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课件 下载本文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研究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政治学?

? 人类的各种灾难:战争;内乱;腐败和暴政

? 中国社会的困境:道德诚信危机;恐惧忧虑;奢华腐败

? 研究政治的目标:

培育公共精神,形成政治共识;

探求合理的解决合作与冲突的制度安排:有限政府和宪政制度 二、关于政治的各种观点 “政治”的词源:

Polis-Politics:城邦(的事务) 政:政,正也。—《说文》 ;治:管理;统治

政治:君主的治国之道,具有教导、指正,人治训导、统治教化的意味。 各种不同的解释角度和方法 ㈠价值性解释 儒家(孔子):“德治”

西方(亚里士多德):“善” 、“正义” 政治具有某种价值性特征或标准。 ㈡神学性解释 中国:“受命于天” 西方:“君权神授” 政治是神意的安排。 ㈢权力性解释 庸俗的观点:权术、权谋、诡计(韩非子、马基雅维里、俾斯麦) ㈣管理性解释

孙中山:管理众人之事

政治涉及两个过程:决策;规则或实施。 但应强调民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㈤社会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2、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3、核心是国家政权;

4、有规律的社会现象(科学性和艺术性) 利益和权力问题是政治现象的最主要问题。 三、政治的含义

现代政治的主要特征:

政治的主要特征是群体冲突与合作(基于资源稀缺),由此产生公共权力。而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约束条件的限制。

政治研究就是研究这些约束条件的本质、来源及在既定约束条件(历史遗产、社会规则、体制、社会经济、大众信仰)下行使权力的技巧、策略。 政治的含义:

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社会成员或组织(包括政府),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影响、追求、维持和运用公共权力,以影响具有约束力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第二节 政治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的政治研究与政治学的发展 (一)中国的政治研究

1、中国传统的政治研究( 1840年以前) 主要研究内容:君主治国之道

春秋战国之前: 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明德慎罚(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 围绕“神”与“人”、“礼” 与“法”、 “君”与“民”、“君”与“国”及统治手段问题展开“百家争鸣”: 儒家:倡“礼治”、“德治”,核心为“仁政”,主张“王道”; 法家: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核心为“法”、“术”、“势”称为“霸道”; 道家:核心为“法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兼爱”、“非攻”,主张缓和社会矛盾。

汉以后: 儒家学说吸收各家思想,与权力结合,成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结构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⑴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注重“天人之际”的学问,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视为一体,将政治与社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而西方则明确自然-社会、神道-人道、公域-私域的界分;

⑵研究内容: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特点是“家国同构”、德治主义;

⑶具体研究角度和理论成果:包括许多理论要素——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天朝大国思想、等级制度、守旧传统、“革命”思想等。 2、 近代中国的政治研究(1840-1949) 政治学空前繁荣,各派思潮激烈冲突: “守旧派”:固守儒家政治学说; “洋务派”:中体西用论;

“维新派”:译介西方政治著作,主张君主立宪体制; “民主派”(革命派):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阶段建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阐述阶级、政党 、革命 、 国家、政府等 范畴和原理。李大钊、邓初民、王亚南、毛泽东等。

3、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政治学(1949-1978)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治学占据主导地位,强调革命、阶级斗争、专政、“反帝防修”等内容,侧重阶级之间的关系。 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方式 群众运动、阶级斗争与领袖效忠 4、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政治研究(1979-) 理论建设、改造阶段:

西方政治著作的大量译介;

围绕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展开的广泛的政治研究。 政治发展策略:“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相对分权主义的思路。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1、传统中国政治学

⑴ 没有宏观的规范理论,缺乏对理想的政治制度和政体的设计,而强调统治术; ⑵ 论证统治的合理性;

⑶政治学与伦理学不分,没有形成独立学科。 2、政治学建立

京师大学堂设“政治科”;

1915年:成立中国社会和政治科学协会,次年出版《中国社会和政治科学评论》英文学术季刊;

1932年:中国政治学会。

政治学队伍扩大;40多所大学设政治学系。

3、曲折发展时期(1953-1980) 学科取消,归并到其他学科;

1953年合并组建“中国政治法律学会”;

60年代:恢复政治学系,组建国际政治系,加强外国政治研究,适应国际斗争需要。 马克思主义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占主导地位。 4、恢复发展时期(1979以后) 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成立; 政治学系、研究所的建立; 政治学刊物。

二、西方政治研究与政治学发展

政治科学的本质目标:从各类实证信息基础上对政治进行推理和归纳,创造知识。 两个发展阶段:前期政治学( 19世纪末以前)和后期政治学(20世纪以后) ㈠古典(古希腊、罗马)政治学

西方政治学的奠基时期。

1、研究主题:政体的类型及其评价标准(合法性、正义性)

古希腊:政治理想;不同城邦政体构成;政治才能;人权等。 罗马帝国:世界国家论。 政治与伦理学结合,政治生活的目标是人类的善、幸福和正义。 2、理论贡献

柏拉图:采取理想主义的演绎方法,论述正义、政治美德、政体形式及其演变的观点。 《理想国》:西方第一部论述国家理论和政治组织的著作,提出以知识、真理为基础的理想政体形式,倡导德治; 《政治家》:按质(绝对和相对形式)和量(1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很多人统治)结合为6类政体:君主政治;僭主政治;贵族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暴民政治。 《法律论》:最好、最稳定的政体是“混合政体”:把君主政治的智慧和美德原则同民主政治的自由原则有机结合,实现政体稳定。

分权理论的鼻祖:最早把制度、态度、思想与过程和绩效联系起来的解释性理论。 亚里士多德:

运用归纳、实证的、历史的方法研究政体。 《政治学》:西方第一部全面的政治学著作。

把政治学(人群的善)和伦理学(个人的善)分开;

四种政体形式与经济地位: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最糟糕)。寡头制和民主制组成的“混合”政府把稳定和美德结合起来。 僭主制:富人占支配地位;

民主制:穷人占支配地位;

“混合的”或宪政政府:中产阶级占支配地位。 古罗马政治学:世界国家观和法律的研究

斯多葛学派:普世人类思想;自然法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秩序思想; 罗马法学家及早期基督教思想;

波利比奥斯:解释政体蜕化的社会心理因素;混合政体——在执政官、元老院和议会中混合使用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原则,保证了古罗马法律下的稳定、公正的世界秩序。 西塞罗:提出混合政体的理想形式,主张法治和分权制衡。

㈡神权(中世纪)政治学:政治世界的神学解释

奥古斯丁(354-430):《论神之都》,中世纪神学理论的奠基人;

阿奎那(1225-1274):《论君主政治》和《神学大全》——把混合政体同正义、稳定联系起来。

稳定、富有和强大的威尼斯:混合政体的典范——共和国总督(类似君主)、元老院(具贵族性质)、扩大会议(具民主性质)。

政教(国王与教会)冲突和竞争:分权、制衡的思想。

㈢人权(理性主义)政治学(1500-19世纪末)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西方政治学的发展时期。

1、历史背景(神学政治的衰落) 民族国家的产生;城市的兴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 2、研究主题和方法 民族国家理论:产生、目的、形式、基础等;

理性头脑和经验方法:人本主义、个人本位;逻辑推理、假设、抽象概念——政治哲学方法。 3、理论贡献:从君权主义到民权主义的转变

马基雅维里(1469-1527):《君主论》、《利维史论》——对政体和政治领导人的合法性进行了探索,首次将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让·布丹(1530-1596):《共和六论》——阐述绝对君主和主权的理论,探讨了环境和社会结构条件对国家特性的影响。

反对君主专制、废除等级制的理论:社会契约论、君主立宪论、人民主权学说。霍布斯(主张绝对君主制)、洛克(分权理论)、孟德斯鸠(比较论者和因果多元论者、主张分权的混合政府)、卢梭等为构建理想国家模式和政体典范奠定了理论基础。 联邦党人:分权+制衡=自由

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边沁、密尔、托克维尔、孔德、韦伯等。

4、特点:

(1)政治学没有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仍然混杂在其他学科之中;

(2)尽管一直存在着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两种倾向,但政治学研究一直以政治哲学为主。 (3)从抽象的一元论到多元的实证论:注重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比较(类似试验)的方法,历史归纳的方法。

㈣制度政治学

1、研究主题 政府、法律、团体:“国家主义”政治学或“法律形式主义”政治学。 2、研究方法:偏向制度研究法和法律研究法,及历史、哲学方法。 西方政治学由近代向现代转变的标志。

3、政治学的产生 1880年:柏吉斯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 1903年:美国政治科学协会成立,《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㈤科学(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

认为社会理论只应建立在可观察的行为基础上,并为研究提供可量化的资料的信仰。 1、哲学基础与产生背景

(1)哲学来源:孔德的实证主义(19世纪)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20年代);

(2)政治现实的需要:法西斯上台、世界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 (3)科学研究的影响:科学哲学与行为科学的出现。 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⑴方法: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强调数量化和精确化,注重统计技术的运用; ⑵对象:人类的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投票、集体决策行为等);

⑶态度:主张进行价值中立的客观描述,以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原则,注重经验证据,主