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略) 2 、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了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让学生把握了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6、古诗两首(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背诵这两首有关感怀历史的诗歌,积累怀古诗的知识。
2、通过学生熟读古诗、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了解诗意。 3、 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
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背诵这两首有关感怀历史的诗歌,积累怀古诗的知识,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怀古诗
学生背诵学过的怀古诗,引入本课《汴河怀古》 二、学习《汴河怀古》 (一) 作者简介 (二) 新授
1、示范诵读,正确认读
2、学生读诗,找出不懂得词语。
3、解析不懂得词语及整首诗的意思。 4、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5、欣赏插图,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三)学习《题乌江亭》 1、作者简介
2、示范诵读,正确认读。 3、解析难句
4、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5、反复读诗,体会情感
6、拓展活动:体会本诗与王安石《乌江亭》的区别 三、知识链接:垓下之战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采用让学生熟读古诗、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学生了解了诗意,感受到了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7、 诗词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品评赏析,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 3、体会诗人表达的强烈的济世振弊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诗人描写古迹、论说史事的同时,给自己一些感悟。
二、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西塞山怀古》 (一)背景故事了解 晋武帝灭孙皓的史事。 (二)新授 1、作者简介
说说你认识的刘禹锡
2、初读,感受诗人心情。 3、全文解析
4、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5、有感情的诵读,读出气势。 二、学习《山羊坡》 (一) 知识储备 元曲知识介绍 (二) 新授
1、教师示范诵读 2、作者简介
阅读“知识链接” 3、写作背景介绍
4、学生初读课文,感受气氛。 5、全文解析
6、又读,体会作者心情。 7、再读,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三、总结,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时,通过朗诵作品,品评赏析,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表达的强烈的济世振弊的思想感情。 8、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理解诗人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
要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章碣与辛弃疾诗词风格的异同。
3、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重点难点:理解两首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二、新授
1、作者介绍,体裁介绍 2、范读全诗,学生初读 3、全文解析
(1)课文中解析,大致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焚书坑儒》的故事 (3)你对秦始皇还有哪些了解? 4、再读,体味诗人情感
三、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①、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②、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③、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②、全班交流。③、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①、学生认真跟读。②、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③、小组交流。
④、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⑤、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23页 五、拓展活动:第24页 六、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理解诗人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理解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让学生真正体味到了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9、 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对联。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交流搜集的对联
1、小组交流搜集的对联。 2、体会对联的特点。
(1)对联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如:四字词、三字词分别体会含义) “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
(2)对联必须具备的特点: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三、朗读指导 1、配乐朗读。
(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 (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