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试题 下载本文

④有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 ⑤采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 4.下列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中,主要用于解释实词意义是( 245 )。

①《经传释词》 ②《经籍纂诂》 ③《助字辨略》 . ④《方言》 ⑤《尔雅》

5.下列故训材料中,运用了“以形说义”这种训诂方法的是( 1 5 )。

①《说文·人部》:“企,举踵也。从人止。” ②《说文·一部》:“天,颠也。从一大。” ③《说文·示部》:“柘,助也。”

④《说文·口部》:“吻,口边也。从口勿声。” ⑤《说文·竹部》:“竹,冬生草也。象形。”

6.《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例中采用的训诂方法是(24 )。

①递训 ②互训 ③形训 ④义训 ⑤声训 7.下列训诂实例中,解释被释词具体义的是( 1234 )。 ①“彻彼桑土”之“彻”训为“裂” ②“彻我墙屋”之“彻”训为“毁” ③“天命不彻”之“彻”训为“道” ④“彻我疆土”之“彻”训为“治”

⑤《说文·支部》:“彻,通也。”(普通义)

8.“六书”中可以用来解说文字的构造的是( 135 )。 ①象形 ②转注 ③会意 ④假借 ⑤形声 9.下列引文中,( 345 )等句中加点词的构成属于连类而及。

①《楚辞·九歌·东君》:“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②《孟子·告子上》:“曾益其所不能。”

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④《列子·杨朱》:“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⑤《列子·杨朱》:“无羽毛无以御寒暑。”

10.用来说明事物种类的训诂术语是( 15 )。 ①属 ②貌 ③言 ④者 ⑤别

11.对下列训诂术语按类分组时,分组正确的是( 24 )。 ①谓、谓之 ②谓之、为 ③谓之、之为言 ④之为言、之言 ⑤言、谓

12.训诂术语的“浑言”和“析言”,其用途是( 234 )。 ①区别泛指与特指

②说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③说明同义词作不同解释的原因

④辨别外延相同而内涵有别的概念间的差异 ⑤说明词义引申的途径

13.《吕氏春秋·察今》载有“晋师三豕涉河”的笑话,子夏指出其中出现的误字是(34 )。

①晋 ②师 ③三 ④豕 ⑤河

14.《苟子·劝学》:“不积顾步,无以至千里。”句中的“顾”字和“跬”( 23 )。

①形体相同 ②形体不同 ③是同一个字 ④不是同一个字 ⑤读音不同

15.连绵词“狼藉”又可以写作( 12 )。

①狼籍 ②狼疾 ③狼狈 ④孟浪 ⑤犹豫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训诂学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

2.词在语言词汇总库中所具有的意义是词的概括义。 3.宋代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

4.刘熙的《释名》是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 5.既辨音又释义的训诂专著叫音义。??

6.《孟子‘滕文公》:“庠者,养也。校者,效也。序者,射也。”句中运用了声训的训诂方法。

7.从文字使用的角度说, “县”和“悬”是古今字关系。

8.《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句中的‘‘毙”,意思是倒下。

9.训诂术语“辞”和“词”经常被用来说明被释词的性质是虚词。

10.把彼此无关的事理任意牵合强加比附,在训诂可能出现的弊病中被称为穿凿附会。

四、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章句 2.群雅 3.同源词 4.右文说 5.破字

五、判断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并简述理由。

1.《说文》以字的形体结构说明本义,所以被称为“义书”。( × )(即《说文解字》)

2.训诂学相当于词汇学。( × )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古代书面语言一般性质的障碍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2.简述“注”与“疏”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训诂原则:“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2.“传”为什么能成为训诂的别名?当“传”与“诂”还有区别时,这种区别是什么?

四川省第三十三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第3套)(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毛诗沽训传》在类型上属于( 1 )。 ①内传?? ②外传 ③集传 ④补传

2.《方言》注本中晋人??的注本是( 3 )。 ①《方言校笺》 ②《方言笺疏》 ③《方言注》 ④《方言疏证补》

3.训沽学上“注”和“疏”分属两类,这是从( 1 )来说的。 ①训诂的对象 ②传注的作者 ③注疏的内容 ④注解之间的关系

4.《说文·赤部》:“赧,面惭赤也。”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是( 2 )。

①同义相训 ②标明义界 ③反义相训 ④描述比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