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题库 下载本文

一、判断题 [原子吸收]

X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根据测得的积分吸收进行定量的。X

X 2.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只有被测元素的共振线波长可作为测定波长。X X 3.原子吸收谱线的半宽度主要由自然变宽决定。X √4.提高原子化温度可消除化学干扰。

√5.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化学干扰。 X 6.温度越高,原子吸收谱线的半宽度越窄。X

√7.原子吸收光谱是线状光谱,而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带状光谱。 X 8.原子吸收测定中,基态原子数不能代表待测元素的总原子数。X √9.火焰原子化法的原子化效率只有10%左右。

√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时,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有效的消除物理干扰。 X 1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单色器在原子化系统之前。

√12.原子吸收测定中,基态原子数可以代表待测元素的总数。

X 13.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火焰的作用是使基态原子变成激发态原子或离子。 √1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单色器在原子化系统之后。

√15.在AAS法中可以用连续光源校正背景吸收,因为被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对连续光源产生的吸收可以忽略不计。

√16.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可通过峰值吸收的测量来确定待测原子的浓度。 X 1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一般通过测定积分吸收来确定蒸气中的原子浓度。 X 18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吸光物质是火焰中各种原子。 X 19.在仪器分析中,测定的灵敏度越高,则检出限必定越低。

√2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时,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有效地消除物理干扰及背景干扰。 [原子荧光]

√1.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可不用单色器。√

X 2.原子荧光发射强度仅与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有关,而与激发光源的强度无关。X √3.散射干扰不能用提高单色器分辨率的方法来消除。√ √4.原子荧光光谱法是测定As和Hg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5.由于背景吸收和散射干扰严重,所以原子荧光分析中还很少采用石墨炉原子化器。√ 二、单项选择

1.由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所产生的谱线变宽称为 ( ) A. 自然变度 B. 霍尔兹马克变宽 C.劳伦茨变宽 D. 多普勒变宽

2.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若基体试样影响较大,有难于配制与试样组成相似的标准溶液时,为了获得较好的结果,最好选择何种方法进行分析 A.工作曲线法 B.内标法 C.标准加入法 D.间接测定法

3.原子吸收测定时,调节燃气和助燃气的流量以及燃烧器高度的目的是 ( ) A. 控制燃烧速度 B. 增加燃气和助燃气预混时间 C. 提高试样雾化效率 D.获得最高的测量灵敏度 4.采用调制的空心阴极灯主要是为了 ( ) A. 延长灯寿命 B.克服干扰谱线

C. 防止光源谱线变宽 D.扣除背景吸收

5.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如灯中有连续背景发射,宜采用( ) A.减小狭缝 B. 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灯 C.另选测定波长 D.用化学方法分离

6.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 A.物理干扰 B.化学干扰 C.光谱干扰 D.背景吸收

7.由原子的压力所产生的谱线变宽称为 ( )

A. 自然变度 B. 霍尔兹马克变宽 C.劳伦茨变宽 D. 包括B和C

8.下述哪种光谱法是基于发射原理? (B ) A.红外光谱法 B.荧光光度法 C.分光光度法D. 核磁共振波谱法

9. 在液相色谱法中,提高柱效最有效的途径是(D)

A.提高柱温 B.减小涡流扩散项

C.降低流动相流速 D.改进固定相的结构,减小传质阻力项 10.原子化器的主要作用是(A )

A. 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气态的基态原子 B. 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激发态原子 C. 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中性分子 D. 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离子 11.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目前常用的光源是B A. 火焰 B. 空心阴极灯 C. 氙灯 D. 交流电弧

12.质量浓度为0.1μg/mL的Mg在某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测定时,得吸光度为0.178,结果表明该元素在此条件下的1%吸收所对应的特征浓度为 C A. 0.0000783 B. 0.562 C. 0.00247 D. 0.00783

1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中,被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愈小,温度愈高,则谱线的热变宽将 (A ) A.愈严重 B. 愈不严重 C.基本不变 D. 不变 14.空心阴极灯的主要操作参数是( A)

A. 灯电流 B. 灯电压 C. 阴极温度 D. 内充气体的压力

15.在原子吸收分析法中,被测定元素的灵敏度、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 A. 空心阴极灯 B. 火焰 C. 原子化系统 D. 分光系统

16. 原子吸收法中,溶液黏度引起的干扰属于(B)

A.光谱干扰 B.物理干扰 C.电离干扰 D.化学干扰 17.若原子吸收的定量方法为标准加入法时,不能消除了下列哪种干扰? ( D) A. 分子吸收 B.背景吸收 C. 光散射 D.基体干扰

18.若原子吸收的定量方法为标准加入法时,具有的特点有 (D ) A. 消除基体干扰 B.不能消除背景吸收

C. 加入标准溶液中元素浓度应与试样中被测元素的浓度接近 D. 以上都是

19.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如怀疑存在化学干扰,采取下列一些补救措施,指出哪种措施是不适当的 (D ) A.加入释放剂 B.加入保护剂 C. 加入饱和剂 D.改变光谱通带

20.在火焰原子吸收分析中,分析灵敏度低,研究发现是在火焰中有氧化物粒子形成,于是采取下面一些措施,指出哪种措施是不适当的 ( A) A.提高火焰温度 B.加入保护剂

C.改变助燃比使成为富燃火焰 D.预先分离干扰物质

21.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如怀疑存在化学干扰,例如采取下列一些补救措施(D ) A.加入释放剂 B.加入保护剂 C. 加入饱和剂 D.都可以

22.在原子吸收分析中, 下列哪种火焰组成的温度最高? (C ) A.空气-乙炔 B.空气-煤气 C.笑气-乙炔 D.氧气-氢气

23.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当溶液的提升速度较低时,一般在溶液中混入表面张力小、密度小的有机溶剂,其目的是(B )

A.使火焰容易燃烧 B.提高雾化效率 C.增加溶液粘度 D.增加溶液提升量

24.在原子吸收分析中,过大的灯电流除了产生光谱干扰外,还使发射共振线的谱线轮廓变宽,这种变宽属于 (C )

A.自然变宽 B.压力变宽 C.场致变宽 D.多普勒变宽(热变宽)

25.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如怀疑存在化学干扰,例如采取下列一些补救措施( C)

A.加入释放剂 B. 化学分离 C. A和B都可以 D.都不行

26.在原子吸收分析中,由于某元素含量太高,已进行了适当的稀释,但由于浓度高,测量结果仍偏离校正曲线, 要改变这种情况,下列哪种方法可能是最有效的 ( A) A.将分析线改用非共振线 B.继续稀释到能测量为止 C.改变标准系列浓度 D.缩小读数标尺

27.在原子吸收分析的理论中,用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 ) A.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要比吸收线的半宽度小得多 B.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要与吸收线的半宽度相当 C.吸收线的半宽度要比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小得多

D.单色器能分辨出发射谱线, 即单色器必须有很高的分辨率

28.在原子吸收法中,能够导致谱线峰值产生位移和轮廓不对称的变宽应是(B ) A.热变宽 B.压力变宽 C.自吸变宽 D.场致变宽

29.在原子吸收分析中,通常分析线是共振线,因为一般共振线灵敏度高, 如Hg的共振线185.0 nm比Hg的共振线253.7 nm的灵敏度大50倍,但实际在测汞时总是使用253.7nm作分析线,其原因是 (D ) A.汞蒸气有毒不能使用185.0nm

B.汞蒸气浓度太大不必使用灵敏度高的共振线 C.Hg185.0 nm线被大气和火焰气体强烈吸收 D.汞空心阴极灯发射的185.0 nm线的强度太弱 30.原子吸收光谱是(D )

A.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时对光的选择吸收产生的

B.基态原子吸收了特征辐射跃迁到激发态后又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 C.分子的电子吸收特征辐射后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 D.基态原子吸收特征辐射后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

31.欲分析165~360nm的波谱区的原子吸收光谱,应选用的光源为 (C ) A.钨灯 B..能斯特灯 C.空心阴极灯 D.氘灯 32.原子吸收光谱需要的光源是(B )

A.单色光 B.锐线光源 C.白光 D.可见光

33.在原子吸收分析中,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 A)

A.基体效应的影响 B.光谱背景的影响 C.其它谱线的干扰 D.电离效应 34.在原子吸收法中,原子化器的分子吸收属于(C )

A.光谱线重叠的干扰 B.化学干扰 C.背景干扰 D.物理干扰

35.原子吸收法测定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下述哪种物质的干扰? ( B) A.盐酸 B.磷酸 C.钠 D.镁

36.可以消除原子吸收法中的物理干扰的方法是(D )

A.加入释放剂 B.加入保护剂 C.扣除背景 D.采用标准加入法

37.在原子吸收法中,能够导致中心频率无位移,两侧对称变宽,但K0值减小,对吸收系数积分值无影响的变宽应是(A )

A.热变宽 B.压力变宽 C.自吸变宽 D.场致变宽

38.原子吸收法测定易形成难离解氧化物的元素铝时,需采用的火焰为 (B ) A.乙炔-空气 B.乙炔-笑气 C.氧气-空气 D.氧气-氩气 39.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乙炔是(C )

A.燃气-助燃气 B.载气 C.燃气 D.助燃气

40.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试样中的钾元素含量,通常需加入适量的铯盐,这里钠盐被称为 (C ) A. 释放剂 B. 缓冲剂 C. 消电离剂 D. 保护剂 41.空心阴极灯内充的气体是( D)

A. 大量的空气 B. 大量的氖或氩等惰性气体 B. 少量的空气 D. 少量的氖或氩等惰性气体

42.在石墨炉原子化器中,应采用下列哪种气体作为保护气 (D ) A. 乙炔 B. 氧化亚氮 C. 氢 D. 氩

43.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中,测定下述哪种元素需采用乙炔--氧化亚氮火焰(D ) A. 钠 B. 钽 C. 钾 D. 镁

44.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火焰原子化器与石墨炉原子化器相比较,应该是(C) A. 灵敏度要高, 检出限却低 B. 灵敏度要高, 检出限也低 C. 灵敏度要低, 检出限却高 D. 灵敏度要低, 检出限也低 4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检测器是( C) A. 光电池 B. 光电管 C. 光电倍增管 D. 感光板

46.几种常用光源中,产生自吸现象最小的是( B)

A.交流电弧 B. 等离子体光源 C. 直流电弧 D.火花光源 47.发射光谱分析中,应用光谱载体的主要目的是 ( D) A.预富集分析试样 B.方便于试样的引入

C. 稀释分析组分浓度 D. 增加分析元素谱线强度 48.带状光谱是由下列哪一种情况产生的 ? (A )

A.炽热的固体 B. 受激分子 C.受激原子 D. 单原子离子 49.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A )

A.保留时间 B.峰面积 C.半峰宽 D.都不是

50.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 (D )

A.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 B.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C.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 D.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 51.摄谱法原子光谱定量分析是根据下列哪种关系建立的(I—光强, N基—ΔS—分析线对黑度差, c—浓度, I—分析线强度, ΔS—黑度) ( B) A. I-N基 B.S-lgc C. I-lgc D.S-lgN基

52.发射光谱定量分析选用的“分析线对”应是这样的一对线 (C )

A. 波长不一定接近,但激发电位要相近 B. 波长要接近,激发电位可以不接近 C.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应接近 D. 波长和激发电位都不一定接近

53.以光栅作单色器的色散元件,光栅面上单位距离内的刻痕线越少,则 ( D) A.光谱色散率变大,分辨率增高 B. 光谱色散率变大,分辨率降低 C. 光谱色散率变小,分辨率增高 D. 光谱色散率变小,分辨率亦降低 54.用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分析时,作为谱线波长的比较标尺的元素是 ( C) A.钠 B.碳 C.铁 D.硅

55.测量光谱线的黑度可以用(D )

A.比色计 B.比长计 C.测微光度计 D.摄谱仪

56.原子发射光谱分光光度计与原子荧光光度计的不同部件是(A ) A.光源 B.原子化器 C.单色器 D.检测器

57.原子发射光谱与原子吸收光谱产生的共同点在于(C )

A.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产生跃迁 B.基态原子对共振线的吸收 C.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跃迁 D.激发态原子产生的辐射

58.下面哪些光源要求试样为溶液, 并经喷雾成气溶胶后引入光源激发(A ) A.火焰 B. 辉光放电 C. 激光微探针 D.交流电弧

59.发射光谱分析中,具有低干扰、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宽线性范围的激发光源是 ( D) A. 直流电弧 B. 低压交流电弧 C. 电火花 D.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60.采用摄谱法光谱定量分析,测得谱线加背景的黑度为S(a+b) ,背景黑度为Sb,正确的扣除背景方法应是(D )

A.S(a+b)-Sb B.以背景黑度Sb为零,测量谱线黑度 C. 谱线附近背景黑度相同, 则不必扣除背景

D.通过乳剂特性曲线, 查出与S(a+b)及 Sb相对应的I(a+b)及 Ib,然后用I(a+b)-Ib扣除背景 61.下面几种常用激发光源中, 分析灵敏度最高的是 ( D)

A.直流电弧 B.交流电弧 C.电火花 D.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62.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 最稳定的是( D)

A.直流电弧 B.交流电弧 C.电火花 D.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63.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分析的线性范围最大的是 (D ) A.直流电弧 B.交流电弧 C.电火花 D.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64.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背景最小的是( D)

A.直流电弧 B.交流电弧 C.电火花 D.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65.下面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激发温度最高的是 (D)

A.直流电弧 B.交流电弧 C.电火花 D.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66.原子发射光谱仪中光源的作用是 ( A)

A. 提供足够能量使试样蒸发、原子化/离子化、激发

B.提供足够能量使试样灰化

C.将试样中的杂质除去,消除干扰 D. 得到特定波长和强度的锐线光谱

67.低压交流电弧光源适用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主要原因是 ( C) A. 激发温度高 B.蒸发温度高 C.稳定性好 D.激发的原子线多 68.发射光谱法定量分析用的测微光度计,其检测器是 ( B) A. 暗箱 B.感光板 C. 硒光电池 D.光电倍增管 69.发射光谱摄谱仪的检测器是 (B )

A. 暗箱 B.感光板 C.硒光电池 D. 光电倍增管

70. 当浓度较高时进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其工作曲线( lgI -lgc )形状为 ( B) A. 直线下部向上弯曲 B. 直线上部向下弯曲 C. 直线下部向下弯曲 D.直线上部向上弯曲

71.对原子发射光谱法比对原子荧光光谱法影响更严重的因素是 (C ) A. 粒子的浓度 B. 杂散光 C. 非光谱线干扰 D.光谱线干扰 72.在进行发射光谱定性分析时,要说明有某元素存在,必须 (C ) A. 它的所有谱线均要出现 B. 只要找到2~3条谱线 C.只要找到2~3条灵敏线 D. 只要找到1条灵敏线 73.下列哪种原子荧光是反斯托克斯荧光( A) A.铬原子吸收 359.35nm,发射 357.87nm B. 铅原子吸收 283.31nm,发射 283.31nm C. 铅原子吸收 283.31nm,发射 405.78nm D. 铊原子吸收 377.55nm,发射 535.05nm

74.与原子吸收法相比,原子荧光法使用的光源是( D) A.必须与原子吸收法的光源相同 B.一定需要锐线光源 C.一定需要连续光源 D.不一定需要锐线光源 75.在原子荧光法中,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 (D ) A.阶跃荧光 B.直跃荧光 C.敏化荧光 D.共振荧光 76.阶跃线荧光的波长(B )

A.大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B.小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C.等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D.正比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77.指出下列哪种说法有错误( B)

A.原子荧光法中,共振荧光发射的波长与光源的激发波长相同 B.与分子荧光法一样,原子共振荧光发射波长比光源的激发波长长 C.原子荧光法中,荧光光谱较简单,不需要高分辨率的分光计

D.与分子荧光法一样,原子荧光强度在低浓度范围内与荧光物质浓度成正比 78.原子荧光的量子效率是指 ( C) A.激发态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之比 B.入射总光强与吸收后的光强之比

C.单位时间发射的光子数与单位时间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 D.原子化器中离子浓度与原子浓度之比 79.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原子荧光分析法是测量受激基态分子而产生原子荧光的方法 B. 原子荧光分析属于光激发 C. 原子荧光分析属于热激发

D. 原子荧光分析属于高能粒子互相碰撞而获得能量被激发

80.原子荧光是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A )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 A.外层电子 B.内层电子 C.原子核 D.都不是 81.原子荧光的波长与激发光的波长相比(D ) A.相同 B.较长 C.短 D.包括A、B和C

82.关于原子荧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原子荧光光谱是光致发光 B.不遵循波尔兹曼定律 C.谱线简单 D.不属于二次发光 83.共振荧光的波长(C )

A.大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B.小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C.等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D.正比于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

84.激发态原子直接跃迁到高于基态的亚稳态时所发射的荧光是( B) A.阶跃荧光 B.直跃荧光 C.敏化荧光 D.共振荧光

85.激发态原子先以非辐射形式去活化方式回到较低的激发态,再以辐射形式去活化回到基态而发射的荧光是( A)

A.阶跃荧光 B.直跃荧光 C.敏化荧光 D.共振荧光

86.在原子荧光分析法中,激发原子发射出与吸收的共振线相同波长的荧光是(D ) A.阶跃荧光 B.直跃荧光 C.敏化荧光 D.共振荧光 87.原子吸收谱线宽度主要决定于(C )。 A.自然变宽

B.多普勒变宽和自然变宽 C.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 D.场致变宽

88.原子吸收光谱法中,测得的吸光度为(B )。 A.溶液对光源辐射的峰值吸收

B.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对光源辐射的峰值吸收 C.基态原子对光源辐射的峰值吸收

D.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对光源辐射的积分吸收 89.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火焰法相比,其优点是A A.灵敏度高 B.重现性好 C.分析速度快 D.背景吸收小

90.下述光源中,可用作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的光源有(A )。 A.空心阴极灯 B.氢灯 C.钨灯 D.都可以

91.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B )。 A.物理干扰 B.化学干扰 C.光谱干扰 D.背景吸收 92.原子吸收法中,溶液黏度引起的干扰属于(B )。 A.光谱干扰 B.物理干扰 C.电离干扰 D.化学干扰

93..原子吸收普遍采用的检测器是( C)。 A.硒光电池 B.光电管 C.光电倍增管 D.紫外光度检测器

9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可消除基体干扰的定量方法是( B)。 A.标准曲线法 B.标准加入法 C.内标法 D.外标法

9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吸光度与(B )浓度成正比。 A.基态分子B.基态原子 C.激发态分子D.激发态原子

96.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钙时,加入2%镧溶液是为消除( A)。 A.化学干扰 B.电离干扰 C.背景干扰 D.物理干扰 97.在原子吸收分析中, 下列哪种火焰组成的温度最高?C ) A.空气-乙炔 B.空气-煤气 C.笑气-乙炔 D.氧气-氢气

98.欲分析165~360nm的波谱区的原子吸收光谱, 应选用的光源为 ( C) A.钨灯 B.能斯特灯 C.空心阴极灯 D.氘灯

99.由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所产生的谱线变宽称为: ( D) A. 自然变度 B.斯塔克变宽 C.劳伦茨变宽 D. 多普勒变宽

100.在原子吸收分析法中, 被测定元素的灵敏度、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C) A. 空心阴极灯 B. 火焰 C. 原子化系统 D. 分光系统

101.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物理干扰可用下述哪一种方法消除: (C ) A.释放剂 ; B.保护剂; C.标准加入法;D.扣除背景;

三、多项选择 1.BE 2.BCD 3.ABCD 4.BCD 5.BCD 6.CE 7.ACDE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消除物理干扰常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释放剂和保护剂 B.采用标准加人法 C.使用高温火焰 D.采用内标法 E.配制与待测样品组成相似的标准样品 2.适合用标准加入法进行测定的是( )

A.消除背景吸收 B.消除基体干扰 C.测定样品的回收率 D.纯物质中极微量的元素 E.减少谱线重叠干扰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过程中的干扰主要有( )

A.光谱干扰 B.物理干扰 C.化学干扰 D.电离干扰 E.溶剂干扰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用标准曲线法测定元素时应注意( )

A.选择共振吸收线 B.空白液应与试剂有相似的组成

C.选择石英槽 D.应使标准液的吸光度在0.2~0.8之间

E.光源、喷雾、火焰、单色器通带、检测器等仪器和操作条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恒定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主要的定量分析方法有( )

A.比例法 B.标准加入法 C.内标法 D.标准曲线法 E.示差分析法 6.下列属于线光源的是( )

A.氢灯 B.钨灯 C. Nernst灯 D.金属蒸气灯 E.空心阴极灯

7.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原子吸收光谱线的多普勒变宽产生的原因的是(

A.原子在激发态时所停留的时间 B.原子的热运动

C.原子的电离作用 D.外部电场对原子的影响 E.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分子的碰撞

一、判断题

√1.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X 2.玻璃电极在蒸馏水中充分浸泡可使它的不对称电位降到零。 X 3.玻璃电极不是离子选择性电极。

X 4.玻璃电极在pH值大于9的溶液中,由于对钠离子的响应而导致测得的pH值偏高。 X 5.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随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

-X 6.直接电位法用氟电极测定氟离子时,由于OH干扰,溶液的酸度越大越好。 √7.电位法可用于有色的、浑浊的或是黏度较大的溶液的测定。

8.电位分析法中,液接电位常常难以准确计算和测量,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扣除。X 9.采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时,测量的相对误差与测试仪器的精度有关,而与离子的价态无关。X

+

10.pH玻璃电极只对溶液中的H离子产生Nernst响应。X

11.采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时,由于电位与温度有关,故要求标准溶液与样品溶液的温度一致。√ 12.离子选择电极的构造必须有敏感膜、内参比溶液和内参比电极。X

13.用直接电位法测量时,必须采用总离子强度调节剂来控制溶液的离子强度。X 14.玻璃电极使用前需要活化,通常在蒸馏水中浸泡24以上。√

--15.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F时,由于主要干扰来源于OH,所以试液的酸度逸大,测得的结果越准确。X

[伏安法]

1.极谱分析法的定量依据是极限扩散电流与滴汞电极表面的被测离子浓度成正比。X 2.在极谱分析中,极谱图反映了扩散电流与被测离子浓度的关系。X 3.经典极谱法亦称直流极谱法。√

4.完全的浓差极化是极谱分析的基础。√

5.由于滴汞电极的面积很小,电解时电流密度大,很容易发生浓差极化。√

6.极谱分析可以在酸性溶液中测定大多数金属离子,是因为氢在滴汞电极上有较大的超电位。√ 7.极谱分析法中的残余电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溶液中的微量杂质在工作电极上发生电解。X 8.在加入支持电解质、极大抑制剂和除氧剂后,极谱分析中的极限电流就是扩散电流X

9.溶出伏安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是因为将大体积试液中的被测物质富集到微小体积的电极上,使浓度增大,快速溶出时,则电流大大增加。√

10.电极反应产物常以汞齐或难溶化合物的形式被富集。√

11.溶出都是以极化电压以一定的速度由正电位向负电位方向线性变化。X

12.在溶出伏安法中,增加电位扫描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13.如果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同时测定几种离子,要以富集电位最负的离子为准来选择富集电位。√

14.溶出伏安法溶出峰电流主要与富集到工作电极上的被测物质的量有关,与溶出阶段施加的电位扫描速度无关。X

15.溶出伏安法的试验装置与经典极谱法比较,主要是使用的工作电极不同。√

16.阳极溶出伏安法溶出时工作电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溶出伏安法溶出时工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17.溶出伏安法在富集阶段和溶出阶段都要进行搅拌。X

18.阳极溶出伏安法用于测定阳离子的含量,阴极溶出伏安法用于测定阴离子的含量。X 19.溶出伏安法采用三电极测试系统,是为了保证电解富集时工作电极电位的定X 20.溶出伏安法是根据富集阶段的电流-电压曲线进行定量分析的。X

21.电位溶出法是在溶出伏安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分为富集和溶出两步,其中富集与溶出伏安法完全相同,但溶出方式、测量方法和定性定量依据不同。√

22.溶出伏安法用溶出峰电流定量分析,而电位溶出法用于定量的参数是溶出时间。√

23.电位溶出法由于要测定被测离子的电极电位,因此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工作电极。X

24.电位溶出法在进行多组分同时测定时,富集到工作电极上的被测物质按其电极电位的高低逐一溶出√ 二、单项选择

1.在直接电位法中的指示电极,其电位与被测离子的活度的关系为B A. 无关 B. 符合能斯特公式 C. 成线性关系 D. 成正比

n+m+

2. M1| M1|| M2| M2在上述电池的图解表示式中,规定左边的电极为( C )

A. 正极 B. 参比电极 C.负极 D.阳极

3.玻璃膜钠离子选择电极对钾离子的电位选择性系数为 0.002,这意味着电极对钠离子的敏感为钾离子的倍数是 ( )

A. 0.002 倍 B. 500 倍 C. 2000 倍 D. 5000 倍

6-5+

4. 钾离子选择电极的选择性系数为KK,Mg=1.8×10,当用该电极测浓度为1.0×10mol/L K,浓度为 1.0

-2+

×10mol/L Mg溶液时,由 Mg引起的 K测定误差为( C ) A. 0.00018% B. 134% C.1.8% D.3.6%

5. 利用选择性系数可以估计干扰离子带来的误差,若Ki,j=0.05,干扰离子的浓度为0.1mol/L,被测离子的浓度为 0.2mol/L,其百分误差为(i、j均为一价离子) ( A ) A. 2.5 B. 5 C. 10 D.20

-5+

6. 玻璃膜钠离子选择电极对氢离子的电位选择性系数为 100,当钠电极用于测定1×10mol/L Na时,要满足测定的相对误差小于 1%,则试液的 pH 应当控制在大于( D ) A. 3 B. 5 C. 7 D. 9

7.离子选择电极的电位选择性系数可用于 ( B)

A. 估计电极的检测限 B. 估计共存离子的干扰程度 C. 校正方法误差 D. 计算电极的响应斜率 8.电位法,用离子选择电极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时,对加入标准溶液的要求为D A. 体积要大,其浓度要高 B. 体积要小,其浓度要低 C. 体积要大,其浓度要低 D. 体积要小,其浓度要高

9. 钠离子选择性电极对钾的选择性系数为0.002,电极对钠离子的敏感性为钾离子的( C )

A.0.002倍 B.200倍 C.500倍 D.5000倍 10. pH 玻璃电极产生钠差现象是由于 ( B )

+

A. 玻璃膜在强碱性溶液中被腐蚀 B.强碱溶液中 Na 浓度太高

-+- C. 强碱溶液中 OH 中和了玻璃膜上的 H D.大量的 OH 占据了膜上的交换点位

11.pH 玻璃电极产生的不对称电位来源于 A

+

A. 内外玻璃膜表面特性不同 B. 内外溶液中H浓度不同

+

C. 内外溶液的H活度系数不同 D. 内外参比电极不一样 12. “盐桥”的作用是消除( B )。

A.不对称电位 B.液接电位 C.接触电位 D.相间电位 13.已知待测水样的pH大约为8左右,定位溶液最好选(C ) A.pH4 和pH6 B.pH2 和pH6 C.pH6 和pH9 D.pH4 和pH9 14.测定超纯水的pH值时,pH值读数飘移的原因( A)

A.受溶解气体的影响 B.仪器本身的读数误差 C.仪器预热时间不够 D.玻璃电极老化 15.经常不用的pH电极在使用前应活化(C ) A.20分钟 B.半小时 C. 一昼夜 D. 八小时

16.pH玻璃电极在使用前一定要在水中浸泡24小时,目的在于 ( B) A. 清洗电极 B. 活化电极 C. 校正电极 D. 除去沾污的杂质

17.在实际测定溶液 pH 时,都用标准缓冲溶液来校正电极,目的是减小 (C ) A. 不对称电位 B. 液接电位 C. 不对称电位和液接电位 D. 温度影响 18.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约为12的碱性试液,测得pH比实际值 (B ) A.大 B.小 C.两者相等 D.难以确定

19. A离子选择电极的电位选择系数KA,B越小,表示( A ) A.B干扰离子的干扰越小 B.B干扰离子的干扰越大

C.不能确定 D.不能用此电极测定A离子 20.离子选择电极测量所产生的浓度的相对误差( C) A.只与离子的价数有关 B.只与测量的电位有关 C.与离子价数和浓度有关

D.与离子价数和测量电位有关;而与测量体积和离子浓度无关 21. 氨气敏电极的电极电位( A )

+

A.随试液中NH4或气体试样中NH3的增加而减小 B.与A相反

+

C.与试液酸度无关 D.表达式只适用于NH4试液 22.氟离子选择电极在使用前需用低浓度的氟溶液浸泡数小时,其目的( B) A.清洗电极 B.检查电极的好坏 B.活化电极 D. 检查离子计能否使用 23. pH玻璃电极产生酸误差的原因是( C ) A.玻璃电极在强酸溶液中被腐蚀

+

B.H度高,它占据了大量交换点位,pH值偏低

+++

C.H与H2O形成H3O,结果H降低,pH增高 D.都不对

24.电位法测定时,溶液搅拌的目的(A )

A.缩短电极建立电位平衡的时间 B.加速离子的扩散,减小浓差极化 C.让更多的离子到电极上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D.破坏双电层结构的建立 25.离子选择电极内参比溶液的组成要考虑到( C)

A.有敏感膜响应的离子 B.有能与内参比电极形成稳定电位的离子 C.A和B都要考虑 D.能导电的电解质溶液 26.玻璃电极的活化是为了(B )

A.清洗电极表面 B.降低不对称电位 C.更好地形成水化层 D.降低液接电位 27. 在电位分析中测量的化学电池的参数是( B ) A.电池的端电压 B.电池的电动势 C.电池的U与I的变化 D.电池的IR降

28. 利用选择性系数可以估计干扰离子带来的误差, 若, 干扰离子的活度为0.1mol/L, 被测离子的活度为0.1mol/L, 其百分误差为( B )

A.2.5 B. 5.0 C. 10 D.20

29.经常使用的pH电极在使用前应用下列哪种溶液活化(A ) A.纯水 B.0.1mol/LKCl 溶液 C.pH4溶液 D.0.1mol/LHCl溶液

30.pH玻璃电极在使用前需要活化,其目的是(D )

A.去除杂质 B.定位 C.复定位 D.在玻璃泡外表面形成水合硅胶层,减小不对称电位 31.测水样pH值时,饱和甘汞电极是( C)

A.工作电极 B. 指示电极 C.参比电极 D.都不是 32.pH玻璃电极的内参比电极是(B )

A.甘汞电极 B.银-氯化银电极 C.铂电极 D.银电极 33.标准甘汞电极的外玻璃管中装的是(A )

A.1.0mol/LKCl溶液 B. 0.1mol/LKCl溶液 C. 0.1mol/LHCl溶液 D.纯水 34.饱和甘汞电极的外玻璃管中装的是(A ) A.0.1mol/LKCl溶液 B.1mol/LKCl溶液 C.饱和KCl溶液 D.纯水

35.测水样的pH值时,所用的复合电极包括(B )

A.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 B.pH玻璃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 C.玻璃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 D.pH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 3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溶液pH值与溶液电动势无关

B.在室温条件下,电动势的差值每改变0.059V,溶液的pH值也相应改变一个pH单位 C.pH值电位法可测到0.01pH单位 D.溶液的pH值与温度有关 37.“盐桥”的作用是消除(B )。

A.不对称电位 B.液接电位 C.接触电位 D.相间电位 38.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主要由下列哪项决定(C )

A.干扰离子 B.温度 C.敏感膜材料性质 D.溶液pH 39.参比电极的作用是(B )。

A.保持离子强度一致 B.提供标准电极电位 C.调节适宜pH范围 D.消除干扰

40.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系数可用于估计(B ) A.方法的检测限 B.共存离子的干扰程度 C.电极的斜率 D.方法的线性范围

41.钠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对钾的选择性系数为0.002,电极对钠离子的敏感性为钾离子的(C ) A.0.002倍 B.200倍 C.500倍 D.5000倍 42.“盐桥”的作用是消除( B )。

A.不对称电位 B.液接电位 C.电极电位 D.相间电位

43.用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值时,电极系统由玻璃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其中玻璃电极是作为测量溶液中氢离子活度(浓度)的(C )。

A.金属电极 B.参比电极 C.指示电极 D.电解电极 44.pH玻璃电极的响应机理与膜电位的产生是由:( C) A.氢离子在玻璃膜表面还原而传递电子

B.氢离子进入玻璃膜的晶格缺陷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C.氢离子在玻璃膜表面进行离子交换和扩散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D.钠离子在玻璃膜中移动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45.测定水中微量F,应选用哪种分析方法?(C )

A.重量分析法 B.滴定分析法 C.电位分析法 D.光度分析法

-46.用氟离子选择性膜电极测定F时,主要干扰离子是(C )

3--2-

A.其它卤素离子 B.NO C.OH D.SO4 47.pH玻璃电极的内参比电极是( B)。

A.标准氢电极 B.银-氯化银电极 C.甘汞电极 D.银电极 48.普通pH玻璃电极的适用测量的pH范围是(B )。 A.0~7 B.1~9 C.0~13.5 D.7~13.5

49.同厂家生产的同型号的两支pH玻离电极,可能不相同的指标是(C )。 A.适用的测量范围不同 B.适用的测量温度不同 C.不对称电位不同 D.使用方法不同

50.pH玻离电极不对称电位产生的原因是(A )。 A.内、外玻璃膜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 B.内、外溶液中的H+浓度不完全相同 C.玻璃膜内、外的缓冲溶液不完全相同 D.玻璃膜内、外的参比电极不同

51.对于氯离子选择性电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电极电位与溶液中其它离子的浓度无关 B.电极电位随溶液中氯离子的活度增高而下降 C.电极电位随溶液中氯离子的活度增高而上升 D.电极电位随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增高而上升

52.使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有关离子的浓度时,在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中加入TISAB的目的是(D ) A.提高测定的精密度 B.增大响应线性范围

C.提高离子响应速度 D.维持溶液具有相同的活度系数 53. 在电位分析法中“盐桥”的作用是消除( B )。

A.不对称电位 B.液接电位 C.接触电位 D.相间电位 54.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 D

A.吸光度 B.熔点 C.旋光度 D.酸度 E.密度 55.表示溶液的酸度用D

D

A.[α]t B.R C.α D.pH E.T 56.电位分析法测量的电化学参数是( D)。

A.电流 B.电导 C.电量 D.电位

57.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测定前应用pH值与供试液接近的一种标准缓冲液,调节仪器旋钮,使仪器pH示值一标准缓冲液的pH值一致,此操作步骤为 C A.调节零点 B.校正温度 C.调节斜率 D.定位

58.测定溶液的pH值时,用作指示电极的为 A

A.玻璃电极 B.甘汞电极 C.石墨电极 D.铜电极 E.氢电极

59.某溶液的pH值约为6,用酸度计测定其精密pH值时,应选择的两个标准缓冲液的pH值是 C A.1.68,4.00 B.5.00,6.86 C.4.00,6.86 D.6.86,9.18 E.1.68,6.86

60.用 酸度计测定溶液的酸度,若溶液的pH值为4左右,对酸度计进行校正时最好选用的标准缓冲液的pH是 ( C )

A.pH 12.25,pH6.86 B. pH1.68,pH4.00 C.pH4.00,pH6.86 D.pH6.86,pH9.18 61.液接电位是怎样形成的(A)

A.离子迁移速度不同 B.玻璃膜内外结构不一样 C.溶液酸度太大 D.都不正确

1.极谱法根据何种参数进行定量分析C

A.残余电流 B.充电电流 C.极限扩散电流 D.扩散电流 2.极谱分析是特殊条件下进行的电解分析,其特殊性表现在(A )

A.使用两支性能相反的电极,保持溶液静止 C.电流效率高达100% B.通过电解池的电流很小,加有大量电解质 D.试液浓度越小越好 3.在极谱分析中,通常在试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明胶,目的是消除( A) A.极谱极大 B.迁移电流 C.充电电流 D.残余电流 4.极谱波的半波电位是 (A )

A.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电极电位 C.极限扩散电流时的电极电位 B.从极谱波起始电位到终止电位一半处的电极电位 D.参与电极反应物质的析出电位 5.影响经典极谱法检测限的因素是(B )

A.电解电流 B.充电电流 C.扩散电流 D.迁移电流

6.极谱分析中加入支持电解质是为了消除(D )

A.残余电流 B.充电电流 C.扩散电流 D.迁移电流 7.在经典极谱分析中,采取消除残余电流的方法是(C )

A.降低支持电解质浓度 B.加入大量支持电解质 C.测量极限扩散电流时,作图扣除 D.重做空白试验扣除 8.极谱分析中加入支持电解质、极大抑制剂和除氧剂后,极限电流还有A A.残余电流和扩散电流 B.残余电流、迁移电流和扩散电流 C.迁移电流和扩散电流 D.残余电流和迁移电流 9.经典极谱分析中,进行定量分析的参数是(D )

A.残余电流 B.充电电流 C.扩散电流 D.极限扩散电流 10.经典极谱法分析测定时中,不能搅拌溶液,这是为了(D ) A.消除迁移电流 B.减少充电电流的影响 C.加速达到平衡 D.有利于形成浓差极化 11.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C

A.极限扩散电流的大小取决于浓差极化的大小 B.浓差极化的大小取决于支持电解质的浓度 C.扩散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离子的扩散速度

D.极限扩散电流的大小与扩散层中离子浓度的梯度无关 12.极谱分析法采用滴汞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优点是A

A.被测离子容易在滴汞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 B.使用方便

C.汞不会对被测物质产生干扰 D.氢在汞电极上的超电位较大 13.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C

A.极谱半波电位相同的,都是同一种物质 B.极谱半波电位随被测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C.当溶液的组成一定时,同一物质的半波电位相同 D.半波电位是极谱定量分析的依据D 14.下面哪一种方法不适于消除氧波

A.待测溶液是中性或碱性介质时加入亚硫酸钠 B.溶液中通人惰性气体氮

C.待测溶液是微酸性或碱性介质时加入维生素C D.待测溶液是碱性介质时通人CO2

-2

15.得一10.00ml含锌试液的极谱波高为4.0mm,若加入1.00×l0 mol/L锌标准溶液0.50ml于该试液中,则混合液的极谱波高为9.0mm。试液中锌的浓度为B

-4-4

A.1.64×l0 mol/L B.3.67×l0 mol/L

-4-4

C.2.00×l0 mol/L D.4.00×l0 mol/L 16.下列有关溶出伏安曲线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溶出伏安曲线是溶出过程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曲线 B.溶出伏安曲线是富集过程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曲线 C.峰电位是定性分析的依据 D.峰电流是定量分析的依据

17.溶出伏安法的富集进程中,需搅拌试液或旋转电极的目的是(D ) A.加快电极表面的反应 B.获得稳定的溶出电流 C.加速达到电极平衡的时间 D.提高富集效率

2+2+2+2+

18.同时测定试样中的Cu、Pb、Zn、Cd的最好方法是A

A.溶出伏安法 B.直接电位法 C.极谱法 D.原子吸收法 19.阳极溶出伏安法灵敏度高的原因主要在于D

A.采用快速扫描溶出 B.搅拌溶液 C.使用悬汞电极 D.预电解 20.在阳极溶出伏安法中,富集电位一般控制在比待测离子峰电位B

A.负0.1-0.2V B.负0.2-0.4V C.正 0.1-0.2V D.正 0.2-0.4V 21.关于溶出伏安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溶出伏安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B.在阴极溶出伏安法中,富集过程是电氧化,溶出过程是电还原 C.在富集过程中,电极反应产物常以汞齐或难溶化合物的形式被富集 D.当阳极溶出时,工作电极的电位以一定速度由正向负变化B

22.采用氧化电位溶出法进行金属离子的多组分同时测定时,金属离子的溶出顺序是 A.与氧化剂的种类有关 B.从最容易氧化的金属开始逐一溶出 C.从电极电位最高的金属开始逐一溶出 D.从氧化时间始逐一溶出 23.与常规电位溶出法相比,微分电位溶出法A

A.溶出曲线呈峰形 B.灵敏度高 C.溶出信号不易测量 D.分辨率低 24.电位溶出法的溶出曲线是D

A.电位-体积曲线 B.电流-电位曲线 C.电流-时间曲线 D.电位-时间曲线 25.电位溶出法中,定量的参数是C

A.溶出电位 B.扩散电流 C.溶出时间 D.溶出峰电位 三、多项选择

1.直接电位法定量时常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对其作用是( ABC)

A.调节溶液的pH值 B.稳定离子强度 C.掩蔽干扰离子 D.稳定选择性系数 E.消除液接电位 2.下列有关pH玻璃电极的电位,叙述正确的是(ABC )

A.pH玻璃电极的电位由膜电位、内参比电极电位以及不对称电位等组成 B.pH玻璃电极的膜电位是由离子交换产生的

+

C.pH玻璃电极的膜电位决定于外部试液的H浓度 D.pH玻璃电极经活化,可使不对称电位降为零。

E.理想的玻璃膜,两侧的水化凝胶层性质完全相同,在其内外形成的两个扩散电位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3.普通pH玻璃电极测量pH>9的溶液时( ACE )

A.测定的值偏低 B.会产生酸差 C.会产生钠差 D.测定的值偏高 E.会产生碱差

+-11

4.某pH玻璃电极对Na的选择性系数KH,Na=10,则表示该电极 BCE

++11

A.对Na的响应比对H的响应灵敏10倍

++11

B.对H的响应比Na对的响应灵敏10倍

++11++

C.Na的活度等于H活度的10倍时,Na和H产生的电位相等

++11++

D.H的活度等于Na活度的10倍时,Na和H产生的电位相等

+

E.测量酸性溶液时,Na的干扰不大

6.下列因素中,引起甘汞电极电位改变的有( BC )

A.Hg2Cl2的浓度 B.KC的浓度 C.温度 D.Hg的活度 E.溶解的O2

7.与指示剂法比较,电位滴定法指示终点(ABCD )。

A.准确度高 B.不受溶液浑浊影响 C.不受溶液颜色影响 D.易于自动化 E.客观性强 8.下列电极属于膜电极的有(ADE )

A.玻璃电极 B.带KNO3盐桥的SCE C.铂电极 D.LaF3晶体电极 E.钾离子选择电极

9.应用离子选择电极测定待测离子时,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BC

A.待测离子浓度 B.待测离子价数 C.电动势测量误差 D.都无关 E.都有关

10.用电位滴定法确定滴定终点可测量下列哪些量的变化( AD )

A.电极电位 B.电阻 C.电流 D.电动势 E.电导 11.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组成有ABCD

A.电极膜 B.电极管 C.内参比溶液 D.内参比电极 E.外参比电极

12.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常选择的电极是ABC

A.玻璃电极 B.银-氯化银电极 C.饱和甘汞电极 D.汞电极 E.银电极

13.可作为酸碱滴定法的参比电极是CE

A.玻璃电极 B.汞电极 C.银-氯化银电极 D.银电极 E.饱和甘汞电极

14.用二次测定法测定溶液的目的是BC

A.稳定这 B.消除玻璃电极的不对称电位 C.消除公式中的常数 D.消除玻璃电极的酸差 E.消除玻璃电极的碱差

15.玻璃电极在使用前需要在蒸馏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的目的是(CDE)。

A.消除液接电位 B.消除不对称电位 C.稳定不对称电位 D.形成水化凝胶层 E.使玻璃膜活化 16.电位滴定法确定终点的方法有( ABCDE )。

A.E-V曲线法 B.△E/V-V曲线法 C.一级微分内插法

22

D.△E/V-V曲线法 E.二级微分内插法 17.电位滴定法适用于ABCDE

A.酸碱滴定 B.配位滴定 C.沉淀滴定 D.氧化还原滴定 E.非水滴定 18.滴定分析法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CD

A.操作简便,快速 B.所用仪器设备较简单 C.应用广泛 D.准确度高

E.电位滴定法的准确度低于指示剂法,而灵敏度高于指示剂法 19.下列关于永停滴定法的正确叙述是ABDE

A.永停滴定法又称双电流滴定法

B.永停滴定法是用两支相同的铂电极作为指示电极 C.永停滴定法的电池属于原电池

D.永停滴定法是根据电流变化来确定化学计量点 E.永停滴定法的电池是属于电解电池 伏安法与电位溶出法

20.极谱分析法,下面有关半波电位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CD )

A.极谱半波电位是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所对应的工作电位 B.极谱半波电位随被测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C.当溶液的组成一定时,同一物质的半波电位相同 D.半波电位是极谱定性分析的依据

E.极谱半波电位相同的,都是同一种物质

21.下列有关溶出伏安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CDE )

A.溶出伏安曲线是溶出过程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曲线 B.溶出伏安曲线是富集过程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曲线 C.溶出伏安曲线是一条峰形曲线 D.峰电位是定性分析的依据 E.峰电流是定量分析的依据

22.与常规电位溶出法相比,微分电位溶出法AB

A.溶出曲线呈峰形 B.灵敏度高 C.溶出信号不易测量 D.分辨率低

23.下面哪几种说法是正确的ACD

A.溶出伏安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B.阴极溶出法中,富集过程是电氧化,溶出过程是电还原

C.富集过程中,电极反应产物常以汞齐或难溶化合物的形成被富集 D.阳极溶出是极化电压以一定速度由正向负电位变化

一、判断题 [色谱法基础]

1.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分析方法。√ 2.色谱法只是分离有色物质的一种方法。X 3.色谱法中的固定相只能是固体。X

4.调整保留时间是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以后的时间。√

5.分配系数是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用K 表示。√ 6.容量因子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7.两组分分配系数不等是色谱分离的前提。√

8.色谱分离过程是利用试样中各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具有不同的溶解和析出能力,或不同的吸附和脱附能力,或其他亲和性质的差异来实现的。√ 9.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快。X 10.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后流出X

11.虽然增大色谱柱长度,可以提高柱效,从而使R增大,相邻两峰得以分开,但一般不采用增大色谱柱长度来改善分离度。√

12.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快。X

13. 两组分分配系数或容量因子不等是色谱分离的前提。√

14.色谱柱在填充后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总称为死体积。X

色谱法主要是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的一种分离提纯方法。√ [经典液相色谱法]

1.在分配柱色谱法中,对组分起保留作用的是担体X 2.用液-液分配色谱法分离极性物质应采用正相色谱。√

3.在硅胶柱色谱中,被分离的组分极性越强,则在柱内保留时间越短。X 4.凝胶色谱分析中分子量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X

5.采用极性色谱柱分离不同极性组分,极性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X

6.分配色法是根据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中吸附能力的不同,有不同的分配,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X 7.用柱色谱法分离脂溶性的维生素,采用反相分配色谱法,可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8.液-液分配色谱的固定液和流动相是由两种不同的溶剂组成。X

9.吸附剂的含水量越少,活性越强,所以硅胶活化时,温度越高,活性越强。X 10.在吸附色谱中,分离极性大的组分,应选用极性大时吸附剂和极性小的洗脱剂。X 11.氧化铝和硅胶中含水量越高,活性级别越低,吸附能力越强。X 12.在分配色谱中,所用的固定相与流动相必须事先相互饱和。√ 13.极性吸附剂中含水量越多,活性级别越大,吸附活性越低。√ 14.分配柱色谱的分离是基于吸附与解吸附的原理。X

15.吸附柱色谱的基本操作步骤为装柱、加样、洗脱、定性与定量分析。√ 16.柱色谱中装柱要均匀,不能有气泡,否则影响分离效果。√,

17.在分配色谱法中,若被分离物质的极性较大,则应选择极性大的固定液和极性小的流动相。√ 18.活化即是通过加热除去或部分除去吸附剂中的水分,提高吸附剂活性的过程。√ 19.酸性氧化铝适用于分离酸性成分。√ [平面色谱法]

1.用硅胶制作的薄层板,分离A、B两组分,它们的Rf值分别为0.41、0.56,说明B组分的吸附平衡常数K较A组分的小。√

2.在薄层色谱中,被分离组分的极性越小,移动的速度越慢,Rf值越小。X 3.薄层色谱中吸附剂颗粒度比经典柱色谱中吸附剂的巅盎度大。X 4.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点样时,点样量越多,灵敏度越高。X 5.加粘合剂的铺板方法为干法铺板。X

6.薄层色谱的操作步骤有铺板、活化、点样、展开、斑点定位、定性与定量分析。√

7.在用混合溶剂作展开剂时,展开前必须使展开缸内的混合溶剂蒸气达到饱和,以防止产生“边缘效应”。√。、

8.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强极性物质时,应选用活性低的吸附剂和极性强的展开剂。√

9.用薄层色谱法分离氨基酸类混合物,作为固定相的硅胶其吸附活性不宜太高。√

10.Rf值是薄层色谱法定性的依据。如果两组分有相同的Rf值,则它们一定是同一种物质。X 11.某样品在硅胶板上展开、显色后,只得到一个斑点,则此样品肯定为纯物质。X [气相色谱法]

1.气相色谱法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时,无需知校正因子,但需准确进样量。X 2.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时可以采用电子捕获检测器。√

3.在气相色谱中,组分的流出顺序决定于其分配系数,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X 4.用太高的载气流速虽能减小分子扩散,但同时引起涡流扩散、传质阻力的增加。X 5.采用色谱归一化法定量的基础是试样中所有组分都出峰且在检测器上都产生响应。√

6.气液色谱的分离机理是基于组分在两相间反复多次的吸附与脱附,气固色谱分离是基于组分在两相间反复多次的分配。X

7.基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可采用热导检测器来检测被分离的组分。√ 8.热导检测器参比臂和测量臂的材料和电阻值都相同。√

9.使用热导检测器时应先通载气,后通桥电流,否则热敏元件易烧坏。√

10.气相色谱法在实际工作中,为缩短分析时间,往往选择稍大于μ最佳的流速作为工作流速。√ 11.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室的温度应低于100℃ 。X 12.气相色谱的内标法定量时所选用的内标物一定是该试样中存在的纯物质。X 13.相色谱法测定蔬菜中痕量有机磷农药残留量,应采用FPD检测器。√ 14.在气相色谱仪中,需要温度控制的部件只有色谱柱和检测器。X [高效液相色谱法]

1.键合烷基的疏水性随碳链的延长而减小,溶质的k也增大。X 2.Van Deemter方程用于HPLC时,Cu项可以忽略不计。X

3.Van Deemter方程式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时,分子扩散项B/u项可以忽略不计。√

4.若以表面键合十八烷基的全多孔型硅胶为固定相,流动相是甲醇-水的色谱系统,属于反相色谱,主要用于分离非极性至中等极性化合物。√

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常采用程序升温来提高分离效能、改善峰形和降低检测限。X 6.当HPLC的色谱柱选定后,流动相的流速将直接影响柱效,流速增大,柱效降低。√ 7.对易溶于水的试样的分离,宜采用反相色谱法。X

8.正相键合色谱法的流动相常用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加极性调整剂,如烷烃加醇类。√ 9.高效液相色谱中引起色谱峰扩展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扩散项。X

10.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传质阻力使峰形变宽是由于流路中心与边缘的溶质分子迁移速度不同而形成的。X

11.十八烷基硅烷(C18,ODS)、辛烷基(C8)键合硅胶属于非极性键合相。√

12.反向键合色谱法的流动相常用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加极性调整剂,如烷烃加醇类。X

13.梯度洗脱在液-固色谱法与离子交换色谱法中广泛应用,并且大量应用于分子排阻色谱法中。X 14.在高效液相色谱中,选用毒性比较大的甲醇作流动相,而不选用乙醇是因为甲醇的黏度比较小。√ 15.化学键合相广泛应用于高效液相色谱中的液—液分配色谱,故它的作用机制是分配作用,√ 16.采用内标法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时,无需知道校正因子,但要求进样量。X

二、单项选择

[色谱法基础概念]

1.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混合物各组分在固定相中的:C A.沸点差 B.温度差 C.分配系数差 D.吸光度差 2.经典液相色谱中,分配系数是指:C

A.一种化合物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B.两种化合物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C. 一种化合物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D.两种化合物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3.柱色谱法中,可以用分配系数为零的物质来测定色谱柱中的:D

A.固定相体积 B.柱内总体积 C.填料孔隙的体积 D.死体积 4.在色谱过程中的固定相的作用是:B

A.运输组分 B.滞留组分 C.平衡体系 D.分解组分

[色谱法基础理论]

1.关于Van Deemter方程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最佳流速处的塔板高度最小 B.最佳流速处的塔板数最少 C.流速最小时塔板高度最小 D.流速最大时塔板高度最大 2.下列哪中因素变化不影响理论塔板高度 D

A.担体粒度 B.载气流速 C.柱温 D.柱长 3.载体填充的均匀程度主要影响 A

A.涡流扩散 B.分子扩散 C.气相传质阻力 D.液相传质阻力 4.色谱分析法中,要求混合物中所有组分都出峰的定量方法是 C

A.外标法 B.内标法 C.归一化法 D.内标标准曲线法

5.对某一组分来说,在一定的柱长下,色谱峰的宽或窄主要决定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 D A.保留值 B.扩散速度 C.分配比 D.理论塔板数 6.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的哪项差别 D

A.沸点差 B.温度差 C.吸光度 D.分配系数

7.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导致半峰宽 B

A.没有变化 B.变宽 C.变窄 D.不成线性 8.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 A

A.调整保留值之比 B.死时间之比 C.保留时间之比 D.保留体积之比

9.塔板数n或理论塔板高度H是描述色谱柱效能的指标,一般而言,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越大,理论塔板高(H)越小,则表示色谱柱的效能( )。 A

A.越高 B. 越低 C.不影响 D.视情况而定 10.色谱法用于定量的参数是 A

A.峰面积 B.保留时间 C.保留体积 D.峰宽 11.用于衡量色谱峰是否对称的参数是 D

A.分离度 B.校正因子 C.峰宽 D.拖尾因子 12.用于衡量柱效的参数是C

A.保留体积 B.峰高 C.塔板数 D.峰面积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C

A.用纸色谱分离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Rf值大 B.用反相分配薄层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Rf值小

C.用凝胶色谱法分离,样品中体积小的分子组分先被洗脱下来 D.用离子交换色谱时,样品中高价离子后被洗脱下来 [经典液相色谱法]

1.液-固色谱中,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是基于 C

A.各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 B.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 C.各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的不同 D.各组分的挥发性不同 2.在液-液分配色谱中,下列固定相/流动相的组成属于正相色谱的是A

A.甲醇/石油醚 B.氯仿/水 C.甲醇/水 D.液状石蜡/正己烷 3.关于反相分配色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 B.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

C.分离极性大的样品 D.极性小的组分后流出色谱柱 4.欲用吸附色谱法分离极性较强的组分应采用 D

A.活性高的固定相和极性弱的流动相 B.活性高的固定相和极性强的流动相 C.活性低的固定相和极性弱的流动相 D.活性低的固定相和极性强的流动相 5.在吸附色谱中,吸附常数Ka值大的组分 A

A.被吸附得牢固 B.移动速度快 C.溶解度大 D.在柱内保留时间短 6.符合反相色谱的下列固定相/流动相是 C

A.甘油/石油醚 B.苯/水 C.水/氯仿 D.液状石蜡/正己烷 7.吸附色谱法是依据物质的哪种性质而进行的分离分析方法 A

A.极性 B.溶解性 C.离子交换能力 D.分子大小 8.分配柱色谱的分离原理是 B

A.吸附与解吸附 B.溶剂萃取 C.离子交换 D.分子排阻 9.反相分配色谱是 B

A.流动相为非极性,固定相为极性 B.流动相为极性,固定相为非极性 C.流动相为极性,固定相为极性 D.固定相为非极性,流动相均为非极性 10.反相色谱分析过程,脂溶性组分在色谱柱中移动速度比亲水性B

A.相同 B.慢 C.快 D.不能确定 11.对于正相分配色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 B.极性小的组分后出峰 C.适于分离极性小的组分 D.以上结果都不对

12.分配色谱法又称液液色谱法,是根据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中的哪项不同,有不同的分配,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B

A.吸附能力 B.溶解度 C.亲和性能 D.离子交换能力

13.凝胶色谱法又叫分子排阻色谱法,它主要分离蛋白质和其它大分子物质。在分离时,物质出峰的先后顺序是 A

A.大分子,中等分子,小分子 B.中等分子,大分子,小分子 C.大分子,小等分子,中等分子 D.都不是

14.分离结构异构体,在下述四种方法中最适当的选择是( )。 A

A.吸附色谱 B.反相离子对色谱 C.亲合色谱 D.空间排阻色谱 15.如果样品的相对分子量在200到2000之间,一般可考虑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分离 B A.气相色谱法 B.空间排阻色谱法 C.液相色谱法 D.以上都不是 16.离子交换色谱法中,对选择性无影响的因素是 B

A.树脂的交联度 B.树脂的再生过程 C.样品离子的电荷 D.样品离子的水合半径 ++2+2+++2+2++2+

17.K、Na、Ca、Mg、Li、Cs、Ba、Sr、Rb及Be等离子,经阳离子交换柱分离,最先出柱和最后出柱的离子是 D

+2++2++2++2+

A.Cs与Mg B.Rb与Sr C.K与Ca D.Li与Ba 18.下列有关吸附柱色谱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固定相的粒度要尽量小 B.分离固体物质需选择干法装柱 C.分离固体物质需选择干法上样 D.硅胶活化时,如果温度过高会失活 19.下列有关层析硅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对组分的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吸附 B.般显酸性

C.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力 D.含水量越多,吸附力越小 20.下列不属于吸附色谱常用的吸附剂是:D

A.氧化铝 B.硅胶 C.活性炭 D.琼脂糖 21.影响硅胶吸附色谱中硅胶吸附能力的因素有:D A.被分离组分的极性大小 B.洗脱剂的极性大小 C.洗脱剂的酸碱性大小 D.硅胶的含水量 22.下列有关柱色谱中固定相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固定相可以是固体物质,也可以是液体物质 B.柱色谱法只能分离有色物质

C.柱色谱法只能分离各种性质相类似的物质

D.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能改变任何色谱柱色谱分离过程的分离效果 23.用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化合物,常用的洗脫方式是:B A.洗脱剂的极性从大到小 B.洗脱剂的极性从小到大 C.洗脱剂碱性梯度洗脱 D.洗脱剂酸性梯度洗脱 24.下列吸附剂中,最适合分离生物碱的是:A

A.碱性氧化铝 B.酸性氧化铝 C.中性氧化铝 D.硅胶 25.用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混合物,正确的是:B A.极性大的先流出 B.极性小的先流出 C.分子量大的先流出 D.分子量小的先流出 26.下列有关大孔吸附树脂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同时具有吸附性和分子筛性质B.不能再生

C.只能吸附极性物质D.只能吸附非极性物质

27.液固吸附色谱中,下列化合物的保留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是:C A.酮<醛<醚<酯 B.醛<酮<酯<醚 C.醚<酯<酮<醛 D.酮<酯<醛<醚

28.分子排阻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原理是:B A.吸附力差异 B.分子筛作用 C.离子交换 D.配体亲和差异

29.关于离子交换色谱,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B A.离子交换剂通常不溶于水

B.选择性系数是树脂的特征参数,与离子的电荷、流动相等无关 C.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再生

D.选择离子交换树脂时需要考虑交联度、溶胀、交换容量和粒度等 30.采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和CuSO4混合液,先流出色谱柱的是:B A.CuSO4 B.血红蛋白

C.同时流出 D.不确定,需要明确流动相组成 31.以分子筛原理分离化合物的色谱分析方法是:C A.离子交换色谱 B.聚酰胺色谱 C.分子排阻色谱 D.硅胶柱色谱

32.采用反相分配色谱分离混合物时,化合物出柱的顺序是:A A.极性大的先流出 B.极性小的先流出 C.分子量大的先流出 D.分子量小的先流出 33.不宜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的物质是:D A.生物碱 B.有机酸 C.氨基酸 D.强心苷

34.正相分配色谱常用的流动相为:B A.亲水性溶剂 B.亲脂性溶剂 C.酸的水溶液 D.碱的水溶液

35.以下对聚酰胺色谱的描述中,错误的是:D A.聚酰胺不溶于水

B.适用于分离酚酸类、醌类物质

C.流动相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 D.适于分离离子型物质

36.聚酰胺色谱中,下列展开剂洗脱能力最强的是:A A.水 B.无水乙醇 C.丙酮 D. 70%乙醇 37.分离原理为氢键吸附的色谱法是:D

A.硅胶吸附柱色谱法 B.离子交换色谱法 C.分子排阻色谱法 D.聚酰胺色谱法

38.离子交换色谱法中,对选择性无影响的因素是:B A.树脂的交联度 B树脂的再生过程

C.样品离子的电荷 D.样品离子的水合半径 [平面色谱法]

1.在吸附薄层色谱中,当增大展开剂的极性时,则 D A.分离效果越好 B.组分的Rf值减小 C.展开速度加快 D.组分的Rf值增大 2.吸附薄层分析属于 B

A.液-液色谱 B.液-固色谱 C.气-液色谱 D.气-固色谱 3.同一样品在薄层色谱上展开,展开20min时的结果与展开10min时的展开结果比较: C A.Rf值加倍 B.样品移行距离加倍 C.Rf值不变 D.样品移行距离不变 4.以下有关色谱法说法中错误的是:A

A.在吸附薄层色谱和纸色谱中,增加展开剂的极性,使极性大的组分的Rf值变大,极性小的组分的Rf值减小

B.边缘效应指的是展开时薄板边缘的Rf值高于中部的Rf的现象

C.纸色谱中,Rf值相差很小的混合物宜采用慢速滤纸

D.薄层色谱中,如果某一物质在用展开剂展开时,移动距离太小,说明展开剂的极性太强

E.对普通酸性组分,特别是离解度较大的弱酸性组分,应在展开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酸,可以防止拖尾现象

4.在T=30℃,展开剂为水饱和的乙醇。起始线到溶剂前沿的距离为15.0cm,原点到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斑点的距离分别为1.2cm、3.0cm、5.4cm。请问缬氨酸的Rf 为: B A.0.08 B.0.2 C.0.36 D.0.40 5.上题中丙氨酸相对于缬氨酸的Rst为:D A.0.08 B.0.2 C.0.36 D.4.0 6.有关薄层色谱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TLC对流动相的选择仍依“相似相溶”原则,即强极性试样宜用强极性展开剂,而弱极性试样则宜用弱极性展开剂

B.若被分离组分的极性强,应选择吸附能力弱的吸附剂;反之,则应选择吸附能力较强者 C.TLC常用的粘合剂有煅石膏和羧甲基纤维素

D.TLC的展开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上行展开法和下行展开法,下行展开法适用于Rf较大的物质 7.TLC点样时,样品的浓度一般控制在A

A.0.1%~l% B.小于0.1% C.大于l% D.等于0.1%或l% 8.氨基酸的专用显色剂是 A

A.茚三酮 B.三氯化铁-铁氰化钾 C.有浓硫酸及其溶液 D.高锰酸钾溶液 9.含酚羟基化合物的专用显色剂是 B

A.茚三酮 B.三氯化铁-铁氰化钾 C.有浓硫酸及其溶液 D.高锰酸钾溶液 10.在TLC中,可引起边缘效应的原因是 A

A.展开时展开槽中展开剂的蒸气未达到饱和 B.点样时斑点太大,浓度太稀 C.展开剂的极性太大 D.点样的时间太长

11.下行展开法适用于分离何种物质 A A.Rf小的物质 B.Rf大的物质 C.所有物质 D.都不是

12.以硅胶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通常属于 B A.分配色谱 B.吸附色谱

C.离子抑制色谱 D.离子交换色谱 13.下列关于薄层色谱法点样说法错误的是:D

A.样点直径以2~4mm为宜 B.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左右 C.点间距为1.5~2cm左右 D.点样时可以损伤薄层表面 14.吸附剂“硅胶H”的含义是: B

A.不含黏合剂但有荧光剂的硅胶 B.不含黏合剂的硅胶

C.含黏合剂煅石膏的硅胶 D.同时含有黏合剂和荧光剂的硅胶 15.在薄层色谱法中,Rf值的最佳范围是 :C

A.0.1~1.0 B.0.2~0.8 C.0.3~0.5 D.0.3~0.7 16. 在吸附薄层色谱中,增大展开剂的极性则 D

A.分离效果越好 B.组分的Rf值减小 C.展开速度不变 D.组分的Rf值增大 17.用来表示薄层色谱法分离效能的是: A.R=2(tR2-tR1)/(W1+W2) B. 2d/()

18.A、B两组分经过同一个吸附薄层色谱系统展开后得到的比移值相同,则以下关于A、B两组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可能是同一物质,但不能确定 B.可确定为同一物质

C.A和B在此薄层中具有相同的吸附系数 D.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进一步分析

19.某组分在以丙酮作展开剂进行吸附薄层色谱分析时,欲提高该组分的比移值,可选择的展开剂是:D A.环己烷 B.乙醚 C.氯仿 D.乙醇 20.平面色谱法中,通常要求 Rf值的范围是:C

A.0~0.3 B.0.7~1.0 C.0.2~0.8 D.1.0或0 21.用薄层色谱法分离A、B两组分,分离效果主要取决于:D A.薄层有效塔板数的多少 B.薄层展开的方向

C.薄层板的长短 D.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别

22.在硅胶薄层板上,用丙酮作展开剂,下列化合物中比移值最大的是:B A.羧酸 B.芳烃 C.酯 D.胺

23.在以硅胶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中,若用某种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则在展开过程中迁移速度慢的组分是:A

A.极性大的组分 B.极性小的组分 C.挥发性大的组分 D.挥发性小的组分

24.采用硅胶薄层板分离咖啡碱和绿原酸,选用不同的溶剂系统测定两物质的比移值,则最合适的溶剂系统是:D

A.氯仿-丙酮-甲醇-乙酸(7:2:1.5:0.5)系统的Rf值分别为)0.48和0.05 B.氯仿-丙酮(8:2)系统的Rf值分别为0.1和0.0

C.正丁醇-乙酸-甲醇(4:1:2)系统的Rf值分别为0.43和0.40 D.正丁醇-乙酸-水(4:l:1)系统的Rf值分别为0.68和0.42 25.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的物质是:AC

A.极性物质 B.非极性物质 C.糖类 D.烃类 26.分离鉴定氨基酸的纸层析属于:D

A.亲和色谱 B.吸附色谱 C.离子交换色谱 D.分配色谱 27.关于纸色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固定相是纤维素 B.一般是正相分配色谱 C.用水做展开剂 D.滤纸纤维致密一点为好 28.常用纸色谱的固定相为:C

A.纸纤维素 B.纸纤维上吸附的有机溶剂 C.纸纤维上吸附的水 D.缓冲液

29.纸色谱法分离葡萄糖、木糖、鼠李糖的混合物时,最适合做展开剂的是:B A.烃类 B.醇类 C.卤代烃 D.醛类 30.纸色谱中滤纸所起的作用是:D

A.固定相 B.展开剂 C.吸附剂 D.惰性载体 [气相色谱法]

1.当载气线速较小,Van Deemter方程中的分子扩散项起控制作用时,采用下列哪咱气体作载气有利于提高柱效:C

A.H2 B.N2 C.Ar D.He 2.在GC分析中,两个组分之间的分离度不受下列哪咱因素影响:B A.增加柱长 B.使用更灵敏的检测器 C.进样速度较慢 D.改变固定液的性质

3.在GC分析中,两个组分之间的分离度不受下列哪个因素影响:B A.增加柱长 B.使用更灵敏的检测器 C.进样速度较慢 D.改变固定液的性质 4.使用GC分析样品时,提高载气流速将使D A.涡流扩散加强 B.传质阻力降低 C.分子扩散加强 D.保留时间缩短 5.气-液色谱法按分离原理分类属于:A A.分配色谱法 B.吸附色谱法 C.离子交换色谱法 D.尺寸排阻色谱法 6.用气相色谱法分析饱和烃常采用A

A.非极性固定液 B.中等极性固定液 C.强极性固定液 D.氢键型固定液

7.在气液色谱中,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温度取决于:D

A.样品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B.样品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

C.固定液的沸点 D.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8.在气-液色谱分析中,两组分的保留值很接近,其原因是:D A.柱效能太低 B.容量因子太大 C.柱子太长 D.固定相选择性不好

9.应用GC方法来测定痕量硝基化合物, 宜选用的检测器为:C A.热导池检测器 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C.电子捕获检测器 D.火焰光度检测器 10.在气相色谱法中,用于定量的参数是:D A.保留时间 B.相对保留值 C.半峰宽 D.峰面积

11.在气相色谱图中,相邻两组分完全分离时,其分离度R应大于或等于:C

A.2.0 B.0.5 C.1.5 D.1.0 12.气相色谱内标物的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与被测组分的分离度越大越好 B.加入量应接近于被测组分 C.应选样品中不存在的物质 D.不与待测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13.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E的含量,《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采用的检测器是 A A.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B.紫外检测器 C.热导检测器 D.荧光检测器 E.质谱检测器

14.气相色谱法的检测器是:A

A.电子捕获的检测器 B.紫外检测器 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D.荧光检测器 15.对同一样品,程序升温色谱与恒温色谱比较,正确的说法是:D A.程序升温色谱图中的色谱峰数与恒温色谱图中的色谱峰数相同 B.程序升温色谱图中的色谱峰数大于恒温色谱图中的色谱峰数 C.改变升温程序,各色谱嶂保留时间改变但峰数不变

D.程序升温色谱法能缩短分析时间,改善保留时间、峰形,从而改善分离度及提高检测灵敏度,峰数也可能改变,并且使样品中的各组分在适宜的柱温下分离 16.色谱柱温升高的结果是: C

A.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增大 B.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不变 C.组分的保留体积减小 D.易形成前延峰

17.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A

A.保留时间 B.峰面积 C.半峰宽 D.都不是 [高效液相色谱法]

1.在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中,选择不同类别的溶剂,可以改善分离度,主要原因是:A A.提高分配系数比 B.保留时间增长 C.色谱柱柱效提高 D.容量因子增大 2.HPLC中,以柱效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是:B A.固定相传质阻力 B.纵向扩散

C.涡流扩散 D.流动相传质阻力

3.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常用的流动相有水、乙腈、甲醇、正己烷,极性大小顺序为:B A.乙腈>水>甲醇>正己烷 B.水>乙腈 >甲醇>正己烷

C.乙腈>甲醇>水>正己烷 D.水>甲醇>乙腈>正己烷

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对于极性组分,当增大流动相的极性,可使其保留值 C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确定

5.在高效液相色谱中,调整保留时间实际上反映( )分子之间的作用力。D A.流动相与固定液 B.组分与组分 C.组分与流动相 D.组分与固定液

6.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能的有效途径是:D A.提高柱温

B.采用更灵敏的检测器

C.进一步提高流动相的流速

D.改进填充物的表面结构,减小传质阻力项 7.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提高柱效能的有效途径是:D

A.提高柱温 B.采用更灵敏的检测器 C.进一步提高流动相的流速

D.改进固定相(填充物)的表面结构

8.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梯度洗脱适用于分离:B A.沸点相近,官能相同的试样 B.分配比变化范围宽的试样

C.沸点相差大的试样 D.几何异构体 9.在液相色谱中,常用作固定相,又可用作键合相基体的物质是:B A.分子筛 B.硅胶 C.氧化铝 D.活性炭 10.下列不属于正向键合色谱法的固定相有:C

A.氰基键合相 B.氨基键合相 C.ODS D.二羟基键合相 11.下列不属于反向键合色谱法的固定相有:A

A.氰基键合相 B.C8 C.ODS D.以上都不是 12.对于HPLC的固定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颗粒细且均匀 B.机械强度高,能耐高压

C.传质慢 D.化学稳定性好,不与流动相发生化学反应 1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常用的流动相是:C

A.三氯甲烷 B.环己烷 C.乙醇-水 D.丙酮 14.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常用的固定相是 C

A.硅胶 B.氧化铝 C.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 D.甲醇 15.在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方法中,公式Cx=CRAx/AR 适用的方法是B A.内标法 B.外标法

C.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D.标准加入法 E.面积归一化法 16.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器是:C

A.电子捕获检测器 B.热导检测器 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D.火焰光度检测器 E.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17.HPLC与GC比较,可忽略纵向扩散项,主要原因是( )。 C A.柱前压力高 B.流速比GC的快 C.流动相黏度大 D.柱温低

18.在正相色谱中,若适当增大流动相极性,则( )。A

A.样品的k降低,tR降低 B.样品的k增加,tR增加 C.相邻组分的a增加 D.对a基本无影响 19.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允许使用能引起柱效损失或柱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

B.溶剂纯度要高。使用前应过滤除去尘埃微粒以免堵塞,还应除去溶解的气体(称为脱气),以免在柱中或检测器中产生气泡而影响分离和检测。

20.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允许使用能引起柱效损失或柱保留特性变化的溶剂

B.溶剂纯度要高。使用前应过滤除去尘埃微粒以免堵塞,还应除去溶解的气体(称为脱气),以免在柱中或检测器中产生气泡而影响分离和检测。

C.溶剂对于试样要有适当的溶解度,以免试样在柱中沉淀而造成堵塞。更换流动相时必须保证互溶。 D.流动相应与检测器匹配。如用紫外检测器时,流动相本身在检测波长处应当无吸收。 21.欲分离糖类化台物,选哪种柱子最合适( )? C

A. ODS柱 B.硅胶柱

C.氨基键合相柱(碳水化舍物柱) D.氰基键合相柱

22.在分配色谱法与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中,选择不同类别的溶剂(分子间作用为不同),以 改善分离度,主要是( )。 A

A.提高分配系数比(a) B.容量因子增大

C.保留时间增长 D.色谱柱柱效提高 23.水在下述哪种色谱法中洗脱能力最弱(作为底剂)( )。B

A.正相色谱法 B.反相色谱法 C.吸附色谱法 D.空间排斥色谱法 24.在液相色谱法中,提高柱效最有效的途径是()D

A.提高柱温 B.减小涡流扩散项

C.降低流动相流速 D.改进固定相的结构,减小传质阻力项 三、多项选择 色谱法基本理论

1.按分离机制分类,色谱分析法可以分为( )ABCD

A.吸附色谱法 B.分配色谱法 C.离子交换色谱法 D.分子排阻色谱法 E.薄层色谱法 2.按操作形式分类,色谱分析法可以分为( )BE

A.吸附色谱法 B.柱色谱法 C.离子交换色谱法 D.分子排阻色谱法 E.平面色谱法

3.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得到许多重要信息,包括( )ABCDE

A.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 B.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对组分进行定性分析 C.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对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D.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区域宽度,可评价柱效

E.根据色谱峰间的距离,可评价色谱条件的选择是否合理

4.保留值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体系中保留行为的度量,常用的参数有( )ABCD

A.死时间 B.保留时间 C.保留体积 D.相对保留值 E.分配系数

5.分离度是指相邻两组分保留时间之差与两组分基线宽度平均值的比值,其影响因素有( )ABC

A.柱效 B.分离因子 C.保留因子 D.保留时间 E.保留体积

6.影响两组分相对保留值的因素是( )BD

A.载气流速 B.柱溫 C.柱长 D.固定液性质 E.检测器类型

7.对于空心毛细管柱,不符合其速率理论的方程是( )CDE

A.H = A + B/u + Cu B.H = B/u + Cu C.H = A + Cu D.H = A + B/ u E.H = A + B/u - Cu 8.常用于衡量色谱柱柱效的物理量是( )AB

A.理论塔板数开 B.塔板高度 C.保留体积 D.色谱峰宽 E.色谱峰面积

9.在分配色谱中,根据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对极性强弱,可将色谱分析法分为BD

A.吸附色谱 B.正相色谱 C.离子交换色谱 D.反相色谱 E.亲和色谱

10.要使两个组分通过色谱柱后能够得到分离的先决条件是( )ABE

A.保留因子不等 B.峰高不同 C.分配系数不同 D.半峰宽不同 E.保留特性不同

11.要使组分的分离因子α增加,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B

A.减小流动相对组分的亲和力 B.采用高选择性固定相 C.增加柱长 D.增加理论塔板数 E.采用细颗粒载体 12.两组分在分配色谱柱上分离的原因是 ( )BD

A.结构上的差异 B.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相对校正因子不同 D.极性不同 E.沸点不同 13.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相对保留值变化的是 ( )ADE

A.柱径 B.柱温 C.固定相 D.柱长 E.流动相流速

14.降低固定液传质阻抗以提高柱效的措施有( )ACE

A.增加柱温 B.提高载气流速 C.适当降低固定液液膜厚度 D.降低柱温 E.降低载气流速

15. Van Deemter方程中,影响涡流扩散项的因素有: AD

A.固定相粒径大小 B.载气流速 C.载气相对分子质量 D.色谱柱填充的均匀程度 E.柱温

16. Van Deemter方程中,影响传质阻抗项的因素有( ) BCDE

A.分配系数 B.固定液液膜厚度 C.柱温 D.载气种类 E.载气流速

17.色谱定量分析中,外标法要求满足的条件有( )ACE

A.进样量准确 B.有合适内标物 C.操作条件恒定 D.所有组分均出峰 E.待测组分与相邻组分的分离度大于1.5 18.下列各种色谱定量方法中,需要对照品的方法有( )BCE

A.归一化法 B.外标法 C.内标法 D.标准曲线法 E.内标对比法 19.色谱定量方法主要有( )CD

A.工作曲线法 B.线性回归法 C.外标法 D.内标法 E.标准加入法 20.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内容包括BCDE

A.保留值 B.重复性 C.拖尾因子 D.分离度 E.理论板数 21.通常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包括的指标有BCDE

A.检测灵敏度 B.重复性 C.比移值 D.拖尾因子 E.分离度 22.色谱分析方法包括 CDE

A.铈量法 B.pH值测定法 C.TLC D.毛细管电泳法 E.HPLC 23.影响组分容量因子的主要因素有( )。 AE

A.固定液性质 B.载气种类 C.柱长 D.柱的直径 E.柱温

24.在分配柱色谱中,分配系数K值大的组分 BCE

A.被吸附得不牢固 B.在流动相中浓度低 C.移动速度慢 D.移动速度快 E.在固定液中浓度高 25.提高色谱柱柱效的可行方法是( )。 ACD

A.选择粒度为3-5m的固定相 B.选择适宜流动相 C.选球形固定相 D.匀浆装柱 E.增加柱长

26.在以硅胶为固定相的吸附柱色谱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CE。 A.组分的极性越强,被固定相吸附的作用越强 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有利于吸附

C.流动相的极性越强,组分越容易被固定相所吸附 D.吸附剂的活度级数越小,对组分的吸附力越大 E.吸附剂的活度级数越大,对组分的吸附力越大

气相色谱法

1.气相色谱中,改变分离度的因素有( )ABCD

A.改变柱长 B.改变柱温 C.改变固定液种类 D.改善柱填充情况 E.改变进样量 2.气相色谱法中常用的载气有( )ABD

A.氢气 B.氮气 C.氧气 D.氦气 E.空气 3.气相色谱中,影响组分容量因子的主要因素有( )

A.固定液性质 B.载气种类 C.柱长 D.柱的直径 E.柱温

4.选择程序升温方法进行分离的样品主要是( )DE

A.同分异构体 B.同系物 C.化学性质类似的化合物

D.沸点差异大的混合物 E.极性差异大的混合物 5.气相色谱中,与相对校正因子有关的是( )ACD

A.载气种类 B.检测器结构 C.标准物 D.检测器类型 E.色谱柱柱长

6.在使用热导检测器时,能够改变色谱峰峰面积的因素有( )AB

A.改变桥流 B.改变进样量 C.改变柱温 D改变流速主运动 E.改变检测器温度 7.在气相色谱中,与保留值有关的是( )B

A.分离度 B.固定液的相对极性 C.相对质量校正因子 D.检测器的灵敏度 E.塔板高度

8.气相色谱中,影响两组分分离度的因素有( )ABC

A.柱长 B.固定液性质 C.载气种类 D.检测器灵敏度 E.柱的死体积 9.气液色谱中,良好的载体应( )ABCDE

A.粒度适宜、均匀 B.表面积大 C.热稳定性好 D.化学惰性,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E.表面没有吸附中心 10.下列气相色谱操作条件错误的是 ( )ABD

A.载气的热导率尽可能与被测组分的热导率接近 B.气化温度越高越好

C.对于复杂组分的分离可采用程序升温 D.检测器温度应低于柱温

E.使最难分离的物质对能很好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柱温 11.提高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方法是 ( )AB

A.选氢气作载气 B.适当提高桥电流 C.提高检测器温度 D.提高载气流速 E.选氮气作载气

12.采用气相色谱法分离的物质应具有的特点是 ( )ABC

A.挥发性好 B.热稳定性好 C.分子量小 D.不易挥发 E.热不稳定

13.在定量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进样量越大,则( )ABC

A.峰面积比例增大 B.峰高比例增加 C.半峰宽比例增大 D.半峰宽不变 E.保留时间增长 14.内标法定量的优点是( )BCDE

A.不需要校正因子 B.对进样量要求不严 C.样品配制简单 D.适合微量组分的定量 E.操作方便、简单 15.气相色谱法常用的固定液有 ABDE

A.SE-30 B.OEG-20M C.ODS D.OV-17 E.角鲨烷 16.气相色谱仪组成包括ABCDE

A.进样系统 B.气路系统 C.检测系统 D.分离系统 E.记录系统 17.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有ABCD

A.热导检测器 B.质谱检测器 C.电子捕获检测器 D.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E.荧光检测器

18.在气相色谱中,为改变柱子的选择性,可以进行( )操作。 BD

A.改变载气的种类 B.改变固定液的种类 C.改变载体的粒度 D.改变色谱柱柱温 E.改变色谱柱柱长

19.选择程序升温方法进行分离的样品主要是( )。CD

A.同分异构体 B.同系物 C.沸点差异大的混合物 D.极性差异大的混台物 E.沸点差异小的混合物 20.产生拖尾峰的原因可能有( )。 ABCD

A.进样速度太慢 B.进样量过大 C.气化温度过低 D.拄温太低 E.记录纸速太慢

21.降低固定液传质阻抗以提高柱放的措施有( )。 AC

A.增加柱温 B.提高载气流速 C.适当降低固定液液膜厚度 D.增加柱压 E.降低载气流速

第15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1.下列检测器中,不宜用于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是( )B

A.紫外检测器 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C.荧光检测器 D.氮磷检测器 E.示差折光检测器 2.化学键合相具备的特点是( )ABD

A.固定液不易流失 B.选择性好 C.不适用于梯度洗脱 D.柱效高 E.易和组分形成氢键吸附

3.高效液相色谱法中,不能用于梯度洗脱的检测器为( ) BD

A.紫外检测器 B.示差折光检测器 C.荧光检测器 D.电化学检测器 E.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4.梯度洗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能互溶的溶剂,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其配比进行洗脱,此方式可改变( )ACE

A.流动相的极性 B.流动相的温度 C.被测组分的分离效果 D.流动相的流速 E.流动相的洗脱能力 5.高效液相色谱中,选择流动相时应注意( )ACD

A.对被分离的组分有适宜的溶解度 B.黏度大

C.与检测器匹配 D.与固定相不互溶 E.挥发性小 6.评价高效液相色谱柱柱效的指标是( )AC

A.理论塔板高度 D.分配比 C.理论塔板数 D.分离度 E.分配系数 7.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量指标为( )BC

A.相对保留值 B.峰面积 C.峰高 D.半峰宽 E.峰宽

8.高效液相色谱中,提高流动相的流速可以( )BD

A.减少涡流扩散 B.降低保留时间 C.改变相对保留值 D.增大传质阻力项 E.增大纵向扩散 9.影响高效液相色谱塔板高度的因素是( )ABDE

A.固定相粒度 B.流动相的流速 C.色谱柱长度 D.色谱柱直径 E.色谱柱温度

10.高效液相色谱中,影响两组分分离度的因素是( )ACDE

A.增加柱长 B.改用更灵敏的检测器 C更换固定相 D.更换流动相 E.改变流速

11.高效液相色谱中,属于专属型检测器的是( ) ABE

A.紫外检测器 B.荧光检测器 C.示差折光检测器 D.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E.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12.可用作反相色谱固定相的键合相是( )ADE

A.十八烷基键合相 B.氨基键合相 C. 氰基键合相 D.辛烷基键合相 E.苯基键合相

13.高效液相色谱中,影响色谱峰扩展的因素是( )ACD

A.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 C传质扩散项 D.柱外效应 E.温度

14.反相色谱中,增加流动相中非极性溶剂的比例引起的变化为( )BD

A.分配系数增大 B.分配系数减小 C.保留时间增大 D.保留时间减小 E.容量因子增大

15.高效液相色谱中,能用于梯度洗脱的检测器为( )ACE

A.紫外检测器 B.示差折光检测器 C.荧光检测 D.电化学检测器 E.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16.对于反相HPLC,范氏方程中对柱效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有( )DC

A.涡流扩散 B.流动相的传质阻力 C.固定相的传质阻力 D.分子纵向扩散 E.静态流动相的传质阻力(即流动相滞留的传质阻力)

17.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工作部件 ABCDE

A.高压输液泵 B.进样阀 C.色谱柱 D.显色器 E.检测器 18.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包括BCDE

A.热导检测器 B.六通进样阀 C.紫外检测器 D.高压输液泵 E.色谱柱 19.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常用的固定相有 ACE

A.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 B.氰基硅烷键合相 C.辛基硅烷键合相 D.氨基硅烷键合相 E.甲基硅橡胶 20.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器有 ABCDE

A.紫外检测器 B.质谱检测器 C.荧光检测器 D.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E.示差折光检测器 21.有机弱酸、弱碱与中性化舍物的混合物样品,用哪种类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更方便?DE A.离子交换色谱法 B.吸附色谱法 C.正相分配色谱法 D.离子抑制色谱法 E.离子对色谱法

22.用ODS柱分析一有机弱酸混合物样品。以某一比例甲醇-水为流动相时,样品容量因子较小,若想使容量因子适当增加,较好的办法是( )。 BC

A.增加流动相中甲醇的比例 B.增加流动相中水的比例 C.流动相中加入少量HAc D.流动相中加人少量的氨水 E.增加流动相的流速 23.键合相的键合基团的碳链长度增长后,( ).AC

A.极性减小 B.极性增大 C.载样量增大 D.载样量减小

24.以下( )是正确的。AC

A.反相色谱主要用于分离非极性至中等极性的各类分子型化舍物

B.在分子排阻色谱法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先流出,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后流出 C.HPLC与GC比较,可忽略纵向扩散,主要原因是液体流动相的黏度大 D.在HPLC中,提高流动相的黏度,则组分的扩散系数变大,能提高柱效

薄层色谱法

1.降低薄层色谱边缘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有( )BD

A.用大的展开缸 B.用小体积的展开缸并使溶剂饱和

C.展开缸内壁贴滤纸条 D.用大的薄层板 E.尽量多点几个斑点 2.能使两组分的相对比移值发生变化的因素有( ) CE

A.改变薄层厚度 B.改变固定相的粒度 C.改变固定相种类 D.改变展开温度 E.改变展开剂组成 3.薄层色谱常用的通用显色剂有( )ABCDE

A.荧光黄 B.茚三酮 C.碘 D.硫酸乙醇溶液 E.三氯化铁的高氯酸溶液

4.在硅胶薄层板A上,以苯-甲醇(2:3)为展开剂,某物质的Rf值为0.40,在硅胶薄层板B上,用相同的展开剂,此物质的Rf值降为0.3,则( ) ADE

A.A板硅胶活度级别大 B.B板硅胶活度级别大 C.A板吸附能力强 D.B板吸附能力强

E.如换用纯甲醇做展开剂,此物质在两板上的比移值都会更大 5.平面色谱中用于衡量展开剂选择性的参数是( )ABCD

A.比移值 B.相对比移值 C.分配系数 D.分离度 E.理论塔板数

6.某组分在薄层色谱中展开,展开10分钟时测得比移值为Rf,展开20分钟( ) BC

A.Rf加倍 B.Rf值不变 C.组分移动距离加倍

D.组分移行距离增加,但小于2倍 E.组分移行距离增加,但大于2倍 7.可改变薄层色谱展开剂流速的因素是( )ABCDE

A.展开剂种类 B.展开剂配比 C.固定相粒度 D.温度 E.薄层板厚度

8.某化合物进行硅胶吸附薄层色谱,展开剂为氯仿:甲醇(10:1),结果Rf很小,如要增大其Rf,可以选择的展开剂是( )BCE

A.氯仿:甲醇(15:1) B.氯仿:甲醇(8:1) C.氯仿:甲醇(6:1)

D.氯仿:甲醇(12:1) E.氯仿:甲醇(5:1)

9.对于以硅胶为固定相的吸附色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E

A.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越有利于吸附 B.组分极性越强,被固定相吸附的作用越强

C.流动相的极性越强,组分越容易被固定相所吸附 D.吸附剂的活度级别越大,对组分的吸附力越小 E.硅胶的活度常用Ⅰ、Ⅱ级

10.薄层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的内容有 BCDE

A.检测灵敏度 B.精密度 C.比移值 D.拖尾因子 E.分离效能 11.薄层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有AC

A.硅胶 B.聚乙二醇 C.氧化铝 D.硅氧烷 E.鲨鱼烷 12.薄层色谱常用的通用型显色剂有( )。 ABCDE

A.碘 B.茚三酮 C.荧光黄溶液 D.硫酸溶液 E.三氯化铁一铁氰化钾试剂

13.薄层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包括BDE

A.检测灵敏度 B.重复性 C.拖尾因子D.分离效能 E.比移值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CD

A.两组分的分配系数之比为1:2时,在同一薄层板上,它们的Rf之比为2:1

B.两组分的分配系数之比为1:2时,在同一薄层板上,它们容量因子之比也是1:2 C.两组分的容量因子之比为1:2时,在同一薄层板上,它们的Rf之比为3:2 D.薄层色谱的Rf值,即为样品在展开剂中停留时间的分数 E.薄层色谱的Rf值,即为样品在吸附剂中停留时间的分数 15.使两组分的相对比移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DE A.改变薄层厚度 B.改变固定相粒度

C.改变展开温度 D.改变展开剂组成或配比 E.改变固定相种类

16.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的物质是( )。AC

A.极性物质 B.非极性物质 C.糖类 D.烃类 E.脂类

高效毛细管电泳(不考)

1.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可比高效液相色谱的柱效高1~3个数量级,主要原因是( )

A.HPCE中的电解质溶液与HPLC中的流动相的动力学类型不同 B.柱径不同 C.流动相的流速不同 D.柱的长短不同 E.无涡流扩散项 2.在CE中,影响谱带展宽的因素有( )

A.工作电压 B.焦耳热 C.电渗淌度(μos) D.组分的扩散 E.粒子离解度和表面电荷密度及形状 3.在CZE中溶质产生分离的原因是由于何者不同( )

A.电泳迁移速度(Vep) B.有效淌度(μeff ) C.电渗淌度(μos) D.表观淌度(μap) E.表观迁移速度(Vap) 4.关于电渗淌度的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B.与电场强度无关

C.与双电层电位成正比 D.与缓冲溶液的介电常数成正比 E.与缓冲溶液的黏度成正比

5.一个含多种阴、阳离子及一种中性分子的混合物,可使用的分离方法是( )

A.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B.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 C.毛细管凝胶电泳法 D.毛细管电色谱法 E.环糊精电动毛细管色谱法

6.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柱效的因素包括( )

A.电渗流大小 B.工作电压 C.基线峰宽 D.毛细管有效长度与总长度之比 E.溶质扩散系数 7.高效毛细管电泳法中,某成分的理论塔板数( )

A.与该成分的表观淌度成正比 B.与毛细管两端所加电压成正比 C.与该成分的迁移时间无关 D.与该成分的半峰宽无关 E.与该成分在背景电解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成正比 8.影响电泳速度大小的因素有( )

A.电场强度E B.介质特性(γ、ε、η) C.粒子离解度 D.毛细管长度L E.粒子表面电荷密度及形状

9.下列毛细管电泳法中,属于非自由溶液电泳型分离模式的是( )

A.毛细管区带电泳 B.毛细管电色谱 C.毛细管凝胶电泳 D.胶束电动力学毛细管色谱 E.毛细管等速电泳 10.常用于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的检测器有( )

A.原子吸收检测器 B.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 C.荧光检测器 D.循环伏安检测器 E.质谱

光谱概论:1.ABC 2.CDE 3.BD 4.CDE

紫外-可见分析1.BDE 2. CD 3. BD 4. AE 5.BC 6.ABCE 7.ACD 8.AB 荧光分析:1.ACE 2.ABCDE 3.BC 4.BE 5.BC

原子吸收分光:1.BE 2.BCD 3.ABCD 4.BCD 5.BCD

经典液相色谱法:1.ABC 2.BCD 3.ABC 4.AD 5.BC 6.CDE 7.CD 8.ADE

9.BD 10.BD 11.ABCDE 12.ABD 13.ACE 14. BCE 15. ACE 气相色谱法:1.ABCD 2.ABD 3.AE 4.DE 5.ACD 6.ABCDE 7.ABE 8. BD 9.ABCDE 10. ACE 11. AB 12. ABC 13.ABD 14.BD 15.AE

高效液相色谱法:1.BD 2.ABD 3.BD 4.ACE 5.ACD 6.AC 7.BC 8. BD 9.AB 10.ACD 11.ABE 12.ADE 13.ACD 14.BD 15.ACE

高效毛细管电泳:1.AE 2.ABCD 3.ABDE 4.BCDE 5.AE 6.ABDE 7.ABC 8.ABCE

9.BCD 10.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