面认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作用及研究领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及实践能力,掌握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科内容,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全球性问题及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课程的重点在于本课程重点在文化地理(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构成、文化的起源和传播)、人口地理(人口分布的数理统计及地理意义、人口迁移机制与人口增长机制、适度人口的内涵及理论和现实意义)、聚落地理(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城市化的趋势与意义),难点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文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开展课堂讨论和课程见习(田野调查)进行能力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包括:以具体地域文化景观为例,分析其构成要求、形成过程;从特定区域的地理要素分析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其对人口空间结构和空间变化过程的影响;以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其人口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课时安排:

总课时:64学时 课堂讲授:56学时 课程见习:8学时

教学提纲(课程教学组)

第一篇 绪论 CP1 绪论

第二篇 理论篇

CP2 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 第三篇 部门篇 CP3 人口地理学 CP4 环境地理学 CP5 行为地理学 CP6 聚落地理学 CP7 文化地理学 CP8 政治地理学 CP9 历史地理学 CP10 旅游地理学 CP11 灾害地理学

教学提纲(第二版教材)--文化地理学、景观地理学

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 CP1 绪论

CP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CP3 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 第二篇 核心篇 CP4 人口与文化

第三篇 物质文化景观篇

1

CP5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CP6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CP7 聚落与城市化

第四篇 非物质文化景观篇 CP8 语言与语言景观 CP9 宗教与宗教景观 CP10 旅游地理

CP11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CP12 人类与人类行为空间 第五篇 前沿篇

CP13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篇 绪论 CP1 绪论 学时:4学时 教学要点:

? 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学科体系 ? 熟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了解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与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拓展知识) §1人文地理学简介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地理学 地理即“地”的理论,也是空间的理论

①概念: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自然地理

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②研究对象:地表物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社会圈(智慧圈)

2.人文地理学

①定义: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

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②特性:

a. 区域性(人文现象的空间、时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 b. 综合性(性质、内容、方法) c. 社会性(研究对象)(人口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对象分布) d. 预测性(战略预见性→指明方向)

③学科性质 :特殊的社会科学(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重点) 1.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空间组织、

人地关系)

广义: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① 区域、空间

②“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核心问题。 2.研究任务(P18)

①对学科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应用价值

2

③文化教育功能:普及人文地理知识 三、人文地理学科体系 1.学科体系

即 自然地理学 或 自然地理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地貌学)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

本书采取的是狭义人文地理学概念和内容

2.学科地位:二分法、三分法:重要的分支学科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重点)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一、产生 漫长过程: 1、地理知识的积累——依赖地理视野的扩展: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为主要内容(李博尔)

2、哲学思想:人地关系论中天命论、人地相关论、人定胜天论。 二、发展:古代——近代——现代 1、古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

为记述性、无论述性著作——记述性人文地理学 古代阶段是人文地理知识的积累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1)人文地理学知识的萌芽 A:古希腊

荷马、埃拉托色尼

B: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的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洪堡、李特尔 C:古中国

《禹贡》及大量的史书、地方志和游记。两大贡献:

一是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2)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

2.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二战以前

①动力:地理大发现、探险活动、科学革命、其他学科进步 ②需要:资产阶级争权夺利,争夺殖民地、商品市场

从记述性——整理材料、解释世界、探索理论阶段(多学派) (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A、拉采尔: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B、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C、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法国学派特别重视小区域研究,重视实地考察 A、白兰士: “人地相关论”。 B、白吕纳:(1869—1930)进一步发扬白兰士的思想,《人地学原理》 (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A、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B、罗士培:适应论。

(4)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3

A、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B、巴罗斯的生态调节论 C、索尔的文化景观学派

D、哈特向的区域学派 见课本第10页

(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承袭德国思想,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二战以后

背景:世界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科技应用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在地理学中心。 (1)研究领域扩大

(2)对人地关系进一步深化 (3)方法手段的巨大革命

①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②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③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现代地理学人文化倾向/应用方向/跨学科方向 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主导:主导一:PRED的协调;主导二:全球化的发展 三、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1) 先秦著作中不同人地观思想的萌芽 (2)秦至南北朝时的人地观

(3)唐至清代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中国近代的人文地理学

1840年至1949年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西方科学思想大量传人中国。西方近代人文地理思想传人中国

3、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

(1)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A 1949—1979,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一枝特秀,人文地理学衰落 B 1980—1990,人文地理学复兴,人文地理学科普及 C 1990- ,人文地理学全面发展提高 (2)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A 理论体系松散

B 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不平衡 C 人文地理学创新艰难

(3)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A 实用方向发展 B 应用方向发展 C 综合化倾向 D 强化开放意识 E 深化可持续发展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难点) 一、方法论

1、经验主义方法论

特点:①观察是其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得出结论

②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缺点:很难提出假设和发展理论

2、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即对任何事物全乎科学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