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下载本文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七、理解默写

1、描绘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描写了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最能突出桃源人生活幸福美满、恬淡自足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的原因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八、内容理解

1.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2.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6.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7.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8.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6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9.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至少三个)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九、文章主旨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写作手法 1.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2.巧妙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引起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能偶然发现这片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色的美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