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P356~357)
答:(一)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P360,363)
答:(一)类型
(1)回避型 (2)安全型 (3)反抗型 (二)因素
(1)婚姻关系 (2)家庭结构
三、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p361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
四、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p362 1.民主型,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五、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p361 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3.父母亲与孩子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做出反应。
六、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p365 1、外表 2、社交技能
七、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p368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而学前儿童主要经历前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2.第二阶段(3~4岁):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 3.第三阶段(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33
八、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p368-369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1)活动兴趣 (2)选择同伴 (3)社会性发展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九、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p370 1.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2.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①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②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 ③ 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十、父母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中的作用p370
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①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② 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 ③ 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十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3.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 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十二、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p375-376
1.家庭教育因素,早期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形成至关重要;
2.同伴交往,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冲突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在儿童的援助行为中,有些行为是模仿性的,但许多是独创的,是成人完成工作的一部分。 (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十四、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p377 (一)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34
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3.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儿童具体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
(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2.同伴相互作用
(三)移情。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十五、攻击性行为的特点p379
1.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十六、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p379-381 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儿童则产生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了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会增加和加强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七、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1.任性;2.依赖性强;3.自私;4.不合群;5.胆小。
十八、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 1.缺失; 2.独特;
3.家长一子女关系。
(二)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 1.溺爱; 2.过分保护。
十九、父母在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中的作用(P370)
答:(一)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二)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 (三)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35
二十、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p384 (一)家庭教育
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
1.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2.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3.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 4.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二)幼儿园集体教育
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应注意做好: 1.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 2.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 3.注重个别教育。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P387~390)
答:(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的基本特点(P391~393)
答:(一)发展的高速度
(二)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1)发展的不均衡性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均衡 (2)发展的整体性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