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选择题:
1. 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全民化。 2. 终生教育的倡导者是保罗.朗格朗。
3. 我国古代第一个突破“学在官府”,创办私学的人是孔子。
4. 教育科学从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体系中分离出来,开创教育科学独立化新时代的标志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 杜威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的“三思想”。
6. 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也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的代表的是赫尔巴特。 7.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 8. “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都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填空题:
1.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教育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4.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5.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6. 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7.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施教机构有“庠”、“序”、“校”、“学”等。
8. 我国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四书”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9. 西欧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三科”即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10.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学记》中提出来的教育原则,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 11. 在西方,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12.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为西方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 13. 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方法论上的多元化和研究领域的多元化。
14.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于1776—1777年冬季学期和1780年夏季学期两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步入大学的讲坛。 简答题:
1. 教育起源理论及代表人物。
答: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恩格斯,马克思主义观点 2. 教育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答(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中最初的社会形态。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1.教育还未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2.受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极为简单。(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1.出现了古代学校。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现实。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3.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1.教育全民化2.教育国际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个性化5.教育信息化 4.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答:1.教育科学的萌芽期2.独立形态教育科学的产生期3.教育科学的科学化时期4. 教育科学的多元化时期
1
第二章 教育的社会功能 选择题:
1. 传承文化的功能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
2. 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可以把以物体方式储存的文化转化为以人为载体的文化,这说明教育的激活文化的功能。
3. “五四”时期的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文化都是从北京大学产生的,这说明学校教育具有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填空题:
1. 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而出现,教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
2. 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其中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就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3.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是生产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母机,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4. 编写教材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的过程。 简答题:
1. 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领导人才服务于政治。2.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3.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于政治。4.教育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2. 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的发展。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3.教育服务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 3. 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1.激活与传承文化的功能。2. 选择与整理文化的功能。3. 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4.交流与融合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选择题:
1. 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 民间说的“三翻六坐七挠八爬”表明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4.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儿童期。 5. 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性机能成熟。
6.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身心两方面在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7. 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的因素是学校教育。 8.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9. 遗传素质的内容有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
10.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1. 印度狼孩的材料充分地证明:1.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2.没有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人的正常发展就会中断。3.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必需的条件、机遇和对象。 填空题:
1.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2. 人的身心发展:是只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3.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
4. 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美感、道德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5. 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制约心理的发展。
6.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7. 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需要和要求,与个体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
8. 我们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交汇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简答题:
1.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及代表人物。(多出现于选择填空)
答:1.内发论 代表人物:中国古代孟子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被于我心,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注重“内省”,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发展。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2.外铄论 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荀子 认为人生来性恶,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他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 认为儿童不断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就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2.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青少年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另外,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4.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简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答:1.不断完善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2.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论述题:
1. 论述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发。
答:(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工作要顺应这种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才能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表现出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年龄特征。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要注意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过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另外,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概念,它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施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并且能够挖掘个体在这方面的潜力。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发展关键期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彼此不同的现象。在教育工作重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五).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了机体成熟、发展过程中,构成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培养学生自信、坚毅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 论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一辈的遗传基因中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征。1. 遗传素质
3
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总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观点是错误的。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总之,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也不能片面的夸大环境的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三、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基于以上特点和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所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括:1.选择性的作用。2.自觉性的作用。3.创造性的作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选择题:
1.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2.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教育目的。
3.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4.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 5.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6. 认为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家是陈鹤琴。 7. 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8.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9. 江泽民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0.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2.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生产的变化结果是教学目标。
1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包括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15.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层次,在教育目标中最低层次是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中间层次。
1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制定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
17. 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具体体现在1.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程度,2. 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变化,3. 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4. 要符合教育者的发展理想。
18.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指的是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
19.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式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0.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 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21.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填空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