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下载本文

“六个一”:背诵一句名言、办好一期墙报、开好一次班会、做好一件事情、组织一次展示、进行一次评选。我们先后以“律、礼、智、和、信、孝、仁、俭”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将习惯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营造“真情实景中的习惯养成教育”。3、以评价为导向,将习惯教育长效化。在过程性评价中,我校开展“形象班级评选活动”,鼓励班主任创新班级管理方法,提高管理实效;在家校联系中,通过月初“致家长一封信”,月末发放“家庭反馈评价表”,确保习惯养成教育的无空隙对接。最后,综合各项成绩,评选“星级青年”。抓实评价,巩固了习惯教育成果,让其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4、是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双线发展,以对学生进行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与人合作、自主读书、认真写字、动手实践、完成作业8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来推动习惯教育向纵深发展。5、课题研究,促进养成。去年10月份,我校刚刚申报了市级教研课题《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将主要就有关中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探索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探索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如何拓宽,探索如何形成科学系统的培养策略与方法。探索怎样对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状态进行评价。 一个好习惯,就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下无声却能积少成多,汇集成海。我校正是因为习惯教育持之以恒,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等素质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减负增效的催化剂,有力推动了整个学校面貌的改变。学生和谐相处,学校和谐发展,教师敬业奉献精神日益剧增。学校办学档次得到提升的同时,教师专业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七).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25

1.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的整合,其中,教材与环境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即教师能否按优质课的价值取向发现、创设并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我校提出了“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宗旨,开发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逐步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目标,采用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课程建设工作。

2007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初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没有现成的课件,甚至没有相应的配套练习。为了顺利推进新课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各学科科组长参加的课程委员会,我们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指导教师一是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资源,二是恰当用好网络媒体资源,三是依靠省、市教研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四是挖掘学生、家长以及共建单位的背景资源。在总结2007年以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舒兰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和《舒兰一中学生研究性课程学习手册》,制订了高一级拓展性课程方案。2009年10月制订了《舒兰一中高中课程设置及选修课指导意见》、《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选修课方案》,全面开设必修、限定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课程,重点抓好任意性选修课程的开设,落实教材、时间、地点、授课教师人选,以及教学评价与管理。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局的课程指导意见,依据学校实际,2010年9月制订《舒兰市第一中学中远期课程发展规划》、《舒兰市第一中学三级课程实施规划》、《舒兰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划》并不断更新和完善,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资源进行课程建设。学校

26

还从课程目标、教师专长、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研究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制订课程开发计划,2011年10月形成《文化作文》等17册校本课程教材,编印了课程改革专刊《探究与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成果集《自主 探究 实践 创新》。

活动课是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舒兰一中早在80年代就把活动课作为开发学生潜力、发展学生特长的突破口之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形成了学科竞赛辅导课程、知识拓展讲座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等活动课程。建立了广泛的实践基地网络,为同学们搭建实践、锻炼的大舞台。

我校从2011年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对校本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不断进行实践、思考与完善。在实践中形成了高一“班级确定主题下自由选题”和高二“学科背景下自由选题”的研究性课程操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班级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科任老师资源,调动班级学生进行研究性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而班级的特色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2.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的中心环节。舒兰一中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举措”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实施以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7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利用学校的德育优势,把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加强了突出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主要体现在:

突出一个中心——优化教学过程,探索“启发、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两个风气——教风、学风,以严谨的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落实“两风两习惯”;

实施“三自”模式——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

贯彻四个原则——突出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的整体性、主体性、操作性和循序性;

处理五个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加强思想教育的关系、打好基础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抓好六个环节——预习准备、课堂探究、课后训练、收集整理、总结归纳、拓展提高;

养成七个习惯——阅读、观察、思考、质疑、实践、训练、归类; 培养八种能力——阅读识记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最终形成了“把质量的目标管理落实到学科教研组,把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把质量管理的措施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促进了舒兰一中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