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第一篇 宇宙与地球(专题1~4)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系统:我们把宇宙中的各种星体统称为天体。在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

2. 主要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3.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4.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天王星。前四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为巨行星,后二为远日行星

5. 八大行星运动特性: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6. 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由薄到厚,温度由低到高,亮度由高到低

7. 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上,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除此外色球层还有日珥,而日冕层有太阳风。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 8. 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扰乱地球上空的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9. 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1.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3.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 4.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5. 并存在液态水

专题2 月球对地球的意义

1. 主要月相:新月,朔,农历初一;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满月,望,农历十五十六;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2. 大潮小潮主要日期:大潮,新月满月;小潮,上下弦月

3. 月球表面环境特征:陨星撞击形成火山,环形山密布,地势高低不平 4. 月球运动:公转周期为27.32日,称为恒星月,方向为自西向东

5. 日食月食:当日,月,地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地球位于月球与太阳之间,地球的影子完全遮住月球,此时便会出现月食。当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就会出现日食。

6. 日月食的分类:月食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1. 太空资源: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场资源,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温,强辐射

专题4地球的运动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

1

大而增大。

④自转特征: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呈自转

⑤周期:太阳日(太阳为参照点)=24小时 恒星日(真正的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 ⑥线速度与角速度:线速度—----南北两极点线速度为零,赤道最大,向两极减小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角速度为零,各地都为15°/小时

⑦地转偏向力: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北偏(南半球向左篇)【河流也受影响,只讨论河流的下游入海口处】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春分日3/21,夏至日6/22,秋分日9/23,冬至日12/22)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H=90°-纬度差)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黄赤交角→南北纬回归线度数,南北极圈为90°-23°26’,气候带范围可由此方法来算减小或增加

(4)近日点:1月初,此时公转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慢

(5)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

专题五 板块运动 一、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1、 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2、 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3、 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消亡界—挤压碰撞—高山(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科迪勒拉)、海沟(马里亚纳)、岛弧链 生长界—张裂运动—洋脊、海洋(红海,大西洋)、裂谷(东非大裂谷) 二、地震与火山

1、地震成因: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2、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2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4、 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

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增加约30倍 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一样 5、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火灾,水灾,瘟疫,海啸

6、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接处,多地震 7、 火山成因:地球内部岩浆受强大的压力作用 8、 火山类型:活火山,死火山(大部分),休眠火山 火山 好处: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观光 坏处:破坏农田建筑 专题六 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

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颗粒较粗)喷出岩(玄武岩,多气孔) 沉积岩:层理构造(化石,煤,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

变质岩:岩性致密,密度较大,片理构造(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黄山—花岗岩 张家界—石英砂岩 泰山—变质岩 二、造岩矿物 专题七 地貌 一、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

上游:峡谷——侵蚀

中游: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下游:三角洲——堆积 2、喀斯特地貌

我国分布:西南各省

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溶洞 3、海岸地貌

海积:沙滩,沙洲,沙堤

海蚀: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 4、风成地貌

风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 风积:沙漠,沙丘 5、黄土地貌

黄土塬(平坦面) 黄土梁(高地) 黄土峁(孤立土丘) 二、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稀疏—坡度小 平原 海拔不超过200米

丘陵 海拔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等高线较疏 山地 山峰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 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线中央稀疏,边缘密集 陡崖 几条等高线重叠 (n-1)d ≤h < (n+1)d,d为等高距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降低——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升高——洼地(盆地)

3

两个山顶间地底——鞍部

等高线弯曲,突出部分指向低处——山脊 等高线弯曲,突出部分指向高处——山谷 三、地貌与经济建设

平原 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种植业 干旱地区平原、盆地——畜牧业 海拔较高的山地——林业 坡度3°—7°等高种植

>7° 梯田 >25°林业

黄土地貌 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富含钙磷钾,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喀斯特地貌 土层薄,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

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高寒缺氧,多冻土,生态脆弱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专题8~12)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尘埃

2.阅读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辐射类型。

太阳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3.大气自地面向高空的垂直分层。完成下表。 大气垂直分层 特点 气温变化特征及原因 4

气流运动 与人类的关系 散逸层 热层 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离子态的气体吸收太阳紫外线 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原因:热量来自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层 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原因:近地面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 平流 对流 ①反射无线电短波 ②极光 中间层 平流层 平流 ①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②最佳航空飞行层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对流层 对流

专题9行星风系

1.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低气压冷空气下沉高气压热空气上升低气压热低气压冷空气下沉高气压冷

地面高气压冷2.大气环流的成因。

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和海陆热力差异,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3.在图中写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画出风带的风向。

5

4.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南北移动的规律。 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 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5.完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表。 温度带 名称 形成原因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上升气流控制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气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南北纬10°~南北回归候 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 交替控制 主要: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其次:海陆热力差异 热带沙漠气候 干湿季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线之间,热带雨林两侧 南亚 受副热带高气压或内全年高温少雨 陆信风影响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及西岸 25°N~ 35°N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南北纬30°~ 40°之间大陆西岸 南北纬40°~ 60°之间大陆西岸 35°N~ 55°N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受西风带的交替冬季温和湿润 全年温和湿润 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差异 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冬季严寒,夏季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影响小 6

热,全年干旱少雨 陆

专题10 季风

1.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成因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南亚季风 主要: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其次: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风 风向 形成过程 风向 夏威夷高压 西北风 阿留神低压 东南风 印度低压 西南风 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控制南亚地区 东北风 东北信风南移控制南亚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 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冬季风 形成过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程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利:夏季风高温多雨,水热充足,雨热同季(期) 弊:夏季风不稳定易造成旱涝灾害 冬季风易造成低温冷害、北方春旱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1.完成下列表格。 天气系统 气流状况 气压状况 中心气流 水平气流 过境天气 典型天气 天气特征 影响时间 影响范围 气旋 低气压 上升气流 四周流向中心,北逆南顺 阴雨 台风、热带风暴 狂风暴雨 7、8、9月(夏秋季节) 东南沿海地区 夏:伏旱 炎热干燥 梅雨过后的盛夏 长江中下游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天气变化 过境时 过境后 冷空气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反气旋 高气压 下沉气流 中心流向四周,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冬:寒潮 强降温、大风、大雪 秋末至初春 除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外的大部分地区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形成源地 北纬5°—20°的热带洋面 2.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锋 冷锋

气流运动 雨带位置 锋后 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7

转好 暖空气控制,气温升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 云层增厚,连续性降水 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暖锋 锋前 3.简述梅雨气候。

每年6-7月,在准静止锋影响下,我国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内的阴雨连绵的天气。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1.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人为原因: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森林日益减少。

影响:①海平面上升 ②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③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 对策: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 ③加强全球合作 2.酸雨的成因、危害、分布区域及对策。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能源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分布:西欧、北

美、东亚

危害:森林枯死、淡水生物死亡、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室外文物古迹等。 对策:各国协作,使用清洁能源,采用烟气净化等新技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3.臭氧洞的成因、危害、分布区域及对策。

人为原因:人类使用氟利昂。 分布:南极、北极、青藏高原

危害:①使平流层温度分布和对流层的热量状况变化,引起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灾害;②危

害人类和动植物生长健康;③形成光化学烟雾;④缩短橡胶制品、纺织品、塑料制品等的寿命。

对策:减少人为排放氟利昂

4.城市热岛和雨岛的成因及对策。

成因:①人为大量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③生产、生活集中,排放废

气多,烟尘、雾、低云多,不易散热;④高层建筑多,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对策: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减少热量排放。

城市雨岛的成因:①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中尘埃杂质多,易产生低云和对流雨;②城市下垫面粗糙

第四篇:水环境

一:水循环

1、水圈的构成: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水圈主体:海洋水;淡水主体:冰川(南极大陆、北冰洋沿岸) 水圈特征: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饮用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①海陆间循环 ②陆地内循环 ③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8

水循环的意义:①联系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4大圈层 ②不断更新陆地上的水

资源 ③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3、河流的补给形式:降水、冰川融水(永久型)、积雪融水(季节型)、湖泊水、沼泽水、

地下水

我国河流的补给形式:东部地区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特点:径流量随降水的季节变化

而变化,夏秋多,冬春少

内陆地区河流以冰川和积雪融 特点: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 水补给为主 而变化,夏多冬少

东北部地区河流以降水和积雪 特点:一年有两次汛期(春汛、

融水为主 夏汛)

二:珍贵的淡水资源

1、水资源的分布:世界——最丰富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成因:

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严重缺乏地区:非洲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

西亚,北美洲西南部(成因: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中亚(成因: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

中国——地区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对策:【时

间上】修建水利工程 例:三峡水电站 【空间上】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例:南水北调)

——最缺水地区:黄河、淮河、海河(原因:①人口众多,工农业

发达需水量大,数量不多,供不应求 ②水资源利用率低 ③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数量特点:总量多人均少

——时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较明显 东部季风区:夏秋多,冬春少 西北内陆地区:夏多冬少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水资源危机: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 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因素:①随着人口激增和产业发展,用水量成倍增长 ②水资

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③水资源污染严重(上海水质型缺水)

缓解措施:①【时间上】修建水利工程 例:三峡水电站 【空间上】修建

跨流域调水工程 例:南水北调)

②改变用水方式(循环用水,滴灌、漫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③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

三、海洋

1、洋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水温分:暖流、寒流

洋流分布规律——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大洋环流呈

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纬40°~60°,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绕南极大陆外围的环球性的西

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受南亚季风影响,洋流的流向随季节而改变。冬季呈

9

逆时针,夏季呈顺时针

洋流的影响——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对海洋生物:涌升流→海水下层的营养盐类被翻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

物的生长,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吸引大批鱼群到来,形成渔场(南美洲的秘鲁渔场);寒暖流交汇→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汇聚,形成渔场(亚洲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

——对海洋环境:扩大污染面积,加快海水净化

——对航运:顺流,省时省燃料(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2、厄尔尼诺现象——概念:赤道附近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

——影响:热带太平洋东部由于表层海水温度相对升高,洋面上升气流活

跃,出现暴雨和洪涝灾害。同时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因涌升海水减少,水中浮游生物骤减,鱼类大量死亡。热带太平洋西部由于表层海水温度相对降低,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出现干旱灾害

拉尼娜现象——概念:由于东南信风增强,南赤道暖流加强,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补偿

流增加,使得表层海水温度下降,比常年低

——影响:热带太平洋东部比往年更干旱,而热带太平洋西部受到暖性海水

增温,降水比常年多,台风次数增加,沿岸地区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3、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分布:大陆架

世界主要集中于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北海 我国主要集中于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西部、莺歌海、

南海珠江口和北部湾

4、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包括海面、海底、海洋水体和海底地带 ——项目:运输、生产、通信、储藏、旅游

5、海洋权益——重要意义:交通价值(省钱、运输量大)资源价值(丰富的生物、能源、

矿产、空间等资源)军事价值(发展海军,保卫国土,加强 合国力,提高国际影响)

——政治地理空间划分:⑴领海 【范围】从领海基点向外12海里 【特点】

沿海国对领海拥有全部主权

⑵专属经济区 【范围】从领海基线起宽200海里,

在领海之外并与之相接的海域 【特点】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对海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专属权及其管辖权,而其他国家则享有海上航行、飞行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⑶公海 【范围】在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广大海域 【特

点】任何国家对公海都不具有主权

第五章 人口

1.人口增长分为:自然/机械增长 2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数×1000(‰)

10

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数×1000‰ 3.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水平 人口发展阶段 工业化之前 低增长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 工业化初期 高增长阶段 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中后期 增长率下降阶段 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减缓 欧洲和北美洲的许多国家早进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后进入 后工业化时期 低增长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甚至缩小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瑞士、德国等 人口增长特点 代表地区 4.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文化构成等方面。 <1>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人口性别比→指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每100个女性对应男性数

<2>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的职业构成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人口的文化构成 5.人口金字塔

<1>增长型:上窄下宽

<2>稳定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 <3>缩减型:上宽下窄

5.人口问题(下述仅供参考,答题时要根据实际,不可乱答)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主要人口问题 1、老龄化 2、人口负增长 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 1、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2、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赡养费用增加 3、人口负增长 4、人口规模缩减 人口措施 人口数据图表(人口金字塔) 鼓励生育、缩减型金字塔 接纳移民、推迟退休年龄 1、少年儿童比重大 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1、造成巨大人口增长惯性 实行或赞增长型金字塔 2、给教育、就业、住房、资源、同计划生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育 3、国家财富积累减少影响经济发展 4、生态环境受破坏 6.老龄化的标准:65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等于7% 严重老龄化的标准:65岁及其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等于10%

7. 中国的人口国情:当前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②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③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④人口流动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

中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法: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经济

11

7、世界人口分布和迁移的趋势:向沿海集中、向平原集中、向城市集中 8、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南亚、东亚、西欧、北美东部 9、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气候:温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 自 然 地形:平原和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有利于生产生活、发展经济 条件 水资源:生产生活离不开水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的地区吸引人口迁入 10、中国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线),其东南人口稠密,其西北人口稀疏。

11、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12、我国民工潮的成因: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移类型 迁移原因 对于迁出地 劳务迁移 智力迁移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生活水平 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促进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人才流失,拉大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可能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对本地科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产生影响 对于迁入地 加大交通、管理、治安等工作的难度;人才流入,增强本国或本地的科技实力,节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约了基础教育经费。 力;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拉动消费。 14、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人口密度 15、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影响因素)、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人口容量↓)

16.人口容量的意义/作用:警示人们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中要量力而行,重视重视所能承受的限度。

第六篇 城市

一、 内容梳理

1. 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 基本特征:人口和活动高度集中;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从土地利用效益非地租支付能力角度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同心圆结构。

3. 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2

*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商业区、居住

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

*城市体系:世界三大城市----纽约、东京、伦敦

城市的地域结构——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全国性中心城市-----我国:上海、

北京

a.三大特征

*城市群: b.形成条件 三点

c.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

称与位置: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

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

d.我国的四大城市群:辽中南城

市群

......

*定义

*衡量城市化的重要指标 4.城市化: *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四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发展特点 主要表现 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后 20世纪以后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现阶段城市化水平 现阶段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a.含义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b.产生原因

a.主要表现:环境、交通、居住、社会 *城市化问题 b.产生原因 c.对策

d.“烂心树” 、“烂皮树”现象

5.城市空间形态及空间结构差异,城市空间结构构成的影响(P40) 6.职能区:商业、工业、居住 7.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 题目

1. 中国城市群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

答: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13

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城市人口不断上升 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城市地域扩展

3. 选择合适的厂址分布、工业分布、住宅区分布等,并分析其原因?

4.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说明?——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5. 离市中心越远,土地利用效益越低的是?——商业用地 6. 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离市中心的远近

第七章 产业区位与分布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是制约大区域范围农业产业带布局的主导因素。 热量条件——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熟制和生长期。 ( 1 ) 水分条件——决定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方式(湿润地区适合种植业和林业,自然干旱地区只能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的绿洲可发展灌溉农业) 因素 地形:平原地区是理想的农耕区,山地一般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江南丘陵红壤适宜种植茶树,四川盆地紫土适宜水稻)

农业科技: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达地区机械化农业,落后地区粗放农业)、

减轻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滴灌技术克服干旱环境,温室技术克服低温环境等)。 (2) 市场需求: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农产品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如城郊农业的同社会心圆布局) 经济

交通运输:对产品需要保鲜的农业来说应该尽量布局于交通便捷的地方,农产品基因素

地应该布局在靠近交通干道或枢纽的地方。

(3)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4) 国家政策

2、美国乳畜带(美国东北部的一个专业农业带)的区位条件:(综合应用“评价??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湿冷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却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破碎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比较适宜畜牧业 ③接近北美的两大城市群,拥有巨大消费市场 ④此地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⑤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发达

⑥牧民为欧洲后裔,畜牧业经验丰富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建议结合书本插图背诵分布范围)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范围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 区位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平原和丘陵低山广布;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14

生产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 ②产品商品率比较低; ③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较低; ④劳动集约化程度高,主要农产品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油菜 水果:柑橘) 水田农业 ⑤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单位面积产量高 各国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粮食作物:小麦; 经济作物:花生 水果:苹果 乳产品;肉产品 旱作农业 自然条件差(主要是降水少) 机械化程度不高; 产品商品率低。 牧场畜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既有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新西兰、阿根廷 有湿润地区,各国不同。 干旱地区; 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部分地区 ①围栏放牧; ②经营规模大; ③专业化程度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游牧; 自给自足 (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专业化水平高; ④商品化程度高 游牧畜牧业 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少 骆驼、牛、羊 北美(玉米、小麦、牛)、 西欧(谷物、乳牛) 澳(小麦、绵羊) 冬季作物(小麦、大麦)、抗旱耐热经济作物(油橄榄、葡萄、柑橘) 橡胶、咖啡、可可、热带水果 北美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 高度发达的商西欧、中欧; 品化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部 ①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源充足(澳大利亚农区除外) ②地形平坦广阔;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大 地中海型农业 世界所有地中海(亚热带常绿气候区 硬叶林)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生产规模小; 机械化程度低 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地区; 我国海南省、云南省南部、广东省雷州半岛等 终年高温多雨 大种植园式农场; 商品化程度很高 4、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秦岭-淮河

5、现代农业的特点: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商品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产品质量高的农业。(有很多种具体类型,例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

6、城郊农业——根据市场因素兴起的农业,具有:①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③农产品布局呈同心圆结构三大生产特点。 7、工业区位条件:(理解)

①能源和矿产资源:一般原则,资源性产业尽可能靠近资源产地

②环境条件:某些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高;某些工业对环境有严重污染,需要特别布局

③科学技术:某些工业对科技和人才的依赖度高;科技可以减少工业区位对原料和能

源的依赖,扩大工业活动范围

④集聚: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技术设施,降低成本;促进企业间交流和写作 ⑤地价、⑥交通运输、⑦市场、⑧劳动力(价格、数量、素质)

15

8、不同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理解)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 劳动力主导型 技术主导型 原料主导型 能源主导型 市场主导型 9、世界工业区: 北美工业区 分布范围 区位条件 特点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加拿大东南、美国东北 利、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科技发达 西欧 东欧(俄罗斯为主)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韩国、中国东部、东南亚诸国 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交通发达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最早的工业区 资源型重工业为主 代表性工业 纺织业、服装业、家电业 航天业、电子工业 制糖工业、木材加工业、水产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 生产特点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技术要求高、劳动者需要高学历 运输原料成本高,或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 消耗大量电能 产品运输成本高、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 西欧工业区 东欧工业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本国缺少工业原料和燃料,强烈依靠进口; 世界著名加工贸易型工业沿海多港口,海运条件便利;区、著名临海工业带 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劳动力充足又是其国内主要市场 劳动力充足且廉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

10、中国工业区:

辽中南工业区 区位条件 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有便利的铁路和海运条件 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科技实力雄厚 主要特点 重工业为主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京津唐工业区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 ①工业基础雄厚 全国规模最大、经济效②经济活跃市场广大 益最好、结构最完整的③交通便捷 综合性工业区 ④科技发达 ⑤劳动力素质高,科技人才多 加工贸易型轻工业区,现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①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③毗邻港澳,有利于吸收外来信息、技术、资金④工业集聚,生产能力强 11、“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集聚,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密集;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16

③邻近航空港,对外交通便利。 12、三大产业的含义:第一产业 农业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13、商业区位条件:人口(流动量、人口密度和购买力)、交通、地价、集聚条件。 14、商业集聚形式:综合性商业街、专业商业街。 15、国际贸易的四个不平衡:

? 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大; ? 国际贸易市场大部分在发达国家;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大,存在不等价交换(发达国家主要出口高附加值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

? 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壁垒抑制发展中国家出口。 16、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应用“规划??地区的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形式 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调整结果 产业转移,移出地和移入地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产业结构优化 三大产业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政策或市场的调控 比例关系,因地制宜形成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17、主导区位因素 原料主导型工业:运输成本较高或不便长途运输,工业区位接近原料产地(制糖也,水产品加工业等)

能源主导型工业:需要大量能源,工业区位接近能源供应地(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

市场主导型工业:不便于运输或产品需要新鲜工业区位接近消费市场(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

劳动力主导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工业区位接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纺织工业,电子装配业等)

技术主导型工业:因有较高技术要求,工业区位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力量强的地区(电子、飞机、精密仪器制造业等)

18、上海的两个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

第八篇 地域文化

1、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可分为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2、中国文化区: 文化区 东北黑土文化区 华北平原文化区 黄土高原文化区 内蒙古草原文化

服饰 棉袄 棉袄 蒙古袍 饮食 杂粮 面食 面食、肉食 肉食、奶食 17

民居 习俗或艺术 自然环境条件 气候寒冷、 温带森林草原广布 温带季风气候、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地表沟壑纵横 温带干旱、半干旱草泥草房、火炕、二人转 火墙 四合院、平房 窑洞 蒙古包 京剧、评剧 秦腔、信天游 那达慕节、马区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江南水乡文化区 艳丽的服饰 丝绸 四川盆地文化区 麻辣口味 吊脚楼 肉食、奶食 阿以旺 头琴 民族歌舞具有西域特色 江南丝竹、越剧 川剧、摆龙门阵 五体投地的宗教礼拜 崇拜海神,华侨多 多样化的民族服饰和歌舞 原广布 温带荒漠,以雪山、戈壁、绿洲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平原丘陵为主,水乡泽国 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地,所以湿度大云雾多。紫色土较肥沃。 海拔高气温低、辐射强温差大。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沿海。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崎岖,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大米、鱼类 白墙黑檐楼房 青藏高原文化区 华南马祖文化区 藏袍 青稞、酥油茶 石砌碉房 米饭、热带水果 云贵高原文化区 酒、茶 傣族竹楼、侗族鼓楼 3、世界文化圈 文化圈 西欧文化圈 东欧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 东南亚文化圈 南亚文化圈 非洲文化圈 拉丁美洲文化圈 伊斯兰文化圈 太平洋文化圈 原始宗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 原始宗教、基督教 鱼 东正教 佛教 宗教 基督教、天主教 面包 大米(筷子) 多元文化 多种宗教混杂 / / / 饮食 面包、牛奶(刀叉) 宗教建筑 基督教堂 东正教堂 寺庙 吴哥窟、婆罗浮屠 泰姬陵 / 墨西哥金字塔 清真寺 / 艺术 / 芭蕾舞 / / 印度舞蹈、纱丽 粗犷的歌舞 拉丁舞、狂欢节 / 热情奔放土风歌舞 4、文化整合的因素

环境/社会/人口、民族迁移/文化自身/时间因素

第九篇 地理信息技术

一、内容梳理

1.3S技术: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a.含义

2.遥感—— b.优点:大范围、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短时间反复观测、高效 (空中的眼睛) c.主要要素:遥感对象、遥感平台、传感器等 d.遥感图像简单判读:根据形状、色调、大小等 e.遥感的应用:资源普查、灾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 形状:道路——线状 房屋——几何形状 飞机——航空遥感

18

f.影像 卫星——航天遥感

色调:植被——红色

道路、建筑物——灰白色、蓝灰色 水体——黑色、蓝灰色、灰色

a.含义

3.全球定位系统—— b.优点:全球性、全天候、精确度高

(测量的革命) c.原理:卫星技术、3颗可静态定位、4颗可动态定位 d.应用:军事、交通、旅游等领域 e.定位:纬度、经度、海拔高度

a.含义

4.地理信息系统—— b.优点:图形化、可视化、图层显示

(地理科学的第三代语言) c.组成:硬件、软件、空间数据、人员、应用

规模

e.应用:城市规划与管理、防火减灾等

f.特征:依据地理空间关系,进行数据管理、查

询、分析

e.功能:储存、制作专题地图、空间分析

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含义 主要组成主要功能 息技术 部分 RS 考纲考纲有什么? P105 P105 交通道路状况原始数据的获取和更新;产量估算、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火情监测、地质勘探 GPS 在哪里? 准确定位车辆的位置,配合车辆调度 *珠峰测量 *板块移动 GIS 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利用? 车辆定位的空间简示;数据管理、分析、查询 二、题目 1.我国利用“嫦娥一号”完成了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的制作,该项任务主要运用了? 答:遥感。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聚优网 http://www.cnjuu.com zgILrxmheqn4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