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题 下载本文

9、 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自我追求等。 10、 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

11、 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 (撤消惩罚) 之分。 14、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

15、 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 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

17、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 20、 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

21、 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 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 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 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 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 。(7.1)

27、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 (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 。(8.1)

29、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 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 31、 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9.1)

33、 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 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 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2、 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

103、 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104、 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

105、 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 、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6、 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107、 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 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 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

1、 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 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 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 学习动机的种类 (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 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 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 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