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内容讲解】 一、微生物
概念: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 ) 三型 八大类 特点 无细胞结构,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亚病毒和朊粒) 单一核酸; 活性细胞内寄生。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仅有原始核;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体、立克次体 缺乏完整的细胞器。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有丝分裂进行繁殖; 有多种完整的细胞器。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寄居人类) 正常菌群:指定居在人类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上的各类非致病微生物,非但无害,而且具有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和提供某些营养物的作用。
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原属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不会引起疾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微生物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此时该菌可致病。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是医学微生物中要研究的主体。
二、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对人类致病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只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很小一部分。 临床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临床微生物学:
属于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
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3.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 ①病原学诊断; ②药物敏感试验;
③环境、器械等微生物学调查; ④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质量; ⑤细菌学分型试验和同源性分析; ⑥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
⑦建立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体系,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思路与原则 1.确保分析前质量 临床标本可靠 2.全面了解机体正常菌群
3.保证检验质量、快速准确提供信息
4.微生物学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 结合患者病情,并对分离菌进行定性、定量及定位分析,方可保证检验结果符合临床诊断 5.加强与临床联系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现状、发展和展望 (一)感染性疾病的现状 1.易感人群不断增加
2.新病原体不断出现、已控制的病原体死灰复燃 3.感染因子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4.细菌耐药和医院感染的问题日趋严重 (二)快速诊断方法的发展 1.改变流程、缩短报告周期 2.非培养快速鉴定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 (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五)愿景和展望
【例题】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病毒 D.细菌 E.立克次体
【正确答案】C
【例题】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 B.骨骼 C.肌肉 D.血液 E.外耳道
【正确答案】E
本章小结:
答疑编号5]答疑编号5] [
[
一、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临床微生物的思路和原则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 考点
◇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 细菌的基本结构 ◇ 细菌的特殊结构 ◇ 细菌L型 【内容讲解】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大小:形体微小,通常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形态: ◇ 球菌
◇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和八叠球菌 ◇ 杆菌 ◇ 螺形菌
◇ 弧菌;螺菌
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①培养条件;②机体内生态环境;③环境中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物质。
二、细菌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1.细胞壁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①维持菌体固有形态并起保护作用
②与细胞膜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存在微孔) ③细胞壁上的抗原决定簇,决定着菌体的抗原性(蛋白) ④细胞壁是鞭毛运动的支点
+
◇ 革兰阳性菌( G菌)
-◇ 革兰阴性菌( G菌) 化学组成
◇ 基本成分:肽聚糖
+
◇ 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
-◇ G菌特有成分:外膜 肽聚糖
细胞壁(革兰阳性菌)
细胞壁(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2.细胞膜 (1)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 结构——脂质双层
化学成分——脂质、蛋白质、少量多糖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①物质转运 ②生物合成 ③呼吸作用 ④分泌作用
中介体:又称中间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管状囊状结构。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有人称之为类线粒体。 3.细胞质
(1)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2)核质:一条细长的闭环双链DNA反复盘绕卷曲而成的块状物。核质决定细菌性状和遗传特征,是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链闭环DNA分子,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胞质颗粒:又称内含物,包括多糖(如糖原、淀粉等)、脂类、磷酸盐等。异染颗粒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白喉棒状杆菌)。 (二)特殊结构 1.荚膜
概念: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黏稠性物质。
功能:
①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细胞因子的伤害) ②致病作用(肺炎链球菌) ③抗原性
④鉴别细菌的依据(荚膜肿胀实验) 2.鞭毛
概念: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 分类: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功能:
(1)细菌的运动器官
(2)致病作用(有利于细菌进入粘液层) (3)抗原性(其本质是蛋白质)
3.菌毛
概念:极其纤细的蛋白性丝状物。菌毛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硬而多,须用电镜才能看到。 种类及功能: ◇ 普通菌毛: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 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结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经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雄性菌(F+菌),雌性菌(F-菌)
4.芽胞
概念:某些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脱水浓缩而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生物学意义:
(1)某些疾病的潜在传染源
(2)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3)具有重要鉴别价值(大小、位置,破伤风,芽孢位于顶端,肉毒梭菌押宝位于中间部位) (4)芽胞在适宜条件可以发育成相应的繁殖体
三、细菌L型(非典型形态与结构)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在某种情况下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可遭破坏,或当其合成受到抑制时,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原生质仅被一层胞膜包绕,一般呈球形,称原生质体。革兰阴性菌经溶菌酶处理后,因其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且可保留某些或全部的外膜保护,内部渗透压又比革兰阳性菌低,故形成一种对低渗环境具有一定抵抗力的圆球体,或称原生质球。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通常将能有效生长和增殖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称为细菌L型。因是在法国Lister研究院最早发现这种细胞壁缺陷细菌,故取Lister的第一字母L命名。细菌L型呈明显的多形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卵圆形、膨大的杆状或长丝状。染色时不易着色,染色性常发生变化。革兰染色大多呈阴性,被染成红色,且着色不均匀;由于细胞壁缺陷程度不一,在同一视野中可出现阳性、阴性混杂现象,或菌体内出现革兰阳性浓染颗粒。细菌L型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对渗透压敏感,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培养时必须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细菌L型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可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
①“油煎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菌落较小,中心致密并深陷人琼脂中;四周较薄,由透明的颗粒组成,在低倍镜下观察菌落呈“油煎蛋”状。 ②颗粒型菌落(简称G型菌落):整个菌落由透明的颗粒组成,无致密的核心。 ③丝状菌落(简称F型菌落):菌落中心如典型L型菌落,但周边呈丝状。 【例题】细菌的测量单位是 A.km B.nm C.cm
D.mm E.μm
【正确答案】E
【例题】具有黏附能力的细菌结构是 A.荚膜 B.鞭毛 C.菌毛 D.芽胞
E.中介体
【正确答案】C
【例题】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B.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C.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D.破坏细胞膜
E.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答疑编号5]答疑编号5] [
[
【正确答案】C
[答疑编号5]
【例题】革兰阴性菌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壁磷壁酸 C.膜磷壁酸 D.外膜 E.脂类
【正确答案】D
[答疑编号5]
【例题】关于细菌L型,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细菌L型是遗传性变异的细菌
B.细菌L型是细菌失去细胞壁所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 C.细胞壁的缺陷主要是肽聚糖的缺陷
D.细菌L型在脱离诱导剂后可回复为原来的细菌
E.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导致细菌L型的形成
【正确答案】A
[答疑编号5]
本章小结: 一、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L型
细菌的生理
● 考点
◇ 细菌的化学组成 ◇ 细菌的物理性状 ◇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 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 细菌的代谢 【内容讲解】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基本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
特有的化学物质: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DAP)、吡啶二羧酸(DPA)、2-酮基-3-脱氧辛酸(KDO)、脂多糖(LPS)等。
细菌含有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核酸。RNA主要存在于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则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占细菌干重的3%左右。DNA作为细菌的遗传物质是指导细菌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的DNA碱基配对是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鸟嘌呤(G)与胞嘧啶(C)。每种细菌DNA中的G+C含量摩尔百分比有一定范围,变化不大,不受菌龄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可作为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 带电现象
◇ 表面积 细菌体积虽小,但单位体积的表面积远比其他生物细胞要大。细菌的表面积大,有利于菌体内外界的物质交换,故细菌生长繁殖迅速。
◇ 光学性质 细菌细胞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在菌体上,一部分光被吸收,另一部分光被折射,故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菌数越多,浊度越大。
◇ 半透性与渗透性 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使细菌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具有半透膜性质,可允许水分子通过,而对其他物质则有选择性通过作用。细菌吸取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均有赖于这种通透作用。革兰阳性菌体内渗透压高达506.625~2533.125Pa;革兰阴性菌也有506.625~607.96Pa。细菌具有坚韧的细胞壁,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并能保护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中不致膨胀破裂。
三、细菌的营养 1.营养类型
2.营养物质
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等五类。 3.营养机制 转运的方式:①离子转运;②透性酶转运;③磷酸转运系统。 转运途径:①被动扩散;②主动吸收;③基团转位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2.合适的pH 7.2~7.6 3.适宜的温度 35~37℃ 4.必要的气体 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可将细菌分为:
(1)需氧菌:必须在有氧(空气)的情况下才能生长。 (2)微需氧菌:在5%~6%的低氧环境中才能生长。 (肠道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3)厌氧菌: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 (4)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 CO2(5-10) %生长(脑膜炎奈瑟菌) 五、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方式:无性二分裂 代时:20~30min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长曲线:
(1)迟缓期:适应阶段
(2)对数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典型 (3)稳定期: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4)衰亡期:细菌死亡逐渐增多,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
酶催化整个细胞的全部代谢活动 能量代谢
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是以生物氧化作用而获得的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大多数为革兰阴性菌合成的菌体脂多糖 (2)毒素:
-◇ 内毒素:G菌的脂多糖
+
◇ 外毒素:G菌产生的蛋白质,毒性强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3)侵袭性酶:有些细菌还能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如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 注:毒素和侵袭性酶在细菌致病性中甚为重要 (4)色素: ◇ 水溶性色素 ◇ 脂溶性色素 注:有鉴定作用 (5)抗生素 (6)细菌素 (7)维生素
【例题】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 A.充足的营养 B.合适的酸碱度 C.适宜的温度 D.必要的气体 E.琼脂
【正确答案】ABCD
[答疑编号5]
【例题】细菌特有的化学物质有 A.肽聚糖 B.磷壁酸
C.二氨基庚二酸(DAP) D.吡啶二羧酸(DPA) E.脂多糖(LPS)
【正确答案】ABCDE
[答疑编号5]
【例题】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正确答案】B
[答疑编号5]
【例题】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
【正确答案】D
[答疑编号5]
本章小结: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五、细菌的合成代谢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考点
细菌的遗传物质
细菌的变异现象
细菌变异的机制
【内容讲解】
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染色体
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存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
为一条环状闭合双螺旋长链,反复折叠扭曲形成负超螺旋结构,减少了二级结构右手螺旋张力,使其结构更趋稳定;同时,负超螺旋的存在使复制又能不断向前推进,并为复制起始阶段解链提供所需能量。
细菌的基因结构呈连续性、几乎无内含子,因此,转录后的DNA不需加工剪切即可产生成熟的mRNA。细菌DNA复制和表达,大多数细菌的基因组中只有一个起始点顺序,复制时成团的DNA解开成环状。由DNA经过RNA到多肽链的过程,即基因表达的过程。 (二)细菌质粒
可呈线状或超螺旋状。
概念: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闭合环状双股DNA,有时也
质粒的基本特性:
①质粒DNA的复制为不依赖细菌染色体而自主复制; ②可自行丢失和消除; ③转移性;
④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种类 F质粒(致育质粒或致育因子) R质粒(耐药性质粒) Vi质粒(毒力质粒) 细菌素质粒(如Col质粒) (三)细菌转位因子 概念:为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重复,它可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内的位置,从一个基因组移动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分类:
①插入序列:两末端为反向重复顺序和转座有关的基因组成,不携带其他任何已知和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是最小的转位因子。
②转座子: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一些结构基因,能整合到受体DNA的多个“热点”上。 ③转座噬菌体:一些具有转座功能的溶原性噬菌体。
质粒的种类 作用 可编码性菌毛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编码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编码大肠埃希菌产生大肠菌素
二、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与结构变异
如细菌的L型形态呈现高度多形性且对渗透压敏感,在普通培养基中不能生长。细菌的一些特殊结构,如荚膜(肺链)、芽胞、鞭毛(H O变异)等也可发生变异。
菌落变异(S-R变异)
病毒突变株 是一种空斑突变株,是有些病毒在敏感细胞内连续培养传代过程中产生大小、外形不同于野生型的空斑。
毒力变异
有毒力减弱和增强两种。卡介苗是一株毒力减弱而保留抗原性的变异株,预防接种对人不致病,却可使人获得免疫力。
耐药性变异
其产生可通过细菌染色体耐药基因的突变、耐药质粒的转移和转座子的插入,使细菌产生一些新的酶类或多肽类物质,破坏抗菌药物或阻挡药物向靶细胞穿透,或发生新的代谢途径,从而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造成临床药物治疗的失败。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热源性变异酶活性变异基因的突变
(一)基因的突变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基因突变的规律 (1)自发突变和诱导
69
一般细菌每分裂10~10次即可发生一次 (2)随机突变和选择
突变是随机和不定向的,细菌染色体上数千个基因中哪个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何种性状的改变均不是由外界因素决定。
(3)突变和回复突变
某种细菌在自然环境下大多数所具有的表型菌株称为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后的菌株则称为突变型株。经过再次突变又可成为与野生型相同表型的过程称为回复突变。
(1)碱基的置换
突变的类型
· 转换 · 颠换
(2)碱基的插入和缺失——移码突变 (3)转位因子的插入
(二)基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 1.转化 2.转导 3.接合
4.溶源性转换 5.原生质体融合
1.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提供的游离DNA片段整合重组,使受体菌的性状发生变异的过程。(受体菌处于感受态之中)
2.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基因改变的过程。
普遍性转导
3.接合:受体菌和供体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所带有的F质粒或类似遗传物质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
4.溶原性转换:是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遗传型变异。
5.原生质体融合:两种经过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混和可发生融合,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发生细菌染色体间的重组。
四、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例题】细菌形态和结构变异包括 A.细菌的L型变异 B.有荚膜变异 C.芽胞变异 D.鞭毛变异 E.菌落变异
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答疑编号5]
【正确答案】ABCD
【例题】研究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 A.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B.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C.在疾病预防方面的应用 D.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E.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答疑编号5]
【正确答案】ABCDE
【例题】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存在于 A.染色体和质粒中 B.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C.染色体和转位因子中
D.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E.染色体、质粒、温和噬菌体和转位因子
[答疑编号5]
【正确答案】D
【例题】介导细菌间接合的物质是 A.鞭毛 B.菌毛 C.普通菌毛 D.性菌毛 E.核糖体
[答疑编号5]
【正确答案】D
本章小结:
一、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菌的变异现象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转移与重组) 四、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 考点
◇ 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 ◇ 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 细菌的分类方法
【内容讲解】
一、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
(一)细菌与原核生物界
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支原体归属于原核生物界 其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真菌与真菌界
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真菌界 (三)病毒与病毒界
病毒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归属于病毒界 病毒的分类等级依次为科、属、种
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一)细菌的分类单位
◇ 细菌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 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 ◇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 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相近的属归为科,依次类推。 标准菌株:具有该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
◇ 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都以标准菌株为依据 ◇ 标准菌株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二)细菌的命名
采用拉丁文双命名法:
属名 (名词大写) + 种名 (形容词小写)(印刷用斜体) 例: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中文名: 种名 + 属名 例: 结核分枝杆菌
(三)细菌的分类系统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
也有采用CDC(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分类系统。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
(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 1.传统分类法
原则:生物的基本性质主次原则。
按细胞形态、革兰染色性、鞭毛及代谢特点作为较高一级分类依据。 科、属、种的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 2.数值分类法
原则:细菌的基本性质同等重要原则
采用标准化、成品化和配套生化反应试剂条,检测细菌的数十个生理生化特性。
阴阳性结果—数字—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比较、测定相似度—区分细菌的种群—确定细菌亲缘关系 (二)遗传学分类法
以细菌的核酸、蛋白质等在组成上的同源程度分类。目前较为稳定的遗传学的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 1.DNA G+C mol测定,简称G-C比。 2.核酸同源值测定。
3.核糖体RNA碱基序列测定。 【例题】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 纲 B 目 C 科 D 属 E 种
【正确答案】E
【例题】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类系统是 A 伯杰 B CDC C 传统 D 数值 E 遗传学
【正确答案】A
【例题】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 A 纲 B 目 C 科 D 属 E 种
答疑编号5]答疑编号5] [
[
[答疑编号5]
【正确答案】CDE
本章小结:
一、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
微生物检验概述
考点: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与要求 标本采集与运送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
【内容讲解】
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
1.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2.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用药的信息。 3.为医院感染提供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性动态信息。 4.改进或更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要求 1.快速、准确地提出检验报告。
2.检验人员必须有较丰富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熟练、正确的操作技能,必须养成有菌观点和无菌操作的习惯。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必须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并参加和接受质量控制考核。 4.重视实验室消毒灭菌工作。
三、诊断试验的选择原则 1.选择有鉴定价值的试验
要对两种细菌进行鉴定,须选择一项两种菌呈现截然不同结果的试验,即一种菌呈现阳性(阳性反应的菌株阳性率须大于90%),另一种菌为阴性(阴性反应的菌株阳性率应小于10%),这项试验才有鉴定价值。否则,就没有鉴定价值。
2.选择简易、快速、方便的试验
(1)鉴定一种细菌可能有多种特异的方法,没有必要逐一进行试验,只选择其中一或两种达到目的即可,多选无意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耐热DNA酶试验、甘露醇分解试验均阳性,只选较简单的凝固酶试验就足够了。
(2)选择操作简便、快速的方法。
(3)选用复合培养基,一次操作可同时看几个生化反应,如克氏双糖铁(KIA),动力靛基质脲酶(MIU)等。
3.综合考虑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敏感性=所有阳性结果数/所有感染病人数,试验敏感性越高,假阴性结果就越少。特异性=阴性结果总数/未感染病人数,特异性越高,假阳性结果越少。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相互联系的,试验的敏感性增加,会使特异性下降,反之亦然。
四、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标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正误,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早期采集: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而且必须在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2.无菌采集:应无外源性污染。
在采集无菌标本时,应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对于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应由底部取活组织检查;对于从正常菌群寄生部位(如口腔)采集的标本,应明确检查的目的菌,在进行分离培养时,采用特殊选择性培养基。
3.根据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
4.采集适量标本:采集量不应过少,而且要有代表性,同时有些标本还要注意在不同时间采集不同部位标本。
5.安全采集:采集标本时不仅要防止皮肤和黏膜正常菌群对标本的污染。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
(二)标本的处理
一些对环境敏感的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应保温并立即送检,而其他所有的标本采集后最好在2h之内送到实验室。若不能及时送检,标本应置于一定环境中保存,如尸检组织、支气管洗液、心包液、痰、尿等标本应保存在4℃环境中。脑脊液、滑膜液等则要在25℃保存。一般情况下,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
病人标本中可能含有大量致病菌,不管标本运送距离远近,都必须注意安全防护。标本切勿污染容器的瓶口和外壁,容器必须包装好,防止送检过程中倒翻或碰破流出。对于烈性传染病标本运送时更要特别严格,必须按规定包装,由专人运送。
厌氧性标本应放在专门的运送瓶或试管内运送,有时可直接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运送。
五、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方法 鉴定类型 速度 直接镜检 初步诊断 5~10min 免疫荧光(直接法) 快速诊断 1~2h 乳胶凝集 快速诊断 15~30min 对流免疫电泳 快速诊断 2h 气-液相色谱 鉴定 1.5~2h DNA探针 快速诊断、鉴定 1~3天 PCR 快速诊断 数小时 微量鉴定系统 鉴定 3~6h 常规法 确定诊断 数天或以上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1.形态学检查 2.分离培养技术 3.生物化学试验 4.血清学试验 5.动物试验 6.免疫检测技术 7.发光分析技术
8.鲎试验(检测内毒素) 9.分子生物学技术 免疫检测技术:
微生物学中常用的免疫检测技术包括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荧光技术 酶免疫测定 皮肤反应
发光分析技术:
依赖酶或化学反应释放能量引起发光物质(如鲁米诺、荧光素等)发光的检测方法。 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敏感度高、无污染特点。 根据发光原理,主要分为生物及化学发光两种方法。 鲎试验(检测内毒素):
基本原理是内毒素在碱性金属离子存在下激活鲎试剂中凝固酶原转变为凝固酶,凝固酶使存在于鲎试剂中的凝固蛋白原生成凝固蛋白,产生凝胶。凝胶的形成速度及其坚固程度与内毒素浓度有关。鲎试验阳性表明有革兰染色阴性菌或内毒素血症,也可用于生物制品或注射液的内毒素污染检测。 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生物体的基因组DNA片段及其转录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基因诊断技术可克服病原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低及速度慢等不足之处,并可用于流行病学的大量现场筛查工作。
六、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 (一)实验室感染来源
1.在检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危险的微生物气溶胶。
2.接触感染材料或使之附着于衣服带出室外以及其他偶然事故如菌液滴落于物体表面,注射时不慎刺破皮肤等。
(二)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
1.任何污染材料未经消毒不能拿出实验室。
2.液体废弃物必须收集在防漏、未破的容器内,经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处理。 3.对剩余标本、接种过的培养基、菌种等丢弃前均需适当消毒。
4.动物房的废物在处理前及动物笼被清洗前均需消毒,最好经高压蒸气灭菌。 5.对于任何有污染的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片等在处理前不要用手接触。 (三)微生物实验室的室内质控 1.对细菌检验人员的要求; 2.操作手册;
3.仪器设备的功能监测; 4.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5.试剂、染色液以及抗生素的质量控制; 6.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
7.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及室内质量的全面控制。 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有 A、早期采集 B、无菌采集
C、根据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 D、采集适量标本 E、安全采集
ABCDE
关于标本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B、痰、尿等标本应保存在4℃环境中 C、细菌培养的标本保存时间可超过24h D、厌氧性标本可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送检E、脑脊液标本要在25℃保存
C
室内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 A、实验室手册
B、常用仪器设备的检测 C、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D、试剂的质量控制 E、全体技术人员的水平
答疑编号5]答疑编号5]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ABCDE
[答疑编号5]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 考点
显微镜的种类及应用 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 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 【内容讲解】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染色标本检查法
显微镜是观察细菌形态所必备的基本工具。 形态学检查(镜检)的意义: 可以迅速了解标本中有无细菌及大致的菌量;
根据细菌形态、结构和染色性有助于对病原菌的初步识别和分类,为进一步作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提供依据。
可得到初步诊断,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普通光学显微镜
以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为波长的一半,即0.25μm。
暗视野显微镜
多用于检查不染色的活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及运动观察。 相差显微镜
利用相差板的光栅作用,将光相的差异转换成光的强度的差异,使细菌中的某部分结构比其他部分深暗,衬托出鲜明的对比。
本法主要用于检查不染色活细菌的形态及某些内部结构。
荧光显微镜
以高压汞灯产生的紫外光或蓝紫光为光源细菌经荧光素染色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即可激发荧光,在暗色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发射荧光的细菌。 用于细菌、病毒等的诊断或鉴别。
电子显微镜
以电子流代替光源
能分辨1nm的物体,细菌的表面形态和内部超微结构均能清楚地显现。 扫描电子显微镜:适于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的观察。 透射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 二、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
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 压滴法 悬滴法
毛细管法:厌氧菌动力观察
动力判断:细菌如有动力,有明显的方向性位移;
细菌如无动力,受水分子撞击细菌呈现布朗运动,只在原地颤动而无位置的改变。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染色性、特殊结构(芽胞、荚膜、鞭毛)、异染颗粒等。 常用染料:
①碱性染料(basic dye)—带正电染料。其阳离子部分为发色基团,可与细胞中带负电的组分结合。 如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②酸性染料(Acid dye)—带负电染料。其阴离子部分为发色基团,可与细胞中带正电的组分结合。 如伊红、刚果红等。
③复合染料—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复合物。
如瑞氏染料(伊红美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 细菌染色法 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单染色法
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染色的方法,称为复染色法或鉴别染色法。 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方法:
结晶紫——碘液——95%酒精——稀释石炭酸复红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临床意义:
+- 鉴别细菌:将所有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 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
选择药物参考 +-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大多G菌的致病物质是外毒素,而G菌大多能产生内毒素,两种致病作用不同。
抗酸染色 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 临床上主要用于结核病、麻风病等的细菌检查。 疑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标本,经抗酸染色后,若查见红色抗酸杆菌,可报告为“找到抗酸分枝杆菌”,即可作出初步鉴定。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例题】用于观察细菌超微结构的显微镜是 A、普通光学显微镜 B、暗视野显微镜 C、相差显微镜 D、荧光显微镜 E、电子显微镜
【正确答案】E
[答疑编号5]
【例题】不属于细菌形态学观察的是 A、平板分区划线观察单个菌落 B、革兰染色观察细菌染色性 C、鞭毛染色观察细菌的动力 D、光镜观察细菌形态
E、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细菌动力
[答疑编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