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溶解》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阶段为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6.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4.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5.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6.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7.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8.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 3.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并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 探究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
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
在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和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可以建立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
第5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样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
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德尔两个基本指标。 3.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5.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教科书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 2.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4.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 5.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
6.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 2.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2.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我们的身体》包括七部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
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第1课,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并尝试着以功能的不同划分身体的结构,引出深入的思考。
第2课,通过观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上肢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活动之后身体的各种变化及需求为线索,帮助学生建立人体各个部位协调工作的认识。
第3、4课,从学生运动后,每分钟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增多这一现象入手通过采集数据,讨论“跳动起来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和“跳动后心跳为什么会加快”这两个问题,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
第5课,主要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
第6课,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口腔作为研究重点,认识食物在口腔里面的变化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再一次感受身体内多器官协同工作的特点。
第7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发挥着总结和提升的作用。学生在讨论中回顾、梳理本单元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通过画图等方式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能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3.人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4.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5.人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