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深轶事 下载本文

李济深轶事

作者: 吕春松 日期: 2013-11-26 来源:

办学为桑梓 立德耀千秋

李济深先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教育事业。1924年,李济深兼任梧州善后处处长期间,为了培育家乡子弟,他打算在梧州蝴蝶山上办一所高级中学。他把自己的想法与留美回来的盘珠祁硕士商谈,而盘珠祁则认为,梧州市位于浔江、桂江、西江交汇点,西江上游,为广西内河航运的咽喉,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与其办一所高级中学,还不如建一所大学。李济深听了,十分赞赏,马上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广西民政厅厅长黄绍竑,托他办好这事,加快广西各类人才的培养。黄绍竑十分重视,表示竭力支持。

当时时势相当混乱。1925年1月,陈炯明兵分三路进攻广州,广西军阀沈鸿英派四个师的兵力东进,从东、西两个方向夹攻广州。1925年3月25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一些野心家也趁孙中山逝世纷纷发难,云南的唐继尧率6万大军,从云南、贵州兵分三路东下,妄图篡夺广州大元帅府的领导权。1925年秋,在李济深的帮助下,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先后击溃了沈鸿英部和唐继尧部,统一了广西。

1927年冬,黄绍竑为了尽快实现李济深先生多年前的嘱托,向省府提议创办广西大学,由其本人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教育、财政、建设等各厅长及省内外桂籍学者名流任委员。由于创办大学是李济深先生和盘珠祁硕士所倡仪,很快得到了广西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进展十分顺利。

1928年9月13日,坐落在梧州蝴蝶山上的广西第一所大学——广西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马君武为校长,盘珠祁为副校长。盘珠祁后来经常说,李济深先生是广西大学创办发起人。

在苍梧县大坡镇马地山下的大坡圩旁,有一所历史悠久、深受人们敬仰的学校,这就是李济深于1939年创办的苍梧中山中学。这是一所绿树成荫、荷叶飘香的花园式学校,整个校园面积24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11300多平方米,分教学区、运

动区和生活区三个区,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多人,教职工60多人。

抗日战争期间,李济深目睹日寇大举侵略中国,家乡梧州一带遭敌机狂轰滥炸,民不聊生,学校纷纷搬迁,学生读书无门,他义愤填膺,在协调统率华南各军为保卫国土与敌人鏖战的同时,谋划在家乡创办一所中学,以解决家乡学子求学难的问题。1939年,李济深把为桑梓办学的想法,函告其兄长李少轩,两人一拍即合,把校址确定在距苍梧县城20多公里的大坡圩旁。李济深亲自担任建校董事会董事长,李少轩、钟宝衡、周泽甫等6人为董事。

为筹集办学资金,李济深带头捐献部分自家田产,还赠送一批珍藏古籍。李少轩和钟宝衡等人,则风尘仆仆走遍所有邻近乡村,发动民众捐资办学。李济深的老部下蔡廷锴、薛岳将军闻此善举,亦鼎力支持,众多海外侨胞也慷慨解囊相助。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学校终于建成。校董们建议把学校命名为“苍梧任潮中学”,李济深则曰:“任潮乃鄙人之号,无德无才,不应为校名,应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命名之。”接着,李济深亲笔题写了校名 “苍梧中山中学”。该校于1942年秋天开始招生,苍梧县南部各乡学子得以就近入学。当年,乡亲们为赞颂李济深淡泊名利、造福乡里的善举,唱出了“大坡任公,创办中学,培育后辈,立下丰功”这首民谚歌谣,一直流传至今。

苍梧中山中学高度重视师资质量,治学严谨,校风良好。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黄迥凡等不少资深教师慕名来校任校,吸引着苍梧邻县及梧州市的青年学子远道来校求学。李济深之子李沛瑶也在该校读过书。该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办学初期,时值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李济深每次回家乡,都亲自到校视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勉励师生勤教苦学,励志图强。有一次,他给师生讲抗战形势时,即席朗诵了他写的战斗诗文,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

堪叹中华被日凌,郝颜一味哭秦廷。

官家长策真难解,袖手何能看故平。

失了华南我弃家,坚持抗战走天涯。

平台大战曾歼寇,谁说神州是散沙。

李济深还请来当时疏散到贺县八步、昭平和料神村的文化界民主人士到校给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1945年夏,李济深陪同著名学者梁漱溟视察该校,梁先生即席发表演讲,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学校还开设有童军训练课,学生们接受简单的军事训练,精神焕发,奋发向上。

学校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每周设劳作课两课时,结合生物课实习,在校园种植瓜果蔬菜,呈现一派勃勃生机。这种学用结合的教育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仍在延续,学校勤工俭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苍梧中山中学,历史上有过辉煌,如今更加蓬勃向上。1981年,聘任李济深长子、华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李沛文为该校名誉校长。1985年11月6日李济深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学校举办了建校43周年纪念活动, 举行了任潮科学馆落成典礼仪式,李济深的儿子李沛瑶重题“苍梧中山中学”校名,朱学范亲笔题写“任潮科学馆”馆名,任潮科学馆楼高三层,建筑面积为420平方米,内设李济深先生纪念馆,以缅怀李济深先生这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自题写“李济深先生纪念馆”馆名。

从联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寇步步深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12月,李济深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出任训练总监部总监,负责全国军事学校和国民的军事教育。不久,李济深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厅主任。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违抗蒋介石命令,奋起反抗,孤军与日寇搏斗,重创了日军。李济深闻讯后,即与冯玉祥、朱培德三人联名发表通电,赞扬十九路军全体将士“正当防卫,英勇抗敌,内申民气,外扬国威”。十九路军在坚守上海一个多月里,日寇未能前进一步,迫使其先后撤换三名主帅,不断增加兵力。但是,蒋介石顽固地实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九路军与日寇顽强拚搏,伤亡惨重,最终被迫撤出上海。

淞沪抗战后,十九路军威名远震,但却招来蒋介石的嫉恨。于是,蒋把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去“剿共”。是年5月,蒋介石又任命李济深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李济深对蒋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极度反感,加之看透了蒋介石对十九路军采取“一石二鸟”、消灭异己的险恶图谋,遂毅然辞去一切职务,离开南京前往香港,然后回到苍梧料神村老家。

在老家小住的日子,李济深经常出去访贫问苦,回来后或在凉亭里静坐沉思,或坐在议事厅,透过天井上空,看云逸鸟翔,月亮霞丹。之后,他开始奔走在家乡与香港之间的华南地区,设法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实力派及民主派人士,筹备建立新的民主政权,举起反蒋大旗。

1933年11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人来到福州,与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十九路军为基础发动了“福建事变”。在反蒋抗日旗帜下,此事变成为国民党民主派的第一次大团结,李济深发表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宣言》和《对外宣言》,确立了“联共反蒋抗日”的路线,李济深也由此开始了与共产党的合作。但是,由于内外势力的夹击,历时53天的福建事变最终归于失败。李济深和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被迫流亡香港。

李济深并没有因失败而气馁,反而愈挫愈坚。他继续奔走在家乡与香港之间的华南地区进行反蒋抗日活动。他请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宣侠父(共产党员),协助自己建立反蒋抗日组织。宣侠父提议把当时已有的“黄埔革命同学会”改组为“中华民族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