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四 川 省 峨 眉 山 市 黄 湾 地 区
地 质 认 识 实 习 报 告
学 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班 级:地质1501 学生姓名:邱寿斌 学 号:5120152182 指导老师:梁 斌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6年3月20日
1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目录
1 绪言 ............................................................................................................... 4
1.1 地理位置 ............................................................................................. 4 1.2 地形地貌 ............................................................................................. 5 1.3 气候 ................................................................................................... 5 1.4 交通 ................................................................................................... 6 1.5 地质概况 ............................................................................................. 7 1.6 实习概况 ........................................................................................... 12
1.6.1 实习目的 ............................................................................... 12 1.6.2 实习内容及要求 ...................................................................... 12 1.6.3 实习时间 ............................................................................... 12 1.6.4 前期准备 ............................................................................... 12
2 地层 ............................................................................................................. 14
2.1 概述 ................................................................................................. 14 2.2 二叠系 .............................................................................................. 15 2.3 三叠系 ............................................................................................. 15 2.4 第四系 ............................................................................................. 22
2.4.1 冲积物 ................................................................................... 23 2.4.2 洪积物 ................................................................................... 23
3 岩石 ............................................................................................................. 24
3.1 概述 ................................................................................................. 24 3.2 沉积岩 .............................................................................................. 24 3.3 火成岩............................................................................................... 25 4 构造 ........................................................................................................... 27
4.1 褶皱 ................................................................................................ 27 4.2 断层 ................................................................................................. 28 4.3 节理 ................................................................................................. 29 5 新构造运动 ................................................................................................. 31
2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5.1 实习所见到的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 .................................................... 31 5.2 河流阶地 ......................................................................................... 31 5.3 紫澜洞、紫澜泉 ............................................................................... 33 6 结束语 ...................................................................................................... 35 附录一 实习精彩瞬间 ............................................................................... 38
7.1 指导老师梁老师与我们 .................................................................... 38 7.2 合照 ................................................................................................ 44
3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1 绪言
1.1 地理位置
峨眉山(经度:103.48纬度:29.59)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米。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美称。 因为高度可观、面积庞大,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战。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轻松登临,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十数日始上山顶。无数慕名猎奇的游客远涉重洋,几经周折,始满数载愿惬意离山。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揽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4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1.2 地形地貌
峨眉山位于四川地台的西南边缘,这里发育着峨眉大断层、观心坡断层、挖断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其中以峨眉断层规模最大。它对本区地貌发育以及地貌单元的划分起着控制作用。北东向的峨眉大断层与北西向的观心坡断层,将峨眉背斜分割成三角形断块。自白垩纪末的地壳与动(四川运动)以来,这一断块伴随着强烈的褶皱、断裂运动,开始逐渐升起,并奠定了本区地貌的基本骨架。第三纪末,由于喜山运动,印度板块向西藏地块强烈碰撞,她所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影响到整个亚洲东部。一次一次强烈挤压,使峨眉山体沿峨眉大断层面向上滑移,致使峨眉断块抬升,到第四纪中期(100多万年前)已上升2000多米,在近数十万年中,又上升1000米左右。于是形成了一座拔地而起的断块山。除峨眉大断层及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峨眉山主体)强烈上升外,在观心坡断层北侧(纯阳殿、凤凰坪一带)以及山麓外侧(黄湾、二峨山等地),也有所上升,但上升的速度不同。
1.3 气候
峨眉山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平原部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峨眉山景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早晚略添衣着即可。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5℃,游客需备足衣物。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人行云中,风寒雨骤,气温比山下报国寺等处低约10℃左右。山上为游客准备了大量棉大衣,可供游人租用。峨眉山中间有一条“界线”,山下被称为“阳间”,山上被称为“阴间”。
5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积云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在峨眉山的那条界线的位置。因此,游人在金顶时时常会听见雷声,但只有“阳间”在下雨,“阴间”不会下雨。
1.4 交通
航空
峨眉山风景区紧临成都、重庆、绵阳三大空港,每天均有多次国内、国际航班。其中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离峨眉山约120公里,下车可乘坐成绵乐城际高铁,从双流机场站直达峨眉山站。再乘坐公交,只需一站即可到达景区。
峨眉山铁路
峨眉站是成昆线上的主要站点,游客可乘K145、K113、K165等列车到峨眉火车站下车。峨眉火车站在峨眉山市城区内,距离峨眉山景区约10千米,乘车约15分钟。成昆铁路复线和成贵高铁计划2020年前完工,也将从峨眉通过,交通更加便捷。
成绵乐城际高铁
峨眉山高铁站属于成绵乐城际铁路南段的终点站,直达峨眉山景区。到乐山高铁站仅15分钟,实现峨眉山-乐山大佛无缝对接。四川省成(成都)绵(绵阳)乐(乐山)铁路客运专线全长323.19千米。北起为江油火车站,途径19个站,南至峨眉山站(峨眉山景区),全线以成都东客站作为为中心站,江油市、乐山市发出的列车以新成都站为终点站,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线将主要在早上7时至晚上10时之间运营,在运行时间上,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大站直达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250千米/小时。
峨眉山公路
成乐高速 乐峨高速公路 乐汉高速公路 乐雅高速公路,其中,货运通道(省道103、306线峨眉山市过境段改线工程)相继建成通车。 峨眉山通用航空
2015年9月24日,峨眉山开通成都—峨眉山直升机航线。直升机将低
6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空飞越峨秀湖、大佛禅院、报国寺、万年寺、洗象池等景点,并可在金顶起降。
图1.1 峨眉山交通位置略图
1.5 地质概况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流水侵蚀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山高谷深”。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如处于石灰岩层中则有藏九老洞之类岩洞地貌;经花岗岩及变质岩区,又形成深峡之姿;而山顶上坚实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
震旦系:峨眉山缺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
7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
寒武系: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在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
奥陶系: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
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三叠系: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
侏罗系: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
白垩系: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
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岩性表现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
年代地层 第四系 新 新近系 上新统 凉水井组 生 界 始新统 古近系 古新统 中 生 白垩纪 界 8
上统 灌口组 K2g 423 名山组 E1-2m 150 N2l 135 岩石地层 代号 厚度(m) Q 0-130 岩性组合 冲积、洪积、残积、坡积物、冰水堆积物 半胶结的砾石层、粉砂质黏土层;产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河流相 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下层夹薄层泥岩,上部夹粉砂岩及细砂岩;产介形类及孢粉化石;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半咸化湖泊相 砖红色、紫红色中-厚层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有大量石膏晶粒,、膏岩晶洞,具水平层理、小型斜层理;产介形类化石;上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咸化湖泊相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453 夹关组 下统 K1j 砖红色厚-块状砂岩夹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层间砾石,具大型交错、平行、槽型层理,波痕、泥裂及冲刷面构造;产介形虫、鱼、恐龙足迹化石等;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河流相 以棕红、砖红色泥岩,沙质泥岩为主,夹同色含长石石英砂岩或钙质砂岩,夹层以该组下部出现较多,局部具底砾石;含介形虫,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河流相 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砂岩及少量细砾岩,偶夹灰岩团块或薄层,发育微波状层理;产双壳类、介形虫为主的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湖泊相 鲜艳的砖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泥裂发育;产介形类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河泛平原河漫滩相 岩性组合 紫灰、灰绿、紫红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旋回层,上部夹少量泥灰岩,底部为厚约10m的灰黄色厚层砂岩,见斜层理、楔形层理、平行层理等;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河流相 灰绿、灰黄、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底部有20m厚的灰白色厚层砂岩,顶部为含叶肢介化石的泥岩,具斜层理、平行层理等;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河流相 黄灰、绿灰、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的旋回层,中上不夹薄层泥灰岩,底部为厚0.25m的砾石,具水平、波状层理;产介形类、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湖泊相 中上部可分为五段,二、四段以泥岩为主,具多层可采煤层,产双壳类、植物化石,沼泽相,其余段灰、黄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底有厚约0.5m的硅质细砾岩,河流相。下部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硅质页岩及劣质煤层或煤线的旋回层,于底部间见厚层硅质石英岩;产双壳类及植物化石;滨海-滨岸沼泽-河流相。底部深灰色、灰黑色薄-中层灰岩,泥灰岩与泥岩或页岩的韵律层覆于硅质细砾岩之上,产双壳类、菊石等化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海相 底部浅绿、灰白色水云母黏土层(绿豆岩)、云泥岩、纹层状及中层状白云岩,中部以灰岩为主,上部为白云岩、含石膏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具斜层理,微波状,微细水平层理和鸟眼构造等;产腕足类、海百合茎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下部黄灰色白云岩夹云泥岩,中部为灰紫色灰岩及泥灰岩,上部以黄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紫红色膏溶角砾岩,具潮汐层理、渠迹、鸟眼及格子状构造等;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天马山组 K1t 260-370 蓬莱镇组 侏罗纪 上统 遂宁组 J3p 90 J3s 370 年代地层 侏罗系 岩石地层 代号 厚度(m) 上段 沙溪庙组 下1J2s 段 178 J2s 2398 中统 下统 自流井组 J1-2z 211 中 生 上统 界 须家河组 T3x 699 三叠系 中统 雷口坡组 T2l 450 下统 嘉陵江组 T1j 190 9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等;;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海相 灰白色灰岩与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顶部为含玉髓砾石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具潮汐、包卷层理,重荷模、泥裂、波痕及缝合线构造等;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河口湾状 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具大型板状、槽型、平行层理,冲刷面、波痕、泥裂等;未见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岩性组成 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线的旋回层,底部为玄武岩的古风化壳,含少量铜、铁、铝土矿等,具斜层理、冲刷面等构造;产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沼泽-河流沼泽相 深灰色微晶、隐晶、斑状杏仁状玄武岩旋回层,具柱状节理,底部有约1m的铝土质粘土岩、泥岩、炭质页岩夹煤线等;产植物及腕足类化石;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海陆相喷发-滨海沼泽相 飞仙关组 T1f 90 东川组 T1d 200 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 代号 厚度(m) 宣威组 P3x 96 上统 峨眉山玄武岩组 P3e 258 二叠系 古 生 界 梁山组 P2l >1 中统 栖霞组 P2q 92 茅口组 P2m 195 深灰色、灰色中层-块状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灰岩中普遍含沥青质;产珊瑚、腕?及苔藓虫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海相 以灰、深灰色中层-块状灰岩为主,夹少量泥灰岩,上部含燧石结核,灰岩中普遍含沥青质;产珊瑚、腕?及苔藓虫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海相 主要为灰、灰黑色页岩、泥岩,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局部夹煤线;产腕足类化石;含星散状黄铁矿;与下伏地层未见直接接触;滨海沼泽相 灰绿、黄灰色页岩,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产丰富的三叶虫、笔石化石,未见顶;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陆棚相 下部为杂色白云岩、灰岩与砂岩互层,上部为杂色砂岩、沙质泥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陆棚相-滨浅海相 灰、浅灰色薄-厚层状粉晶白云岩,局部夹石英砂岩透镜体及硅质结核;含藻类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潮坪相 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夹白云岩,局部夹石膏薄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潮坪相 大乘寺组 O1d 奥陶系 下统 罗汉坡组 O1l 80-167 77-131 上统 洗象池群 E2-3X 寒武系 中统 西王庙组 E2x 7-16 193-282 10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陡坡寺组 E2d 14-45 下部为杂色粉砂岩、泥岩粉晶白云岩,上部为灰黄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白云岩与砂质白云岩互层,顶部为灰绿色页岩、粉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陆棚相 下统 龙王庙组 E1l 64-119 浅灰白色含陆屑的砂泥质白云岩夹数层碎屑岩,时有膏盐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咸化浅海相 岩性组合 下部杂色长石岩屑砂岩、白云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上部含砾岩屑砂岩,顶部-粉晶-砂屑白云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咸化浅海相 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 代号 厚度(m) 沧海铺组 E1c 95-106 古生寒武系 下统 界 筇竹寺组 E1q 灰、黄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上部产丰富250-344 的三叶草化石;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海湾-陆棚相 下部为灰、深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白云岩夹硅质白云岩及胶磷矿条带,局部夹磷块岩,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细晶白云岩及含胶磷矿砾屑不等晶白云岩夹少量水云母黏土层;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低-中能潮坪海湾相 麦地坪组 E1m 35-38 上统 灯影组 Z2d 灰白、浅灰色内碎屑、亮晶、粉晶白云岩为主,869-942 中部富含藻化石,底部为黑灰色厚-巨厚层角砾状细晶白云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潮坪相 下部为灰白色白云质石英细砂岩与中厚层白云岩互层,底部含砾石英砂岩,上、中部为浅灰色薄-中厚层装白云岩、藻屑白云岩,上部夹薄层炭质白云岩;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潮坪相 下部以紫红、紫灰色砂质凝灰岩为主,夹灰绿色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砂砾岩等,上部以灰紫、绿灰色含砾砂质凝灰岩、凝灰角砾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夹凝灰质粉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陆缘裂谷火山岩-滨岸相 下部灰绿色凝灰岩夹少量玄武岩及英安岩,中部以中酸性熔岩为主,上为沉凝灰岩和玄武岩;与下伏峨边群角度不整合接触;陆缘裂谷火山岩相 震旦系 下统 新元古界 上统 南华系 开建桥组 Nh2k 2861 观音崖组 Z1g 41-48 下统 苏雄组 Nh1s 1164 中元 古界 峨边群 以深灰色中层-块状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板茨竹岩不等厚互层为主,夹变质砾岩、炭质板岩;Pt2cz 400-1500 坡组 含微古植物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陆棚相 下部为绿、灰绿色酸性-基性岩屑晶屑凝灰岩、砂砾质凝灰岩、凝灰岩砾层及变质玄武岩不等烂包Pt2lb 320-400 厚互层,底部为砾岩,砾石成分除大量基性火坡组 山岩外,还见有下伏地层的白云岩、板岩等,分选性及磨圆度均差;上部为浅绿、紫灰、紫11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红色变质杏仁状、致密状、斑状玄武岩和玄武质凝灰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陆缘火山岩相 表1.1 峨眉山实习区地层简表 1.6 实习概况
1.6.1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学会使用和使用地图。通过实习,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锻炼我们吃苦耐闹的品质。
1.6.2 实习内容及要求
本次实习总共有四条路线
1、清音电站——龙门硐电站 2、龙门硐电站——龙门硐口
3、交大镜泊山——罗坝大桥——刘坪 4、庙儿岗——(罗目镇)方坎——中殿
本次实习重点识别峨眉山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划分地层和判断褶皱、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形态。将梁老师在普通地质学上给与我们讲授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认识岩浆岩中玄武岩的主要特征与产状,地层层序和地层接触关系,以及风化现象,现代沉积物,河谷,阶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学会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的使用,绘画地质素描图。
1.6.3 实习时间
2016年1月18日——2016年1月22日
1.6.4 前期准备
12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在开展本次实习以前,我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此次地质实习,我们指导老师梁老师带领其他三名专业老师提前到峨眉山实地考察备课,并且为我们地质专业同学安排好了食宿,回来后老师们一一为我们提前讲解了此次实习的具体内容,梁老师还就安全问题提醒我们,需要注意保暖,交通安全,人身安全。我们也提前准备好了地质三宝,为实习做好了充分的预习。此外,我们也做好了人员安排,我们地质工程专业一共四个班,分别由四个老师带领。
图1.2 梁老师给我们上课
13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2 地层
2.1 概述
本次认识实习所见的从老到新,主要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宣威组;三叠系下统东川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中统雷口坡组。顺龙门洞河两岸分布有第四系河流堆积物。各地层单位及岩性特征见(表2.1)。
年代地层 岩石地层 代号 厚度(m) 岩性特征 上部含浅绿、灰白色水云母黏土岩、云泥岩、和白云岩,中部为灰岩;上部为白云岩、含石膏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下部为黄灰色白云岩夹云泥岩,上部为黄灰色白云岩夹紫红色膏溶角砾岩。 灰白色灰岩、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底部为玄武岩的古风化壳,含少量铜、铁、铝土矿。 深灰色微晶、隐晶、斑状、杏仁状等玄武岩,底部有厚约1m的铝土质粘土岩、泥岩和炭质页岩。 深灰色、灰色灰岩,夹薄层泥灰岩,灰岩中普遍含有沥青质。 中统 三 叠 系 下统 雷口坡组 T2l 450 嘉陵江组 T1j 190 飞仙关组 东川组 T1f T1d 90 200 宣威组 二 叠 系 上统 峨眉山玄武岩组 P3x 96 P3e 258 中统 茅口组 P2m 195 表2.1 实习所见地层单位及岩性特征 14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2.2 二叠系
1、中统茅口组(P2m)
岩性以深灰色、色块状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岩层厚度约195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2、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e)
岩性以深灰色微晶、隐晶、斑状、杏仁状等玄武岩为主,并且存在它们的旋回层,岩层厚度约258m,与下伏地层存在不整合接触。
3、上统宣威组(P3x)
岩性以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并且存在它们的旋回层,岩层厚度约96m,下伏地层存在平行不整合接触。
2.3 三叠系
1、下统东川组(T1d)
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具有大型板状、槽型、平行层理,冲刷面、波痕、虫迹、泥裂等,岩层厚度约20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且存在地层倒转现象。
图2.1 T1d砂岩中的交错层理
15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2.2 T1d砂岩中的槽状交错层理
槽状交错层理(trough cross bedding)是交错层理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单个层系厚度变化极快,各层系底界强烈下凹,具明显的槽状侵蚀底界。
该槽状交错层理说明有河流形成,槽底凸部指向天空,证明岩层发生了倒转。 2、下统飞仙关组(T1f)
主要为灰白色灰岩与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具有重荷模、泥裂、波痕及缝合线构造,岩层厚度约90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16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2.3 T1f砂岩中的重荷模
重荷模(load cast)和火焰状构造 定义 也称负载构造、重荷构造等。是指覆盖在泥质岩之上的 砂岩底面上的不规则瘤状突起。
同期变形构造之一,亦称负荷构造或荷重模。一种形成于泥质岩层之上,砂质岩层底面上的印模。当泥质沉积物尚未凝固,处于可塑状态下,由于不均匀的负荷作用,上覆的砂质物陷入到泥质沉积物中,结果在上覆岩层底面上产生突起的重荷模,突起部由粗粒砂或细砾石组成。负荷构造常呈圆丘状或不规则状瘤状突起,排列杂乱,大小不一,可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突起高度从几毫米到十几厘米,但在同一层面上的形状和大小比较接近。重荷模可以指示沉积方向。即突起部指向底层,凹陷部指向顶层。
该重荷模(底面为印模,印模为沉积岩底面的突起。)砂岩底部为泥岩,在泥岩未成岩时,上层的砂岩由于重力作用变性,凸起部位指向天空,证明岩层发生倒转。
17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2.4 T1f砂岩中的波痕印模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
波痕是沉积物或沉积岩层面上有规律的起伏现象,是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物表层砂质在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沙波在层面上的痕迹。
该波痕为流水波痕,波长5cm左右,波高5mm—1cm,主要存在于砂岩浅水环境。
18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2.5 T1f砂岩中的递变层理
递变层理其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到顶颗粒由粗逐渐变细,例如,由底部的砾石或粗砂向上递变为细砂、粉砂以至泥质。右图所示的递变层理是携带各种粒级悬浮体的浊流沉积,虽然其中混有粗细不同的颗粒,但总的特点仍是下粗上细。一组递变层的厚度几厘米-几十厘米。另外,递变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是突变的,有明显的界面。
该递变层理,从上到下,由粗到细,底部含泥砾的细砂岩和风化后形成的孔洞,孔洞大小为5mm,证明岩层发生倒转。
19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2.6 T1f砂岩中的虫迹
虫迹化石属于侏罗纪时期虫在软泥中爬行留下的痕迹。可反映出当时的
环境,以及代表的生物活动。
3、下统嘉陵江组(T1j)
下部为灰色白云岩夹泥岩,中部为灰紫色灰岩及泥岩,上部以黄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紫红色膏溶角砾岩,具潮汐层理,渠迹、鸟眼等,岩层厚度约190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图2.7 T1j白云岩中的渠迹
由潮汐冲刷成穴,然后充填,多在潮坪,长0.4m—1m,宽0.5cm左右,高1cm。
20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2.8 T1j白云岩中的鸟眼
白云岩中的孔洞被方解石,石膏等充填,日积月累在物理化学作用下溶解形成鸟眼,直径约1mm—2mm,圆形,发育密集,呈黑白色。
4、中统雷口坡组(T2l)
底部为浅绿、灰白色水云母黏土岩(“绿豆岩”)、白云岩,中部以灰岩为主,上部为白云岩、含石膏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岩层厚度约450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图2.9 T1l白云岩表面的“刀砍纹”
21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2.4 第四系
第四系堆积物主要分布于峨眉山山前的黄湾一带,为河流冲积成因,形成5级阶地。刘坪阶地(T5),基座的基岩裸露,基座约23m,基岩为白垩纪紫红色细沙岩,基座为砾石层,以玄武岩居多,直径约20dm,夹杂着少量砂岩,分选较好,磨圆为次圆,厚度约6-7m,在砾石层上覆盖有薄层压粘土;梁坎阶地(T4),基岩为白垩纪红色粉沙岩,基座约11m,基岩上层为砾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含有白云岩与砂岩,砾石直径约20dm,分选一般,次圆形,砾石层约3m,砾石层以上存在压粘土;三级阶地(T3)发育较差,因而二级阶地与四级阶地相近;张坝阶地(T2),阶面开阔,由于旅游开发遭受破坏;罗坝阶地(T1),由于旅游开发,一级阶地破坏严重,河右岸发育有河漫滩,存在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分布有砾石、粉砂和泥。
图2.10 K2d黄湾张坝阶地阶坎素描图
22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2.4.1 冲积物
在黄湾阶地附近,主要的冲积物成分有白云岩、灰岩、砂岩、花岗岩、玄武岩组成的砾石、粉砂和泥。
2.4.2 洪积物
处于庙儿岗洪积物组成的洪积扇,基座岩性为砖红色粉砂岩,从下往上,依次是砾石层、淤泥层、砾石层;砾石的主要成分是玄武岩,其中也夹杂着少量紫红色粉砂岩和泥岩。
图2.11 庙儿岗洪积扇素描图
23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3 岩石
3.1 概述
本次实习所见岩石类型主要有火成岩中的火山岩—玄武岩,以及沉积岩中陆源碎屑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等。主要岩石类型见(表3.1)。
沉积岩 火成岩 灰岩、砂岩、粉砂岩、白云岩、 玄武岩 表3.1 主要岩石类型表 3.2 沉积岩
沉积岩是实习区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主要沉积岩类型及分布地层见(表3.2 )。
岩石 灰岩 砂岩 粉砂岩 白云岩 主要分布地层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二叠系上统宣威组、三叠系下统东川组和飞仙关组 二叠系上统宣威组、三叠系下统东川组和飞仙关组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 表3.2 主要沉积岩类型及分布地层表
24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灰岩
主要分布在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其颜色有深灰色、灰色、灰白色等。
砂岩、粉砂岩
主要分布在二叠系上统宣威组、三叠系下统东川组和飞仙关组,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含有少量白云母、岩屑、生物碎屑等,其颜色有紫红、灰绿、黄绿等。
白云岩
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其颜色为黄灰色。
3.3 火成岩
实习所见的火成岩为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岩石地层单位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根据其结构构造可分为:微晶玄武岩、似斑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 。
图3.1 微晶玄武岩
25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灰色玄武岩,风化壳面呈青绿色,新鲜面呈深灰色,微晶结构,主要成分是辉石和长石。
图3.2 杏仁状玄武岩
深灰色玄武岩,风化壳面呈青绿色,新鲜面呈深灰色,微晶结构,杏仁构造,主要成分是辉石和长石,杏仁内由方解石和绿帘石充填,方解石大小为5X10mm,含量约占百分之五,绿帘石大小为2X5mm,含量约占百分之三。
26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4 构造
实习所见的构造主要有断层、褶皱,在一些地层中发育有不同类型的节理。 此次实习主要观察到牛背山背斜、挖断山断层 。
4.1 褶皱
牛背山背斜
牛背山背斜属峨眉山大背斜东翼的刺激构造——尖尖石——牛背山背斜的南段。背斜剖面形态在牛背山可清楚观察,核部地层为中二叠统,两翼分别为上二叠统、三叠系;牛背山背斜由茅口组灰岩组成,以深灰色,灰色中层—块状灰岩为主,核部为灰岩,轴面近于垂直水平面,左翼较倾斜,右翼较陡,褶皱形态基本保持完整。
南西翼产状: 223°, 角度53° 北东翼产状: 50°, 角度85° 轴面产状: 225°, 角度75°
图4.1 牛背山背斜
27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4.2 断层
挖断山断层
挖断山断层属尖尖石——牛背山断层的南段,发育在牛背山背斜近核部位置。该断层在挖断山垭口露头清楚,断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 断层上盘为茅口组中厚层灰岩,组成牛背山背斜,断层下盘为P2e峨眉山玄武岩。断层破碎带内岩石破碎,节理、劈理、构造透镜体等现象明显,为逆断层。
图4.2 牛背山背斜、挖断山断层构造剖面图
28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4.3 节理
1、峨眉山玄武岩柱状节理
灰色玄武岩,风化壳面呈青绿色,新鲜面呈深灰色,微晶结构,主要成分是辉石和长石,
柱状节理发育,且延伸长度为0.5m—1m,无充填,发育有层节理,节理面平直,无充填。
柱状节理产状:58°, 角度43°
图4.3 峨眉山玄武岩柱状节理
29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2、剪节理
图4.4 T1f中的X型剪节理
两组共轭X型的剪节理,节理间无充填,节理间的夹角近乎垂直。 节理面南西产状:20°, 角度55° 节理面北东产状:55°, 角度25°
30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5 新构造运动
5.1 实习所见到的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
此次实习中从交大的镜泊山观察黄湾阶地,能俯瞰黄湾阶地全貌,能观察到五级阶地,一级罗坝阶地和三级阶地发育较差,二级张坝阶地和四级梁坎阶地发育最好,五级刘坪阶地也发育较好,并且每级阶地的之间的拔河高度较高,这充分证明了该地之前发生过4次有间隔的地壳抬升,以及紫澜洞紫澜泉的岩溶地貌,反映出新构造运动。
5.2 河流阶地
黄湾阶地
黄湾阶地总共有五级阶地,一级和三级阶地发育较差,二级和四级阶地发育最好,五级阶地也发育较好,一级阶地由于旅游开发破坏较严重,二级阶地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分布有砾石,粉砂和泥,拔河高度约为10米,坡度约75°。三级阶地发育较差,因而二级阶地和四级阶地相近,四级阶地的基座由于旅游开发被物质所覆盖,四级阶地拔河高度约15米。五级阶地拔河高度约为30米,下层基座的基岩裸露,基座约23米。通过观察黄湾阶地的五级阶地,以及各阶地的拔河高度相对较高,能发现该地区之前地壳抬升的幅度较高,这也是新构造运动的体现。
31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5.1 刘坪阶地俯瞰
图5.2 黄湾阶地剖面图(1)
32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5.3 黄湾阶地剖面图(2)
5.3 紫澜洞、紫澜泉
紫澜洞
紫澜洞为喀斯特溶洞,溶洞岩性为雷口坡组的灰色中层状灰岩和白云岩,洞口高度为4米,宽4米,径深长7—8米,洞口距沟底约40米,洞穴内壁有水珠滴下,且洞内发育有石钟乳,石笋和石蟃等,洞口处发育了一组平行的共轭解理。
33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5.4 紫澜洞口
紫澜泉
紫澜泉泉性为下降泉,泉水由大气降水通过碳酸岩岩石裂缝补充,雨期泉水流量较大,早期流量小,泉水从断层处流出,水流受断层的切割,并由两侧隔水层阻挡而涌出。
图5.5 紫澜泉泉口塌陷处
34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5.6 紫澜洞—紫澜泉相互关系示意图
6 结束语
本次地质实习的圆满完成,首先要感谢的是全程陪伴我们的指导老师们,他们不仅提前去峨眉山为我们实习备课,而且每天还认真的传授知识给我们,尤其是我们地质一班的指导老师梁老师,为了此次峨眉山地质实习,为了我们能够看到更好更全的地质构造,在实习前不断的向学院申请让同学们去峨眉山实习。而且我们梁老师的研究生黎哥,每天都陪伴着我们,为我们讲解他的经验,帮助指导我们写记录薄,都在默默的为我们付出着。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环资学院的支持,我们免去了住宿费用。让我们有了一个美好的环境。此次峨眉山地质实习,
35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是自己步入大学的第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此次实习,将书本上的一些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认识了玄武岩以及它的结构构造,还有挖断山断层,牛背山背斜,在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绘制信手剖面图和地质构造素面图,学会了运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学习了肉眼鉴定沉积岩的方法,观察到了砂岩,灰岩,白云岩等,而且对波痕,虫迹,平行层理,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渠迹,重荷模等有简单的掌握;此外,在观察黄湾阶地时,自己对阶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观察到了基座阶地,侵蚀基地,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流的溯源侵蚀,通过观察河流阶地,了解到地壳抬升,反映出新构造运动;在紫澜洞和紫澜泉,第一次接触了喀斯特地貌,观察了石笋,石钟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时间总是最好的沉淀,就像梁老师还能记得当年他实习时的场景。黎哥也说这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我相信,我将忘不了此次峨眉山地质实习,我也相信,多年以后我再想着此次实习,我是特别怀念的。
36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6.1 2016年1月22号晚实习完自己发表的说说
37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附录一 实习精彩瞬间
7.1 指导老师梁老师与我们
图7.1 梁老师讲解黄湾阶地知识
图7.2 梁老师在绘紫澜洞—紫澜泉相互关系示意图
38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7.3 梁老师绘张坝阶地阶坎素描图
图7.4 梁老师讲解黄湾阶地知识
图7.5 梁老师贴心的注意同学们
39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7.6 梁老师讲解牛背山背斜知识
图7.7 梁老师讲解地质素面图的画法
40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7.8 梁老师描述岩石特征
图7.9 梁老师绘槽状交错层理
41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7.10 梁老师讲解虫迹知识
图7.11 梁老师绘地质素描图
42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7.12 梁老师注视我们观察地质构造
认真为我们地质工程一班的同学们讲解野外实习知识的梁老师,有时会幽默的给我们开玩笑,有时候会给我们讲讲小故事,他的经历;梁老师在工作时特别的专注,同学们都说梁老师和蔼,平易近人,谢谢您,我们亲爱的梁老师。因为有你,我们的实习在学习和快乐中度过。
43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7.2 合照
图7.13 梁老师、陆宁与我
图7.14 黎哥与我
44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7.15 梁老师与我
图7.16 黎哥与我们
45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1501
图7.17 合影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