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周祖谟(1914年11月19日-1995年1月14日),字燕孙,中国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家。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曾历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②戴震 ③郭璞 ④钱绎 ⑤王念孙
6.下列几条材料中,出现穿凿附会弊病的是( 2345 )。
①《诗经·载驰》:“众稚且狂。”《毛传》:“是乃众幼稚且狂。”?? ②汉代有人把“长”解释为“马头人为长”。
③《说文·朵部》:“殿,击声也。”桂馥说:“击声者,所谓呵殿也。” ④《诗经·隰桑》:“其叶有幽。”有人解为幽静。
⑤《诗经·硕鼠》:“爰得我直。”《毛传》:“直,得其直道。” 7.解释同义词要注意( 1235 )。
①批判否定旧注疏 ②词义的历史性 ③词义的社会性 ④多看原著 ⑤各个时代语言的实际 8.( 14 )等都是秦以前的狱名。 ①均台 ②若卢 ③监 ④圜土 ⑤司空
9.由于时代的局限,《说文》存在着( 24 )的缺点。 ①随心所欲地采用声训法 ②有的字形分析有错 ③编排无体例 ④有的字义解释太牵强 ⑤不按“六书”的法则说明字形
10.《左传·文公十八年》:“仲为人通,杀适立庶。”这个“适”字( 35 )。 ①意思是敌人 ②通“敌” ③通“嫡” ④通“谪”
⑤意思是封建宗法社会正妻所生的儿子
11.“自注”有多种别名,属于自注别名的有( 45 )。 ①内注 ②集注 ③补注 ④本注 ⑤子注
12.把“求,无乃尔是过与”译为“冉求,大概你是错的吗”是错误的,其原因是( 24 )。
①没有显示修辞 ②不懂语法 ③不明句意 ④不明词意 ⑤不明句读
13.《战国策·赵策》:“太后盛气而揖之。”句中“揖”字,《史记·赵世家》与马王堆帛书有异文,这些异文是( 12 )。 ①须 ②胥 ③楫 ④戢 ⑤项 14.黄侃所谈到的训诂根柢书有( 2345 )。
①《广雅》 ②《说文》 ③《文言》 ④《释名》 ⑤《尔雅》
15.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的代表著作有( 12 )。 ①《广雅疏证》 ②《读书杂志》 ③《尔雅义疏》 ④《古书疑义举例》 ⑤《经义述闻》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lO分)
1.《说文》部首的排列是采用——据形条联的原则。
2、词的意义受社会决定并受社会制约,这就是词义的——社会性。 3.词义的解释是对词的——具体的词义进行表述。 4.注疏别称的所谓“诠”,其意是——解释的意思。
5.对因时地不同而发生差异的方言词, 《方言》称为——转语。 6.“绝代语释”的“绝代”的意思是——远代。 7.注疏的各种别名中,——解的本意是剖析、分析。
8.《说文·耳部》:“闻,知声也。”段注:“往曰听,来曰羁。”从训诂的内容看,段注是在——解释词义。 9.《尔雅略说》的作者是——黄侃。
10.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中“孩”是咳的古文。其义为——婴儿笑。
四、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典释文》 2.词义的增加3.标明义界 4.《说文系传》 5.《释名·释亲属》
五、判断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并简述理由。)
1.训诂学与音韵学没有关系。( × )
2.《庄子。徐无鬼》:“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杨叔达解释说:“郢,谓楚,楚都郢也。”这属于训诂内容的“显示修辞”。( √ )用郢借代楚都。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古代书面语言一般性质的障碍指的是什么? 2.简述章句体训诂的内容。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因文定义和望文生义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不能分开来照字义训释联绵词?
四川省第三十五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第5套)(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训诂”的主要意思是对( 2 )解释。 ①异域方言词语的 ②对古语的
③对古语中的方言词语进行 ④对一种语言的所有词义进行
2.《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 2 )。
①通假字 ②古今字 ③异体字 ④繁简字 3.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 2 )。
①意义本近 ②音同或音近 ③文字形体有联系 ④文字形体没有联系
4.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中“青春”指( 2 )。 ①青年时代 ②春天
③杜甫的妻子 ④杜甫的青年朋友
5.《诗·大雅·生民》:“诞寞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句中“诞”( 3 )。 ①的意思是“生、诞生” ②的意思是“大” ③是一个虚词④是“旦”的通假字
6. “育、孟、耆、艾、正、伯,长也。”从释词体例上看,这几句话应当出自( 1 )。
①《尔雅》 ②《方言》 ③《说文》 ④《释名》
7.《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显也。”毛亨说“兴也”,是为了阐明原诗中的( 3 )。
①句读情况 ②文句大意 ③修辞情况 ④分章情况
8.《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苏林注:“邯音酒酣之酣。”这里使用的注音方法是( 3 )。
①譬况 ②读若 ③直音 ④如字
9.《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式属于( 1 )的范围。
①形训 ②声训 ③义训 ④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