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考题 下载本文

1.何谓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有哪些类别?

答: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国家预算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8.试述我国财政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答:(1)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 (2)改变农业补贴方式。

(3)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4)改革公用事业补贴。

(5)增加财政对科研费用的补贴,调动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 (6)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

(7)运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

公共物品的特征与种类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特征:(1)非排他性,即一些人想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出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原因:a.公共产品大都是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的产品 ;b.某些公共产品虽然在技术上可排他,但排他成本十分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行 。(2)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最重要的标志},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社会边际成本为零。(3)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4)公共商品还可能表现出以下特性:①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②规模效益较大;③初始投资大;④具有自然垄断性

增值税是指企业生产商品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具体到一个生产单位,是指纳税人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余额。

增值税的最大特点是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 24、怎样认识和评价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如何。一般来说,政策实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为有效,反之,则无效。但要作出政策是高效还是低效的判断,则不仅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还要分析达到目标现时付出的代价。为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下政策效应的评价问题。

财政政策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构成该项政策的“成本”,而某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则可视为该项政策的“效益”。

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积极作用/政策研究费用+政策执行费用+补偿费用(或效率损失) 这一表达式说明,要分析政策的有效性必须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作出判断。

财政政策效应偏差问题。政策效应偏差是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发生了偏离。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反映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调整政策的效果不明显;(2)过去的“包干”政策负效应较大;(3)财力适当集中的政策难以落实;(4)硬化对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政策,无明显收效。

简答7、简述国债的功能。《考前辅导》314页(论16)

答:1. 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不能把国债视为弥补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因为: (1),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还本付息的压力又会引至赤字的进一步扩大,互为因果,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2),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 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要与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功能区别开来。这可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财政类型、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上以及从国债收入的性质等方面区分。

3. 调节经济。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简答5、简述分级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考前辅导》323页

答:(1)分级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2)分级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第二,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第三,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在税收划分上,或按税种划分,或按税率划分,或实行分成制或共享制。第四,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第五,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论述3、试论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改革。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第一,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对实行分级预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第二,关于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体化,力求分工明确,依法办事。

第三,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

2、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待规范。

第一,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关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 第二,按税种划分收入和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效应是完全不同的,现行分税制的企业所得税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改为分率分成或比例分成将是必然的选择。

第三,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制的通则,我国现行税制的个人所得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均属于这类税种,而分税制将该两种税划归为地方税种只能视为权宜做法。

第四,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标。

1、 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分级预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收支划分上面。 2、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

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

第一:目标模式的选择,现行分税制同时并存存量与增量两条转移支付系统。可供选择的模式有: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 与 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的混合模式。

第二:纵向转移的微调,首先是改进过渡期转移支付方法 第三: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7. 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 )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8. 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 )的分配

A、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B、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 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 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

9.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 )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与社会效益 D、企业效益 10. 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 )

A、C+V+M B、C+V C、V+M D、C+M 11. 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是 ( )

A、农业 B、重工业 C、建筑业 D、轻工业 12.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 )

A、东部沿海 B、中部省份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13.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

A、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14.按照马克思产品价值的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 )构成. A、c B、v+c C、m+v D、c+v+m 15.财政积累的源泉是( )

A、v B、m C、v+m D、c+v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 )倾斜. A、政府 B、公有制企业 C、其他所有制企业 D、居民个人 17.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 )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分额 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18.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19.在财政收入形式中,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收入是( )。

A、公产收入 B、对外贷款归还收入 C、债务收入 D、耗费收入 20.提高折旧率对财政的影响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B、减少财政收入 C、增加财政支出 D、减少财政支出 21.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22.从价值构成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总产品中的( )。 A、C部分 B、V部分 C、M部分 D、V+M部分 23.税收的主体( )

A、 税务机关 B、 国家 C、海关 D、工商机关 24.最早提出税收原则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

A、威廉·配第 B、攸士第 C、味利 D、亚当·斯密 25.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课税依据 D、税率结构 26.下列税中,( )属于中央税

A、增值税 B、资源税 C、消费税 D、证券交易印花税 27.下列商品课税中,赋税最容易转嫁的是( )

A、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B、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 C、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D、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唐性大的商品的课税 28.税制构成的核心要素( )

A、纳税人 B、税率 C、征税对象 D、纳税期限 29.税收的强制性依靠的是( )。

A、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B、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C、国家的政治权力 D、社会习惯势力

30.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税目 31.在税收要素中,体现纳税人负担轻重的最主要要素是( )。 A、税率 B、附加和加成 C、起征点 D、减免税 32.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是( )。

A、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B、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C、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 D、按税收和价格关系分类

33.农业税的计税标准是( )。

A、农业收入 B、常年产量 C、农业纯收益 D、农产品销售收入 34.营业税实行的是( )。

A、比例税率 B、全额累进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35.土地增值税实行( )。

A、比例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36.财政分配的第二阶段(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再分配 D、财政收入在分配 37.( )决定财政支出的目的,用途,规模和结构。

A、国家性质 B、国家政权 C、国家职能 D、国际制度

38.我国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和不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是( )支出。 A、生产性 B、非生产性 C、补偿性 D、积累性 39.财政职能的体现都是更直接地通过( )执行的。

A、财政支出 B、财政收入 C、财政分配 D、国家补偿 40.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基本建设工作量称为( )。

A、固定资产投资额 B、基本建设拨款额C、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 D、基本建设投资额 4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 )年施行。 A、1994 B、1995 C、1986 D、1996

42.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为实现政府职能对一部分国民收入和往年积累社会财富价值的( )。 A、分散性分配 B、结构性分配 C、集中性分配 D、全面性分配 43.固定资产扩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积累基金 B、折旧基金 C、积累基和折旧基金 D、外来投资 44.( )是充分发挥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作用,提高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A、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 B、更换固定资产 C、长期使用现有固定资产 D、对旧固定资产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