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笔记 下载本文

4)花 鼓:又叫“打花鼓”,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在表演形式上各地有所不同,通常是男女二人对舞,花鼓以“凤阳花鼓”最为著名。

5)秧 歌: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民间歌舞,分为高跷和地秧歌两 种,表演形式有过街、大场、小场等,伴奏乐器有唢呐、管子和部 分丝竹乐器和锣鼓等,各地秧歌都有自己的地方风格。 3、说唱音乐

1)鼓 词:与宋元时代的鼓子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主要流行于北方,演员 边唱边击鼓,伴奏乐器主要是鼓,主要流派有木板大鼓、京韵大 鼓、梨花大鼓、西河大鼓等。

①西河大鼓:流行于河北一带,又叫“西河调”。是清末马三峰在木板大鼓的 基础上,吸取戏曲和民歌曲调,创出新的声腔,并将小三弦改为 大三弦,木板改为铁板。以说长篇中篇为主。

②山东大鼓:又名 “梨花大鼓”演唱者除用书鼓外,另用两枚梨铧的碎片击 拍,后用铁铜片,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艺术流派分北 口和南口。代表人物有范其凤、张兴隆,表演形式是一人自己短 足鼓敲梨花片演唱;也有男女二人对长的。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 代表性书目有《三全镇》《瓦冈寨》《草船借箭》等。

③京韵大鼓:说唱曲艺的一种,又名京音大鼓。流行于京津地区用京音演唱,在木板大鼓与子弟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演唱上京音代替河间方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吸收京剧及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自击鼓板,伴奏除鼓板外还有三弦和四胡,表演以唱为主中间加以说白。代表人物有白元鹏、刘保全、骆玉笙,代表曲目《单刀会》《白帝城》《大西厢》等 2)弹 词: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是板腔性曲艺,唱词

以七言诗赞为主,来源于宋代“陶真”。用琵琶和三弦伴奏。曲种有:扬州、苏州、长沙、四明南词等,其中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演唱形式分别有一人一档,两人双档等。

3)子弟书:清乾隆年间,北京的满族八旗子弟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创造出供自 己娱乐的说唱形式。文词娴雅清丽,曲调丰富,有四种不同类型: ①东城调;②西城调;③南城调;④北城调

4)牌子曲: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以“曲牌连套体”构成的套曲,用于演唱 某种故事情节,也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伴奏乐器北方多以三 弦为主,南方常用琵琶、二胡、扬琴等。

5)道 情:原为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 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如陕北、江西、浙江道情等,演唱时主唱 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曲调丰富。

6)琴 书:明清时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因扬琴而得名,有说有唱,以地方方言说唱,曲调因地而异,常由当地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坐站唱表演形式。主要流派有山东、四川、云南琴书等。 4、戏曲音乐

1)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①昆山腔:又称“昆腔”,原是昆山地区的土戏,它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众声腔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声腔,它的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魏良辅在原生腔的基础上与其他声腔相结合创造 了新调,它在唱法上强调清新委婉,丰富乐队的配置,经魏良辅改

进后的昆山腔很快流传到北方地区,使昆山腔成为南北曲大成的优秀戏曲声

腔。影响最大的剧目是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的剧 种),此剧奠定了昆山腔的地位。在昆剧艺术极盛时期,明代汤显祖的“临川 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 任的《桃花扇》等剧都是一代名作。“南洪北孔”

魏良辅:明代戏曲改革家,在昆山腔的改革上做出了成就,代表作是《曲律》。 汤显祖:明代著名的文学、戏曲作家,《牡丹亭》是继《西厢记》之后,戏曲 音乐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著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合称《临川四梦》。

②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清代称“高腔”。音乐风格粗狂豪放,演唱形式由 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伴奏用打击乐器。结构为曲牌联套体,行当为 生旦净末丑。所构成的声腔系统称“高腔系统”。

③海盐腔:因形成与浙江海盐而得名,后扩展至浙江、江苏、江西等地。为曲牌联套体结构,行当为生旦净末丑,演唱采用官话,腔调委婉,盛行于上流社会。乐器用鼓板锣打击乐器。

④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而得名,流行于浙江、江苏、安徽一带。伴奏用鼓板,演唱中常用滚调的唱法,并突破曲牌套体的演唱形式。

2)乱 弹:指清代中期各类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在音乐上创造了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重要的两种形式梆子腔和皮黄腔。

①梆子腔:又称 “乱弹”、“秦腔”。 由陕西、甘肃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来,因采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它以一个基本调为基础,做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唱腔分欢音和苦音。清初流行于各地的西秦腔,与当地方言、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不同流派,如山西、山东、河北梆子。伴奏用月琴、梆笛及锣鼓等打击乐。

②皮黄腔: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距今三百年的历史,由“西皮”(陕西秦 腔)和“二黄”( 江西安徽一带)两种声腔组合而成并由此得名。 原是各自独立,产生不同的地方后合流,常在一出戏中运用,故称 皮黄腔。西皮腔:刚劲有利,音程跳动较大,节奏形式多样,具有 高亢跳跃、轻快活泼的特点;二黄腔: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 度较慢,端庄、凝重、婉转。

③京剧:在徽剧、汉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皮黄戏。流传于我国各地,又吸收了昆曲、梆子腔等唱腔戏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使用的主要腔调是西皮和二黄以及一些其他腔调。伴奏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代表人物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马连良、汪笑侬、梅兰芳等。

A:周信芳——麒麟童——“麒派”

B:谭鑫培在光绪年间,创立了一种神骨清隽、抒婉自如、韵味清醇的“老生” 新腔—“谭派”, 艺名“小叫天”。

C:梅兰芳以自己杰出的艺术表演,成功地突破了原来京剧旦角中青衣与花 旦的严格区分和一些陈规,实现了青衣和花旦两种角色逐渐统一的改革主张, 并创造了许多以“旦角”为主的“古装新戏”,例如: 《黛玉葬花》《霸王别 姬》《洛神》《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贵妃醉酒》等。梅兰芳的革新与创造 对后来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入侵时八年闭 门不演。

D:汪笑侬——创立“海派京剧”

四大徽班:清代四个戏曲班社的合称,包括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 班,四大徽班对京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5、民族乐器

1)西安鼓乐:长期流行于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大型器乐演奏形式,是由隋唐以后各代逐渐积累发展形成的,有近千年的艺术传统。

演奏形式分“坐乐”和“行乐”,坐乐是大型的器乐演奏,其结构分前、后两大部分。伴奏以笛为主笙为辅。行乐是街道进行和庙会场合站立演奏,形式简单。曲调为单牌子的散曲。节奏乐器起着伴奏击拍的作用,有两种形式:一种叫高把鼓,一种叫单面鼓,旋律乐器为笛,笙管衬之。记谱法为宋代俗子谱体系。

2)福建南音:又名南曲,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有三大组成部分“曲”(散曲)、“指”(套曲)、“谱”(器乐曲),包括清唱和器乐演奏两种形式。所用乐器有唐式板拍,晚唐式四相九品琵琶、洞箫和笛、三弦。演奏形式按使用乐器的不同分“上四管”和“下四管”。谱式属于工尺谱体系。代表作品:《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白鸟归巢》。

3)十番鼓:又叫“吹打”或“十番笛”,流行于江苏南部、苏州等地的民间 器乐乐种。用鼓笛为主要乐器,有正套、散套、散曲三种套曲形式。

4)十番锣鼓:又称“十不闲”,流行于长江下游地区。演奏形式以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清锣鼓等多种编制。

5)古琴流派:明清时的琴曲《秋鸿》、《平沙落雁》《良宵引》《水仙操》 浙 派——南宋,郭沔《潇湘水云》;

虞山派——明代,主张弹独奏曲目,提倡清徽淡远的艺术风格。徐上瀛《溪山琴况》 广陵派——清代,徐常遇

川(蜀)派——近代,张孔山《流水》、编有《天文阁琴谱》,

徐上瀛:号青山,明末古琴家,是虞山派的集大成者,编有《大还阁琴谱》,著 有古琴演奏美学著作《溪山琴况》,全书共分为24则,专论琴声。

《溪山琴况》:明末清初著名古琴家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古琴 表演艺术理论的美学论著,“琴况”即琴乐审美之况味,他对古琴表 演艺术作了相当细致而深入的论述与归纳,并总结出24况。对每一况 都作了阐述,为后人研究、借鉴与吸收古琴演奏技巧和审美思想提供 了较完整的理论。 6)琵琶流派:

无锡派——华文彬(秋苹),清代琵琶演奏家,编有《琵琶谱》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曲。《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苹琵琶谱,编于嘉庆年间,创造性标有琵琶指法符号。 平湖派——李祖芬(芳园),清代琵琶演奏家,编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 谱》书中收有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平湖派琵琶曲十三套,对近代琵琶 音乐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浦东派——沈翰(浩初),编有《养正轩琵琶谱》。 崇明派——沈其昌(肇州),编有《瀛州古调》。 山东派——王露(心葵),编有《玉鹤轩琵琶谱》。

李近楼——明代,名良节,号称“琵琶绝”,是一位盲人琵琶家。 汤应曾——又称“汤琵琶”,明代

《十面埋伏》载于清代华秋苹编印的《琵琶谱》,共十三段是我国著名的武套大曲之一。

6、乐律理论

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首创新法密律,即十二等程律,,收入其著作《律学新说》中,使用等比数例为计算原理从而确立的一种律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以“等比数例”来平均划分十二律的乐律理论,从而彻底解决我国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还原”的难题,比欧洲提出的十二平均律时间要早一百多年左右。另有著作《乐律全书》,该书是一部综合性巨著,涉及乐学和律学等多种相关学科,一半文字一半乐、舞谱。 7、曲谱和记谱法

1)《弦索十三套》:又称《弦索备考》,十三套弦乐合奏曲。清代蒙族文人荣斋编,所用的四件乐器有琵琶、三弦、古筝、胡琴,均有分谱。是我国第一部器乐合奏谱。代表作品《将军令》《合欢令》。 2)《神奇密谱》:明代朱权从众多乐曲中选编而成,是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叫《太古神品》,收有16首;中下卷叫《霞外神品》,收有34首,每首都有解题,对研究古琴音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

3)《九宫大成南北辞宫谱》:由清代允禄奉乾隆旨编写的,全书82卷,记录了2000多个南北曲曲牌,变体4000多个;还有唐宋词等曲调,用工尺谱记谱。是一部研究南北曲音乐较为丰富的史料。 4)《纳书楹曲谱》:清代叶堂编订,谱中吸有昆曲单折戏,部分折子戏和散曲、诸宫调,是一本重要的戏曲谱集。

5)《风宣玄品》:明代朱厚爝刊印的古琴曲集。 6)《西 堂琴统》:明代汪芝编印。

7)《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又称《李芬园琵琶谱》清末李芬园编印。

8)《工尺谱》我国传统的唱名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广泛应用于民间歌舞、曲艺、戏曲、器乐等音乐形式中。板拍代表强拍,眼拍代表弱拍。工尺谱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在唐代称为燕乐字谱,宋代称为俗字谱,一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