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服务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了优惠,饭菜的量也相应地少了)。可见,服务网点的经济效益与为老服务的社会效益之间的均衡点较难把握,实际优惠程度往往取决于提供者的自觉性。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家政、理发、洗浴等生活服务项目上,老年人认为收费偏高,商家认为已给予优惠价格。因而,老年人吃饭难、洗澡难、理发难的问题始终存在,较难解决。

2.医疗服务需求。老年人是疾病高发人群,对社区医疗服务资源比较依赖。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已建成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基本能在出行15分钟内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然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较少,日常的门诊已应接不暇,一般来说,没有精力提供更多的服务。当下,经常有形形色色的保健品企业以开办健康知识讲座之名行推销保健品之实,且大多是夸大其词,虚假宣传,欺骗老年消费者。这些事件的发生除了不法企业骗术高明外,也说明老年人对健康保健知识确有需求,而纯公益性医疗保健讲座举办得太少了。

3.紧急救助需求。空巢独居老人最担心的是当意外发生时无人知晓,失去救援机会。当前,虽然各种现代通讯手段发达,老人家中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悲剧仍屡屡见诸报端。为老人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是个有效的措施。很多低保、困难、有特殊贡献的老年人和一些高龄独居老人已由政府出资安装了呼叫器,其他老人需自费安装。目前来看,自费安装呼叫器的极少,一方面可能是经济原因,另一方面老人及家属对呼叫器后台服务的信任度不高,信心不足,认为直接拨110、120更为便捷可靠。

4.文体休闲需求。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对需求的侧重点有差异。

年纪轻的,自理能力强的老人,其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兴趣爱好的发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上,他们对社区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有更高的要求。目前,星光老年之家、健身苑点已实现在所有社区全覆盖,但是有的活动场所面积狭小,设施简陋;有的活动室内容单一,只有棋牌麻将;有的聊天室选址不妥当,没有人气和氛围。特别在老小区,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休闲场地都很缺乏,老年人满意度不高。

5.照料服务需求。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并不需要照料服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或进专业养老机构,或保姆上门照料,只有那些生活部分自理,护理等级要求不高的老人才适合由助老服务员上门服务或由家人每天送往托老所照料。我市目前能提供老年人日托服务的社区很少,有的社区只是在星光老年之家安排了两张床位甚至是躺椅,没有专职看护,也不提供午餐,老年人应者寥寥。老年人需求与供给不对接,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成果”与起到的“效果”不匹配。通过座谈了解,老年人最希望就近能有一家小型敬老院式的综合性的托老机构,既能日托,也能全托,既提供配送餐服务,又提供活动设施,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也方便子女探视照顾,真正实现在社区养老。

(二)社区解决为老服务需求的手段欠缺

1.场地缺乏。首先,目前社区配套用房标准偏低。根据《关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社区工作保障条件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社区配套用房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并且要安排“五室四站两栏一家一校一场所”等办公、服务、活动用房功能。除“星光老年之家”在必须安排范围之内,开展其他为

老服务项目如老年食堂、托老所等,就没有多少配套用房可以使用。其次,大多数社区的配套用房过于分散,难以集中使用。老小区如此,这两年新建住宅区开发房交给街道的社区配套用房仍然存在这个问题,面积小而分散,结构楼层差,位置偏僻,难以发挥为居民服务的功能。再则,如何兼顾老年人的需求和其他居民的意见,也是社区在使用配套用房时的一个难题。老年人在健身苑点早锻炼、晚活动,影响居民休息,引发投诉;老年食堂产生油烟和噪声,附近居民举报其无证经营;在小区内建街道敬老院,有些居民受陈腐观念的影响也极力反对。居民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使有限的社区用房更难发挥为老服务的功能。

2.经费缺乏。老年人是社区服务的最主要人群,而社区工作经费与老年人口比例无关。由于经费有限,许多社区开展为老服务项目只能量力而行,“看菜吃饭”。无论是安装呼叫器,还是助老服务员上门服务,目前覆盖的人群都非常有限。老年食堂深受老年人欢迎,社区却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前期投入如店堂装修、厨房设备购置暂且不算,日常运营的房租、水电和人员工资等都需要社区贴补,向老年人收取的仅仅是饭菜制作的成本费。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社区是没有能力维持下去的。目前,市、区两级都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专项经费,它们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启动,对一部分老年人由政府购买服务时间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分配到社区的具体项目上,无疑是杯水车薪,且具有不确定性,不能保证每年都有安排。

3.人员缺乏。由于招用公益性岗位可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部分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社区助老服务员、老年食堂工作人员、星光老年之家管理人员基本使用助老助残公益性岗位。然而,社区公

益性岗位实行按需定员,总量控制,岗位人数按社区规模来确定。对于为老服务项目开展较多的社区,服务人员明显不够用。例如湖口街道“阳光食堂”需要工作人员10名,全部由街道打破社区招用名额限制,统筹安排助老助残岗,老年人建议食堂能供应晚餐,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一时还难以满足。此外,专业服务人员短缺的矛盾也很突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不足,较难开展针对广大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和“家庭医生”服务。社区托老所没有专业的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人员,上门服务的助老服务员也大多是4050人员,上岗前只经过简单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这些都使为老服务工作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

三、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尚处在政府扶持推动的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为满足老年人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为老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订服务发展规划。推进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是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的社会价值取向。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各级政府要从宏观规划上对为老服务工作加以引导和推动,把它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制定目标,完善措施。例如上海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到2010年,社会化养老服务覆盖人群将占届时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10%以上,其中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达到25万人,占比8%,全市养老机构床位发展到10万张,占比3.2%。下城区对老年食堂建设制订了一个专项规划,计划到2012年,力争71个社区每家都有一个老年食堂,并从2010年起,每年增加100万元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