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 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
材料三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在近代西方社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早期儒者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对传统中国家庭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答案:(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 (2)影响: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较低
(3) 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 原因: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需要;西方近代以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