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教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地貌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称为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通过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形式,使地表隆起和凹陷;外力作用来自太阳能和重力,通过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辨认出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图片,能说出每一种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解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4、能解释黄土地貌的成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5、读等高线地形图,能读出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正确辨认出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以及陡坡和缓坡。

6、能解释地貌对经济建设(农业、工程、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继续抬高和长江三角洲变迁(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增加)的原因分析,明确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阅读“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发现各段地貌的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3、阅读“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认识峰林、孤峰、溶蚀盆地、落水去洞、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并归入地表喀斯特或地下喀斯特;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4、结合“中国地形图”和黄土地貌的图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形态特点;探究黄土地貌区人与环境的关系。

6、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会分析地形图所表达的山峰、缓坡等地理信息,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各种地貌图片,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2、理解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的相互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主要地貌类型的判别;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辨认出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以及陡坡和缓坡。 2、 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安排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教学过程简表(后配详细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和长三角历史变迁示意图 得出结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起营造了地表形态,进入本节课。 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展示Google ?引导学生看图概括上中下三河段的特点 earth“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 讲授“流水作?教师讲授,学生听课 用”、“河流上、?根据Google earth长江上中下三段特征让中、下各河段流学生推测其水流情况 水作用差异” 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地理 展示喀斯特地貌图片和喀斯特地貌的化学方程式 小组讨论 展示海蚀、海积地貌的图片 海岸地貌提问与思考 风成地貌(展示图片) 丹霞地貌成因 雅丹地貌成因 展示黄土地貌的图片 小组讨论 ?根据上中下三段的特征,分析讨论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何利用价值? ?教师讲授喀斯特地貌及其发生过程 ?阅读专栏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 学习“流水作用”与“河流上、中、下各河段流水作用差异”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启发学生在理解流水作用具有明显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的经济建设活动怎样因地制宜。 ?用自然美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审美。 ?用徐霞客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态度观教育。 培养学生判断地理事物的辩证思维 让学生从文字的角度理解海岸地貌成因 ?喀斯特地貌的利弊 ?请同学从“蚀”和“积”两字上猜测海蚀和海积分别会形成怎样的地貌形态。 ?讲授海蚀和海积地貌 ?教师提问:为什么上海要建洋山深水港? 讲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学生类比海蚀和海积地貌来理解风蚀和风积地貌 ?请同学们思考,地貌形态如果是由多种外力一起作用形成会是怎样的?阅读P64专栏: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 ?讲解黄土地貌的成因 ?认识黄土塬、梁、峁 ?黄土地貌的利弊与治理 培养学生学习中类比和迁移的能力 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学习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 学习黄土地貌 培养学生判断地理事物的辩证思维,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 认识我国五大地形 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应用 地貌与经济建设 ?等高线概念的讲解,并播放flash,书本P67随堂练习并讲解 ?结合地图册讲解我国五大地形 ?阅读课本p67-71,并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导入: 1、(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图片)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

度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其中的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增高1厘米。请同学们归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抬升?(地壳内部的内力作用:板块运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2、(展示长江三角洲平原历史变迁的图片)长江三角洲随着时间的积累,其面积在逐步扩大,这是长江中泥沙在下游不断堆积的结果。这是在地表形成的地理现象,是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起营造了地表形态。 接下来我们来讲几种比较常见的地貌形态。

新课教学

一、流水地貌

(展示Google earth“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

让学生读图并通过比较概括这三张图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河流上、中、下各河段流水作用差异明显。(重点讲解)

河流上游多地处山地和高原,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

河流中游流水减缓,河谷宽阔,往往形成曲流。曲流是遭受侧蚀的结果,河流凹岸遭受侵蚀,泥沙在凸岸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

河流下游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盛,往往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是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貌形态,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上中下三段的特征,分析讨论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何利用价值?)

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侵蚀是指流水对地表、河床的冲蚀及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搬运是指流水在流动过程中携带泥沙和推动砾石移动的过程。堆积是指水中物质最终沉积下来的现象。

过渡:流水作用在时间的推移下能对周围自然环境形成重要影响。那么如果在脆弱的石灰岩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流水作用后怎样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喀斯特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展示峰林、峰丛、溶洞等图片)

请同学们看书本62页的专栏,讲的是徐霞客考察分析喀斯特地貌。这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的最早记录。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世界上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地灰岩地区,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各省区尤为突出。那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方程式)

CaCO3+H20+CO2→Ca(HCO3)2 Ca(HCO3)2→CaC03↓+H20+CO2↑

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类型多样。有高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密布如林的石芽(如云南路南石林);有较大的溶蚀盆地(如广西桂林坐落之处),有通往地下深处的落水洞,深度可达几十到上百米;还有峰林、峰丛等。

喀斯特地貌图解:

溶洞是地下水对石灰岩层面或或裂隙进行长期溶蚀和侵蚀形成的洞穴,如上图所示,其中白色的牙状物是石钟乳、石笋,且溶洞中一般有地下河和地下湖。喀斯特地貌首先发育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接着形成洞穴和地下河。随着地面溶蚀加剧,溶洞和地下河崩塌,导致地面塌陷,形成溶蚀盆地和峰林。随着盆地逐渐扩大,峰林消失,最后仅残存孤峰。

学生讨论:喀斯特地貌的利弊。(利:旅游开发。弊:溶洞、地下河造成漏水和坍塌,影响经济建设)

过渡:河流的流水会塑造地貌,那我们把范围扩大一点,海浪会对海岸有什么作用?可以塑造什么样的地貌? 三、海岸地貌

(展示海蚀、海积地貌的图片)

指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提问:请同学从“蚀”和“积”两字上猜测海蚀和海积分别会形成怎样的地貌形态。 海蚀地貌:“蚀”就是侵蚀,由岩石构成的海岸,不断受海浪打击和侵蚀,导致岩石粉碎,岩壁崩落,使海岸后退,形成高耸的海蚀崖、深邃的海蚀洞、造型奇特的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我国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即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岸线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